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15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0协同组研讨会在松江二中开幕。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江苏、广东、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20所学校齐聚一堂,围绕“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展开研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周诚,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市教委培管处处长张旭,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松江区教育学院院长钱秋萍等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作题为《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主持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上还举行了松江二中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张旭、陈小华为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朱美芳任主任委员,委员有邓赐平、仇子龙、孙兴文、向世清、许志翰、郑太年、赵云龙、黄陈、倪闽景、熊斌。这11位专家分别来自高校、研究院、科技馆和科创企业等,将为松江二中的科学教育搭建平台,提供智力支持。</p> 会议开幕式现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研讨会,除了开展义务教育组、高中组的分组交流,还有多位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议题有《基于发展跟踪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元化发现与个性化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从全球科学教育发展看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脑疾病的基因治疗》《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陈刚副校长分享了该校在科学教育实施探索过程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校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他说,在“双新”背景下,常青树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立足“生命发展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科学教育实际,学校聚焦学生科学兴趣的萌芽、科学家精神的培养,深入解读并丰厚“生命发展教育”理念,构建起了“一主两翼三化”的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即以“生命发展教育”理念为主导,以学校“树常青少儿创学院”和“常青少儿生态营”为两翼,以“数字化、协同化和国际化”发展为路径,勾勒学校科学教育图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学校聚焦“全面发展”,开发科学“群”课程,打造“普惠+兴趣+特长”的课程体系,建构了“课中学、课外练,活动中评价、生活中创造”的课程推进模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的2篇论文被专家组推选为大会优秀论文,并汇编成集。在义务教育组分组交流中,陈刚副校长分享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 学校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以高站位、广视野、多层面、大范围,系统提出常青树方案,全面构建学校科学教育加法新图景,重塑学校科学教育新格局,共育拔尖创新人才,打造“科学教育”的新名片。夏清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AI 鸟童行》课程为例”,探索将人 工智能(AI)技术融入观鸟实践活动,通过构建“AI识别—数据采 集—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 思维与科学探究精神,为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提供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悉,从2021年起,常青树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项目”,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普场馆等单位紧密协作,形成了校·家(树常青创客工坊、校内人工湿地、家庭实验室)、校·社(常青花园中心公园人工湿地、府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校·馆(长江文明馆、省市科技馆)等“大科创”科学实践活动渠道,盘活校内外优质资源,实现学生需求与教育供给平衡,推动科学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构建全覆盖的分层培养体系。2025年1月,在郑州举行的被誉为“机器人界奥林匹克”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WRCF)中,我校13人参赛团队成为赛事创办九年来首支全员获奖的金牌战队,以2金5银6铜的好成绩在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中耀眼绽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3月,学校积极筹备《2025年度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最终在近千份作品中脱颖而出,陶奕涵同学作品——《水环境保护的见证与行动》,获得了湖北省赛区一等奖,其余三份作品均获得湖北省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来,我校将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不忘“根植科学之种,让科学之树常青”的科学教育初心,强化目标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持之以恒在“科学教育统筹保障体系、科学类课程建设、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活动资源、学生多元评价”等方面出新招、有妙招、见真招,不断开辟学校科学教育新赛道,塑造学校科学教育新动能,培育学校科学教育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坚定科技报国理想,为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突破贡献更多常青树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