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千年古邑,非遗绽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龙川杂技与中国旅游日的文化交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在岭南东江之畔的龙川县,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2025年中国旅游日期间,龙川杂技以“非遗进景区”的创新形式,将百年绝技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既为游客献上惊险震撼的视觉盛宴,更以非遗活态传承诠释着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这场活动不仅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激活地方经济动能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非遗技艺:千年古邑的文化基因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龙川杂技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据《雷乡野乘》记载,当地早在1935年便有杂耍班活跃于市井。历经百年淬炼,这门集舞、摩技、蹬、攀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已形成“险中求稳、平中求奇”的独特风格。从《足蹬椅子顶》到《双蹬技》,从《顶缸》到《抖空竹》,演员们以血肉之躯挑战物理极限,将杂技从市井娱乐升华为“南国艺坛一奇葩”。2007年,龙川杂技入选河源市非遗名录,2018年晋升省级非遗,其传承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生命力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文旅融合: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2025年中国旅游日期间,龙川以“非遗+景区”模式打破文化展示的时空壁垒。在佗城学宫广场,杂技演员在千年古建筑前演绎《太空漫步》《月亮之上》等现代节目,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碰撞出奇幻火花;霍山景区内,游客既能欣赏《椅子顶》的高空绝技,又能体验客家山歌对唱、木偶戏操控等互动项目,形成“观演—体验—消费”的文旅闭环。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式,使非遗从博物馆展柜走向大众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经济转型的双轮驱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龙川杂技的复兴绝非孤立的文艺现象,而是地方经济转型的“文化芯片”。当地政府通过“非遗+研学”“非遗+体育”等模式,将杂技培训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在黎咀镇虎口村,猫头狮制作技艺带动传统手工业复兴;在佗城镇枫深村,红色木偶剧《十万挑夫上赣南》以艺术形式激活红色旅游;2025年“五一”期间,龙川非遗展演吸引珠三角游客3.2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消费超800万元。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印证了非遗文化对地方经济的乘数效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四、文明互鉴:传统技艺的全球叙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龙川杂技始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民间使者。其节目融合了客家文化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通过肢体语言跨越语言障碍,在海外观众心中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2024年,龙川杂技团与深圳宝安非遗项目联袂展演,更展现了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新图景。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注脚。在这里,千年绝技与现代文旅共振,传统基因与时代精神交融,共同谱写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新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