<p class="ql-block">虽然晋陕传奇告一段落,但山西的见闻还得继续。</p><p class="ql-block">从绵山下来后,一路向北,到达平遥县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有一座相当低调的寺庙,参观人员也极少,寺庙中除了我们四人外,好象没有看到其他的香客,但它是级别又极高的双林寺。双林寺是平遥列入“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始建年代不详,只是在寺内有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的“姑姑之碑”中记载,“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即北齐公元571年)。说明双林寺的历史非常悠久,建寺历史至少是在一千四百五十年前的北魏。</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占地15000平方米,拥有十座殿堂和三进院落。全寺保存着2056尊彩塑,大者丈余,小者尺许,精美绝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的名字源渊于佛教“双林入灭”的故事,在佛经“大智度论”中记载,释迦牟尼是在拘尸那罗城外的双林树下入灭湼槃。刚好在双林寺中也有两棵古槐树,因而得名“双林寺”,也是寓意对佛陀的纪念和佛教教义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从堡门进寺,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简法而大气。明间檐下掛一竖匾,书“天竺胜境”,笔力遒劲,上面有着天王殿是“大明弘治12年(1499)重建”的记载。天王殿倒坐着(即面向北)四大天王,而对着堡门正面一字排开的是四大金刚,人物造形生动,风格写实。这种布局是典型的唐代庙宇风格,目前我国现存的寺庙中比较少见。现在大多数寺庙都是明清时期风格,四大天王都按排在进门前殿,弥勒佛的两侧。</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殿顶的琉璃脊刹和鴟吻,都是明代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重修时所置的原件。</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檐下正面前廊是四大金刚,一字排开,每尊高3米 均为一腿盘曲,一腿下垂前伸。头束发髻,外罩束髻花冠,肩披帛带至腋下,手握降魔金刚杵,下舟战裙飞舞。金刚个个肌肉劲健隆起,面相凹凸有致,双目炯炯有神。金刚最具有力量和灵魂的是他们的眼睛,是用黑色琉璃镶嵌的,不但使塑像神气骤增,而且又能其视野定位,既有人间武士的親近感,又有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但绝无凶神恶熬的霸气。四大金刚是天庭的守护神将,因此,在天王殿前,从山门到天王殿檐的十六米,每隔4米,总有一位金刚用灼灼逼人的目光注视着你。他那震撼山岳,气看星斗之势,能强烈地感受到从金刚体内迸发出超人的巨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倒座着四大天王塑像,朝北面向释迦殿。作为守护四方的护法师,他们头戴花㓂,身着铠甲,脚踏鬼魔,气势威武雄壮,各持一神物,象征“风调雨顺”。他们造型夸张,气持磅礴,表情姿态各异,蕰含着无穷的力量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内,居中是坐北朝南的释迦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中匾额“灵鷲额书”四字。天冠释迦牟尼结跏趺端居中高坐。佛陀头带花冠,眼眸隐约可见,袒胸露右臂,披蔽右肩袈裟,腹间软带束扎裙裾,左手托于膝面,右手抬起施说法印,身后背景光华丽精。殿内四壁采用深浅浮雕手法,分层组合,以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佛祖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湼盘成佛的传说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颇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于二进院,是双林寺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歇山顶,前檐设廊,明、次间为隔扇门,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斗摸门窗及屋脊吻兽均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前有宽阔的月台,于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设倒“凹”形佛坛。明、次间有三座须弥座及莲花台,“三身佛”结跏趺端坐其上。中间是法身毗卢佛,右侧是报身卢舍那佛,左侧是应身释迦佛。</p> <p class="ql-block">三身佛均为菩萨装扮,青统发后梳,头戴花寇,袒胸广袖僧袍,外披袈裟。中央毗卢佛双手拱于胸前,食指相抵施毗卢印。佛坛前正中有一尊铸铁包泥接引佛,接引佛为阿弥陀佛,他的任务是迎接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佛迎门而立,头梳螺髺,褐红色肌肤,缘色裙裾,斜披袈裟,像高约3.5米。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位于大雄宝殿的西厢,悬山式建筑,面阔七间。主像自在观音是观音菩萨六种化身的一种。面相恬静妩媚,悠闲自在,高翘右腿,闲搁右臂,露臂赤足,衣襟半遮,舒暢自然,恰似窈窕淑女,与其它寺庙中观音端庄严肃完全不同,是佛教彩塑中罕见的精品。</p><p class="ql-block">殿内四周的悬塑和壁塑有五百余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分为五至六层,或腾云驾雾,或坐骑异兽,与主像渾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韦陀菩萨原是印度血统的婆罗门教天神,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成为护法金刚神行太保,在佛教寺院中担任护持僧众、宏演佛法的任务,相传韦陀的道场在淅江天目山。在佛教寺院中韦陀都以严粛的表情立于弥勒佛的背面,面向大雄宝殿。双林寺的韦陀塑像却违背常规,而是按排在千佛殿自如观音的右侧。这尊韦跎像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他刚中有柔,威而不悍。在艺术上有三个特点:一是S型的夸张变形身躯的表现力度。它不按常理的上体向右扭曲和飘带的萦绕飞舞,使人感受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二是表现了时间节奏和动作的连续性。它用韦驮上身的扭曲和左臂的抬起,打破了下肢静立的呆板,形成了动作的连续性;三是韦陀塑像的“不动之动”,表现出静态中的运动。艺术家们打破常规,使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向左侧看去,这样增加了时间和动作上的节奏,无论你站在哪个角落,他都在注视着你。 达到了“不动之动”的艺术真谛,充满了震撼的活力与动感。.</p> <p class="ql-block">与千佛殿相对的菩萨殿,主像千手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润滑而富有弹性,完全使人们看成是一位娴雅雍容的少女。在佛教中,千手观音是是阿弥尔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在佛教中“千”为无量及圆满之意,表示遍护众生,遍观世间。原生地是邢台南和县白雀庵,唐代起,千手观音为众多寺院的主像被供奉。</p><p class="ql-block">菩萨殿内四周悬塑了四百多尊菩萨,登云踩雾,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构成一座雕塑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双林寺的评价是极高的,认为是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以动态塑造打破了静态宗教雕塑的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造型气势磅礴又极为传神,表现出高度的艺术造诣,委员会概括成三句话,一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二是“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三是“代表了中国12-19世纪佛教雕塑的最高水平”。同时委员会还指出“寺庙深受华夏文化的浸染,反映了明清时期宗教与世俗生活的互动,构成汉民族明清时期宗教、艺术和生活的立体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