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六册统编教材问题答疑,建议收藏,管用三年!

自在飞花

<p class="ql-block"><b>七年级上册</b></p> <h3>1. 问:朱自清《春》中“薄烟”的“薄”,正常读音是什么?</h3></br><h3>答:正常读音是báo。依据一是“百度汉语”,二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朗读。</h3></br><h3>独立成词的时候读báo,比如,纸很薄。</h3></br><h3>在成为合成词的时候,口语化的合成词读báo,比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薄薄”读“báo”;书面语化的合成词和成语读bó,比如薄(bó)雾。</h3></br><h3>2. 《〈论语〉十二章》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疑惑”的意思吗?</h3></br><h3>答:综合多方面的论据,《论语》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疑惑”的意思</h3></br><h3>3. 《穿井得一人》中的“闻之于宋君”是被动句吗?</h3></br><h3>答:“闻之于宋君”这一句,不能当成被动句来解释。古汉语被动句有一种形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如《史记·屈原列传》说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个形式中谓语的后面是不带宾语的,如果“闻之于宋君”是被动句,应该是“闻于宋君”,而非“闻之于宋君”。“闻之于宋君”的“闻”,在语境中指的是“使听到”,即“报告”;“之”,代指这件事。整句话的意思是: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h3></br><h3>4. 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几个常见疑问</h3></br><h3>(1)关于“题为”后面用引号还是书名号的问题。过去的出版物,这里经常用引号,统编版教材在这里一律用书名号,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课后“思考探究”一:“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h3></br><h3>(2)关于并列的引号和书名号之间用不用顿号的问题。同样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h3></br><h3>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注释1“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注释1“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分别对应国家标准中涉及书名号之间的两种情况,前者不用顿号,后者用了顿号。可以作为帮助读者理解这一规定的实例。<strong></strong></h3></br><h3><strong>七年级下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1. 问:《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读qí还是jì?</h3></br><h3>答:“骑”表示名词含义(骑的马或其他动物,骑马的人),推荐读qí(jì为旧读)。</h3></br><h3>除此处外,八年级上册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骑”字皆照此处理。</h3></br><h3>2. 问:《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还是读shɑnɡ?</h3></br><h3>答:“裳”字一般只在现代汉语“衣裳”一词中读轻声shɑnɡ,古诗文中应统一读chánɡ。如八上郦道元《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八下白居易《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等。</h3></br><h3>3. 问:《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中“行”的读音是什么?</h3></br><h3>答:推荐读xíng。</h3></br><h3>4. 问:《孙权劝学》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更”权威的读音和解释是什么呢?最新版本的教材上的解释与之前的似乎有所不同。</h3></br><h3>答:“更”意为“另,另外”。推荐读四声gèng。建议以最新版教材为准。</h3></br><h3>5. 问:《孙权劝学》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怎么解释?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表强调,翻译成'这样,如此'”?</h3></br><h3>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成“这样、如此”,是全句意译时补充的。</h3></br><h3>6. 问:《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后半句是否存在语序不当?</h3></br><h3>答:后半句无表述不当。突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的特征:安静、平和。</h3></br><h3><strong>八年级上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1. 问:《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究竟怎么理解?</h3></br><h3>答:其实这里的“以”有两种常见解释,一个是理解为“此、这”,一个是理解为通“似”。这两个解释都是不常见的,对句意理解的影响也不大,学生了解之后,对未来的浅近文言文阅读价值有限,因此,只要大致了解“不以疾也”的意思就行了。</h3></br><h3>2. 问:《三峡》中“或王命急宣”的“或”,该理解为“有时”还是“倘若”?</h3></br><h3>答:对老师来说,“有时”说明是确有其事,“倘若”则更强调假设(也未必就没有其事)。在郦道元生活的时候,控制长江流域的南方政权,首都在长江下游,宣达君命,按照一般之理当从江陵往白帝,因此以解为“倘若”为宜。</h3></br><h3>3.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松枝一何劲”中“劲”,读后鼻音“jìng”。《现代汉语词典》区分得很清楚,作“刚劲有力”讲时读后鼻音。《汉语大词典》的区分相同。“劲”这个多音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诗作赏析中明确给出了“刚劲”的解释,读音是不难弄清的。</h3></br><h3>4. 问:《富贵不能淫》中“往之女家”的“之”怎么解释?</h3></br><h3>答:其实,“往之女家”就是“到了你的夫家”,理解到这个程度即可。