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天柱山记

A萬里|青雲軒主

<p class="ql-block">再登天柱山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时兴起提议再登天柱山,老伴儿欣然批准遂成行。时光白驹过隙,距上次登天柱山已经过去了七年。上次是孤身前往,这次是成双而来,终是有了些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十五公里的路程,导航规划两个小时零五分。我认为它夸张了,甚不以为然,结果兜兜转转终究还是按照它的规划准时到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柱山属大泽山山脉,穿过平度城再前行,道路开始起伏曲折。过了一个山梁,就看到一个尖尖的山峰,我赶紧指给老伴儿看。在众多的山峰中它并不出众,还未一柱擎天的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山跑死马,又辗转了十多分钟终于到了山门位置。山门位置多了几间房子,多了重新规划的检票口。门票和七年前相同,还是十块钱很实惠。还多了一块石碑上书“中国书法名山”,书法是天柱山最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抬眼望去,绿树掩映孤峰一座拔地而起,山峰突兀陡峭、怪石嶙峋,似擎天一柱。山腰处的石亭清晰可见,石亭内就是镇山之宝“郑文公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山门至山脚的土路已经变成了碎石板路,登山的石阶两侧也都有了护栏,而且颜色是崭新的,颜色上有点格格不入。上次来时林间起起落落的灰喜鹊不见了,鸟鸣声也稀稀落落的 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了。上次来的时候已是盛夏,天气非常炎热,而今年的气候偏低,清爽宜人,树叶还是很鲜亮的绿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势陡峭,为了降低攀登的难度,台阶路就修的“之”字形曲折迂回。两侧的护栏虽然碍眼,但对于体力偏弱的人,手扶着还是会省些力气。我俩走走停停,悠悠荡荡,观观远山,看看近景,倒也不觉得有多大的体力消耗。郑文公碑亭也有了新的变化,上次来的时候,只有铁栏防护,这一次在铁栏的外面又多了一层红色的木质的栅栏门,刚好把铁栏杆遮挡住美观了不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文公碑并不是竖直立在那里的,碑身前倾二三十度。碑体也不是和传统的石碑那样规则的立方体,碑体的前立面儿稍加打磨刻上文字,碑体的后面还是原生态的巨石模样,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郑文公碑或许应该叫摩崖石刻更贴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护栏到碑体接近两米的距离,这对于辨别碑文内容的文字带来比较大的挑战。且碑面有些地方已经剥落,碑文更加的不清晰。我在AI时代,万事不知可问大模型。大模型将郑文公碑的内容年代、郑道昭的生平就这么爽爽丽丽的呈现出来。郑道昭是历史上北魏时期文学家、书法家。他曾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那个年代国立大学的校长。后来又出任光州刺史、青州刺史,相当于现在地市市委书记。书法历史上有“北郑南羲”之说,意思是北有郑道昭南有王羲之,可见其书法造诣之高。郑文公碑就是郑道昭书写然后刻碑留存于世,具有很高的魏碑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郑文公碑上都刻了什么内容呢,字体是北魏的书体,现在叫魏碑,和一般的魏碑体相比,柔和了很多更像楷体,少了些刀砍斧凿的硬气。碑文的内容是郑道昭纪念颂扬他父亲的丰功伟绩。所以说,他除了是个高官,一个文学家,一个书法家,还是一个好儿子。和现在社会上那些坑爹的儿子相比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郑文公碑亭向左行,然后折返右上行,台阶变窄,山势更加陡峭。有一段登山的台阶是直接在山体岩石上凿出来的,和岩石浑然一体。由于流水的侵蚀已经发黑,还有铁锈的红褐色。过了这一段就又到了一个石亭,这里面也有石刻,上次来时错过了。这次在石亭内仔细辨认,终于得见“此天柱之山”。网上搜到的信息天柱山之所以叫天柱山也是源于北魏年间,我想和这几个字和郑道昭应该有莫大的关系。刻石的书体和郑文公碑如出一辙,字号要比后者大四五倍,笔画比较细,所以辨认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石亭前有歇息的人告诉我,离得远一些更好辨认,我后退几步复观,果然果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石亭继续前行,上上下下曲折迂回可至后山,在一个半山洞的崖壁上还有一处刻石,大致内容是郑道昭当年爬到此处看到美景,借景舒怀做了一首诗,因为也有铁栏防护,大约辨认“天柱山上......郑道昭有辞曰........”这段山路有一段石阶得有六七十度,陡峻异常,因为有了石阶的防护,攀爬起来少了上次心惊胆战的感觉。此处极目远眺,远山巍峨,大大小小的村落就那么散落着,红瓦绿树相互映衬,很是好看。远远近近都是葡萄园,这里的葡萄园追求绿色食品,农家肥用的应该不少,因为空气中时不时会传来阵阵浓郁的味道。据说大泽山的纬度和吐鲁番的纬度相同,所以特别适合种植优质葡萄,西有吐鲁番 东有大泽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处回转到了石亭直行再向上攀爬就到了东西两峰中间的石门,上面也盖了一个亭子来遮风挡雨。西侧的崖壁上刻有“郑道昭游天柱上游下息之处”(大致内容)。这个位置在两峰之间且联通山前山后,风很大老伴儿的帽子险些吹走,但站立此处风景也绝美。向前远观连绵起伏的大泽山,向后豁然开朗,在远山的前面还有一个碧绿的湖泊,还有红房顶的屋舍。两侧山峰如刀削斧砍险峻异常,顽强的树木在石峰扎根,倚绝峰而立树干挺拔,风过枝叶摇逸似颔首致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稍稍休息,缓步下山。老伴儿说,还是古代的人有品味,爬个山也能留下文章刻石,我们现在的人能够后人留下什么?我戏谑着说,在所到之处留下到此一游的歪扭涂刻,或者还伴有自己的味道.......言罢顿觉戚戚然,悲哉悲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