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六十年的聚会

陈从文

<p class="ql-block">岁月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离开母校西师附中已六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的毕业照,那时正是花一样的年纪。</p> <p class="ql-block">今天,一群耄耋老人在北碚老城相聚,寻找我们青春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见面热情问候。</p> <p class="ql-block">在北碚街心花园的标志性雕塑“缙云女神”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边第4位女生叫赖恒玲,是汪志奉和肖德珍的初中同学,今天志奉也邀请她来和肖肖见面。</p> <p class="ql-block">附中南门。我们在校时这里是后门。</p> <p class="ql-block">志奉调皮的躲在后面,当时没注意到。</p> <p class="ql-block">校训“行己有耻,君子不器”,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的深度结合。</p> <p class="ql-block">宽阔漂亮的大操场今非昔比。</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操场长这个样。</p> <p class="ql-block">正是上课时间,我们没去教学区。</p> <p class="ql-block">雪梅和志奉,虽然身体欠佳,但还是坚持同大家一起走完全程,为她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这几株老梧桐树长得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万象楼,比我们当年的教学楼气派多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教学楼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这个水池吗?</p> <p class="ql-block">水池后的平房是我们高三的教室。1997年回学校时拍的照片。中间是我们的班主任余直夫老师。</p> <p class="ql-block">教室后面是我们女生的宿舍。现在这一片已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两根柱子,就是以前的学校大门,现在显得那么小了。这是从里往外拍的。</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学校大门,这是从外往里拍的。大门外是杜家街,说是“街”,其实就只有几个小店,俗称“么店子”。</p> <p class="ql-block">这幢楼还是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新大门。(从里往外拍)</p> <p class="ql-block">新大门(从外往里拍)。</p> <p class="ql-block">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校大门外,以前是一条由团山堡经过杜家街去北碚街上的小路,现在新修了一条宽敞的公路(可惜忘了拍张照片)。在公路的护栏边,可以眺望嘉陵江的优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江水碧绿。</p> <p class="ql-block">左边远方是北碚小三峡的温塘峡。</p> <p class="ql-block">右边江心是有名的“碚石”,因拓宽航道而被炸断。</p> <p class="ql-block">江边修了绿化带、步道和围栏。</p> <p class="ql-block">沿着公路往北碚城区走,我们在公路左下方惊喜地看见了这座小石桥!原来这座桥还在啊!记得当时学校门外是一个长长的斜土坡,沿着坡上的小路可以一直往下走到这座小石桥,过桥后再顺着江边的山路攀登,就可以走到北碚街上。这条路我们不知走过多少回!</p><p class="ql-block">当年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我们从河边的石滩上担着片石,也是经过这座小桥,再爬坡回到学校。那时觉得这个坡真长啊!我们的班主任余直夫老师担着担子走在大家前面,至今还能想起余老师额头上青筋突起、奋力前行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桥下这条小河叫马鞍溪,每年一到汛期嘉陵江涨水的季节,江水倒灌,这一带会被淹成一片汪洋,小桥也会被淹。退水后,桥上就会淤积很多泥沙,需要清理。现在马鞍溪的部分河道已被打造为马鞍溪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本来大家想故地重游,再走一次这条路。但李铎说那边的山路因为安全原因已被封断了,走不通。大家只好放弃。</p> <p class="ql-block">走到熟悉的文星湾。</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重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前面说的那条从学校到北碚街上的小路,出口就在这棵大黄桷树旁边,这棵树就是路标。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江夏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再走走这条路,今天虽然没走成,但也看到了这条路,算是了了心愿。</p> <p class="ql-block">到北碚街上的必经之路——“穿洞”。以前只有一个洞,现在道路拓宽,隧道也变成两个了。</p> <p class="ql-block">小城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在正码头的“藕王汤”共进午餐。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美味汤锅,大家谈兴甚浓。</p> <p class="ql-block">进餐接近尾声,曹启模抢先去买了单,而且怎么也不同意“AA”。却之不恭,大家也接受了他和志奉夫妇二人的盛情。</p> <p class="ql-block">饭后在滨江路走走。停着趸船的地方是北碚的正码头,轮渡是早就没有了。王崇智说有时过路的船会在这里加油。</p> <p class="ql-block">罗恩庆和王崇智还说起他们在这里横渡嘉陵江的往事。那时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啊!</p> <p class="ql-block">对岸是夏坝,记得那里以前有一片桑树林,在那里摘过“桑泡儿”(桑葚)吃,不知道还在不在。</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北碚通往东阳镇的“碚东大桥”。桥头那片树林中,依稀可见一幢黄色的建筑,李铎说那是抗战时期复旦大学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以前的体育场。</p> <p class="ql-block">北碚老城区的主干道——中山路,道路两旁的梧桐树高大挺拔,浓荫盖地。</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聚会愉快地结束了。同学们把照片发到班群里,在群里继续交流,没参加聚会的同学也发表了感想。</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一个甲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圆满与完整。而老同学的情谊经过六十年的积淀,犹如陈年老酒,浓烈醇厚,愈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说明:文中的照片为参加聚会的同学提供,因照片较多,未能一一注明,请大家谅解。为避免重复,相同场景的照片只选取一张,未选取的照片,在此对拍摄者表示歉意。文中的黑白老照片均为赵惠菊提供,谨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摄于2025年5月15日)</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美篇发出后,收到大家不少反馈,现摘录几段如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