“往”是“去”,“之”是“至”,合起来就是“到了”,对初中生,不必要抠得过细。</h3></br><h3>5. 问:《愚公移山》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中“之”的用法是什么?</h3></br><h3>答:其实,如果整句理解为“苦于山北道路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那就可以认为“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果理解为“苦于山北的壅塞,进出的迂远”,那就可以解为“的”。无论作哪一种“用法”讲,甚至就把它当成表示提顿的助词讲,对句子的理解影响都不大,而所谓总结“之”的用法,在这个阶段还嫌太早。顺便说一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放在一个义项中的,其本质没有什么区别。</h3></br><h3>6. 《周亚夫军细柳》中“将以下骑送迎”一句,教材不加注释,是因为情况复杂,提示师生不必深究,按照教参的解释即可。</h3></br><h3>7. 《春望》“浑欲不胜簪”中“胜”的读音,应该读第四声shèng。《现代汉语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读第四声,又标注有旧读音为第一声。《汉语大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直接标第四声,《汉语大字典》“胜”只标一个读音,就是第四声。</h3></br><h3>8. “空乏其身”中的“空”,应该按教材标音读第四声kòng。《现代汉语词典》的区分很清楚,“空乏”作“空洞乏味”讲,“空”读一声;作“贫穷”将,“空”读四声。《汉语大词典》的区分也是这样的。</h3></br><h3>9. “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应该按教材标音读“zēng”。“曾”在这里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h3></br><h3><strong>八年级下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1. 问:《桃花源记》中“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h3></br><h3>答:跟现代汉语里“之类”的“之”一样。建议不要单独拿这个“之”字出来考学生,没什么意思。</h3></br><h3>2. 问:《桃花源记》中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h3></br><h3>答:从语感上说,把“有”解作虚词也通,而且从同时代的语料中可以找到不少“有汉=汉”的用例。但是,目前没有有力的证据能够排除“有”作为实词的可能性,而且“有”作为实词是常见、常用的用法,如果意义上可以讲通,词法和语法上也无法排除,就可以暂时不考虑其他。</h3></br><h3>3. 问:《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iàn还是jiàn呢?</h3></br><h3>答:读jiàn。</h3></br><h3>4. 问:《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h3></br><h3>答:应该读juǎn。</h3></br><h3>5. 问:《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应该读màn还是wàn?</h3></br><h3>答:应该读mà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没有wàn这个读音。读wà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h3></br><h3>6. 问:《小石潭记》中“隶而从之”的“而”表示并列还是修饰?</h3></br><h3>答:“隶”表示跟随和“从”表示跟随是有差别的,“隶”有仆役、奴仆的意思,这里确切地说应该是“作为仆役跟随着同去”,“隶”是修饰“从”的,所以“而”是表示修饰关系。</h3></br><h3>7. 问:《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ǔ还是zhǔ?</h3></br><h3>答:读shǔ。</h3></br><h3>8. 问:《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的读音,这里用作动词,需要读作四声吗?</h3></br><h3>答:不读四声,应读guān。“峨冠”是“高帽子”,这里活用为“(戴着)高帽子”,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不必改读四声。读四声时,是使用它的固定下来的动词义。</h3></br><h3>9. 《核舟记》中“八分有奇”和“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ǒu还是yòu?</h3></br><h3>答:“八分有奇”的“有”应该读yǒu,“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òu。</h3></br><h3>10. 问:《核舟记》中“曾不盈寸”的“曾”应该读zēnɡ还是cénɡ?</h3></br><h3>答:应该读zēnɡ。“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应读zēnɡ。</h3></br><h3>11. 问:《〈诗经〉二首》中“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lè”还是“yuè”呢?</h3></br><h3>答:读lè。</h3></br><h3>12. 问:《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应该读qiánɡ还是qiǎnɡ?</h3></br><h3>答:应该读qiǎnɡ。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h3></br><h3>但读qiánɡ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h3></br><h3>13. 问:《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的“教”应该读jiāo还是jiào?</h3></br><h3>答:应该读jiāo。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h3></br><h3>14. 问:《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h3></br><h3>答:应该读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读shí。</h3></br><h3>15. 问:《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虽”应该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h3></br><h3>答:应该翻译成“虽然”。“即使”表示让步假设,“即使有名马”相当于承认“没有名马”,“即使有千里之能”相当于承认“没有千里之能”。那么到底有没有“名马”?当然是有的。到底有没有“千里之能”?当然也是有的。因此这两个“虽”都不应该翻译成“即使”,而应该翻译成“虽然”。</h3></br><h3>那么有没有应该翻译成“即使”的例子呢?有。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因为此时说的是水里的情况,“乘奔御风”在这一刻都是不存在的,是让步假设出来的,所以这里的“虽”才应该翻译成“即使”。</h3></br><h3>16. 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和《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读hēi不押韵,怎么办?</h3></br><h3>答:不押韵也应读hēi,而不要读hè或其他读音。有的老师认为读hè才能与上句“俄顷风定云墨色”“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h3></br><h3>17. 问:《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系”应该读jì还是xì?</h3></br><h3>答:应该读xì。“系”读xì有“挂”的意思,读jì则是“打结、拴扣”的意思。两个宫使应该是把“半匹红纱一丈绫”随手往牛头上一搭一挂就走了,而不会还打个结拴个扣。</h3></br><h3><strong>九年级上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1. 问:《沁园春·雪》中“还(hái)看今朝”的“还”,是按字义读“hái”还是按朗读韵律读“huán”?</h3></br><h3>答:根据它在文中的意思,应该念“hái”。</h3></br><h3>2. 问:《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是“醉能同其乐”?</h3></br><h3>答:这个问题教参中专门做了详细的分析,主旨句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h3></br><h3>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作于同一时期,其中更是直言“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不负“醉翁之意”。</h3></br><h3><strong>九年级下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1. 问:《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h3></br><h3>答: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h3></br><h3>2. 问: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的“被”怎么读?</h3></br><h3>答:按照词谱,“被”应为仄声。这里的“被”是覆盖义,读为bèi。</h3></br><h3>3. 问:《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字,旧版语文书注释为“爱戴”,统编教科书中为何改为了“哀怜、怜悯”?</h3></br><h3>答:“怜”没有爱戴的义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用“怜”,一定是因为对方有悲惨遭遇。在对方没有悲惨遭遇的情况下,表达“爱戴”的意思,不太可能用“怜”。</h3></br><h3>4. 问:《送东阳马生序》中“容臭”的“臭”,读xiù还是chòu?</h3></br><h3>答:读chòu。《汉语大词典》中“臭(chòu)”字的第二个义项是:香;香气。容臭即香囊。</h3></br><h3>5. 问:《出师表》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教科书中注释为“功效”,整句话怎么翻译?</h3></br><h3>答:如果直译,可译作: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一可取得功效之事托付给我。也可意译为: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教学时,教参译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必逐字对应。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正确,具体表述上可适当灵活。</h3></br><h3>6. 问:《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h3></br><h3>答:在现代汉语规范中,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用“的”,表示前边的词语是状语用“地”。这首诗作于1917年,为了体现诗歌的原貌,教材保留了“的”的形式。</h3></br><h3>7. 问:八上《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课下注释⑨〔丈夫之冠(guàn)〕中的“冠”读四声,表示“行冠礼”;九下《送东阳马生序》中课下注释⑧〔既加冠(guān)〕中的“冠”读一声,表示“年已二十举行加冠仪式”。此处两个“冠”的意思相同,却有两个不同的读音。为什么?</h3></br><h3>答:两处意思不同。《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冠”有两个读音:一是阴平,指帽子,为名词。二是去声,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这是个动词。简单地说,用“冠”表示行加冠礼,用作动词,是去声;用“加冠”表示行加冠礼,“冠”在“加冠”中作为名词,读阴平。</h3></br><h3>8. 问:《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不说”中的“说”是不是应该作“悦”?</h3></br><h3>答:这里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论语》中就有过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之前已经出现过这一语言现象,所以教科书中没有加注。</h3></br><h3>9. 问:《十五从军征》中,“累累”读什么?</h3></br><h3>答:“累累”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二声,意思是联贯成串貌;一个是三声,表众多貌。这里的“松柏冢累累”,应理解为众多貌,故应读三声lěi。</h3></br><h3><strong>八年级其他具体问题</strong></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1.八年级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第五段引文,为什么没有反引号?</strong></h3></br><h3>回答:按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连续引用的某人话语(或文章)分为几段时,只在引文最后一段使用上下引号,表示引用结束,第一和中间引用段均只使用上引号。这样的用法能够避免读者把一个人的话语(或文章)误认为不同人之间的对话。</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2.茅盾的《白杨礼赞》有一句“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原来的教材上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strong></h3></br><h3>回答:《茅盾全集》中原文即“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3.《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strong></h3></br><h3>回答:<strong>应该读juǎn</strong>。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此次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审查组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4.《子衿》中“挑兮达兮”的“挑”注为tāo,《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注为táo。哪个是对的?</strong></h3></br><h3>回答:这个字读音在不同的辞书中有不同的。教材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5.《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strong></h3></br><h3>回答:<strong>应该读shí。</strong>《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读shí。</h3></br><h3>至于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压根儿没有收dàn这个音,把“容量单位”这个义项直接收在shí这个音下,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遥相呼应。追根溯源,“石”这个字在宋代的韵书《广韵》上只记了“常只(zhī)切”这一个音,对应到今天的读音就是shí。</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单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strong></h3></br><h3>回答:<strong>不应该。</strong>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的特点。这一点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7.《小石潭记》中“隶而从之”的“而”表示并列还是修饰?</strong></h3></br><h3>回答:“隶”表示跟随和“从”表示跟随是有差别的,“隶”有仆役、奴仆的意思,这里确切地说应该是“作为仆役跟随着同去”,“隶”是修饰“从”的,所以“而”是表示修饰关系。</h3></br><h3><strong>问</strong></h3></br><h3><strong>典型问题8:关于通假字,统编教材的处理与以前不同,能否有个说明?有一些字音,希望能明确究竟应该怎么读。</strong></h3></br><h3>回答:<strong>统编教材不严格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统一以“同”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在这里不是它自己”。</strong>这是因为通假是个相当复杂的语言现象,很多学者、辞书都会有不同意见,没有必要在教材中求之过确,给学生增加负担。</h3></br><h3><strong>此外,对通假常有“扩大化”的做法。</strong>比如《子衿》中“宁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资料注为“通‘贻’或‘诒’,给、寄的意思”,而教材注“嗣”为“接续,继续”,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一般来说如果本字可通,就不采取通假的解释。</h3></br><h3><strong>古诗文中的一些字的读音,简要回答如下:</strong></h3></br><h3>1.书中多次出现的<strong>“骑”</strong>,最先出现应在七下《木兰诗》,应该读作“qí”。《现代汉语词典》标注,有些义项“旧读‘jì’”,但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都读“qí”。《汉语大字典》只标“qí”一个音,《汉语大字典》“jì”音下只有一个姓氏义项,其他义项都读“qí”</h3></br><h3>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strong>“裳”</strong>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除了一个只在“衣裳”中出现的轻声“shang”外,只有“cháng”一个读音,应该读作“cháng”。《汉语大字典》也只有一个读音“cháng”。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裳”的意思不是“下衣”,而是“泛指衣服”(《汉语大字典》义项2,例句即课文句子),因为泪水只打湿下衣不合情理。《现代汉语词典》把“裳”只解释为“下衣”,是将词义缩小了。</h3></br><h3>3.“浑欲不胜簪”中<strong>“胜”</strong>的读音,应该读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读第四声,又标注有旧读音为第一声。《汉语大词典》解为“能承担,承受”时直接标第四声,《汉语大字典》“胜”只标一个读音,就是第四声。</h3></br><h3>4.“松枝一何劲”中<strong>“劲”</strong>,读后鼻音“jìng”。《现代汉语词典》区分得很清楚,作“刚劲有力”讲时读后鼻音。《汉语大词典》的区分相同。“劲”这个多音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诗作赏析中明确给出了“刚劲”的解释,读音是不难弄清的。</h3></br><h3><strong>以上这些读音,按照现代汉语的常见读音读即可。</strong></h3></br><h3>5.“空乏其身”中的<strong>“空”</strong>,应该按教材标音读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的区分很清楚,“空乏”作“空洞乏味”讲,“空”读一声;作“贫穷”将,“空”读四声。《汉语大词典》的区分也是这样的。</h3></br><h3>6.“曾不若孀妻弱子”的<strong>“曾”</strong>,应该按教材标音读“zēng”。“曾”在这里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主要意思是“曾经”。具体可以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Uq9iiLUSfAyC6IK4wtdk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