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典文摘(四)</p><p class="ql-block">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p><p class="ql-block"> 这是古代宗法社会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谐调即如何做人的重要论述,从上、下讨论,上即长辈,下即小辈。</p><p class="ql-block"> “其为人也孝悌”“其”指示代词。“为”做也,行为。“也”语气词,表示强调。“孝”,善事父母者——《说文》,主要指在血缘关系内小辈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和报答。“悌”,在血缘关系内平辈之间即兄弟姊妹间的亲近和睦或爱。</p><p class="ql-block"> “其为人”指血亲关系内如何做人。</p><p class="ql-block"> “也孝悌”强调宗族内团结友爱的方式以“孝”和“悌”作为两个重要的指标。“孝”是下对上;“悌”是平辈之间。讲上和下对比来谈问题,依据易学阴、阳对比的思想,及什么事都要从上、下或内、外等来论述。</p><p class="ql-block"> “而好犯上者,鲜矣。”“好”美、善。“犯”犹犬之触,狗对主人的亲近样。“上”长者,父母、上级、君主等。“鲜”鲜明、明确无误、显而易见。这是讲何为“孝”。善对长者如犬对主人(古代父辈对外人介绍儿女常称为“犬子”),就叫“而好犯上者”,这是明确无误的,故为“鲜矣”。</p><p class="ql-block"> “不好犯上者”“不”指否定。否定“好犯上者”,意思就是除去对长者的孝以外,就叫“不好犯上者”。</p><p class="ql-block"> “而好作乱者”善待理顺平辈之间的关系,就叫“而好作乱者”。乱:治理。作乱:理顺。这是讲何为“悌”。因为本章只讲孝和悌两个问题,除去孝,余下的就只有悌了,而非别的。</p><p class="ql-block"> “未之有也”,其中“未”指古代的一种树木,比喻“繁茂”,将来。“孝悌”是宗族子孙将来延续繁茂的前提条件,就叫“未之有也”。</p><p class="ql-block"> “君子务本”“君”指主导、家长、上级。“子”指从属、子女、学生。</p><p class="ql-block">“君子”君在前子在后,即君为长者居于主导,子女为小辈是从属于长者的,所以孝是主导,悌则跟从,这是宗法社会中族人严格遵守伦理次第的根本,就叫“务本”。</p><p class="ql-block"> “本立而道生”确立并遵守这个根本,就叫“本立”;然后以此规矩为宗法社会的基本伦常,这个伦常为“道”,遵守这个道就叫“道生”。“道生”不是“道”可以生出什么东西,而是说某样事物或形态在条件达到时就可确立了。确立就叫“生”。</p><p class="ql-block">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孝悌”的强调,就叫“也者”。“仁”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命之源,是万物、包括人类延续后代的根。所以,倡导“孝悌”首要看重的是宗族子嗣的得以延续。这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基石,所以把“孝悌”视为“仁”这个生命之源且使之得以生生不息的保证或根本。</p><p class="ql-block"> 关于“孝”,《孟子.离娄上7.26》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p><p class="ql-block"> 这是孟子以舜娶妻为例对古代孝道文化写的一篇论文。</p><p class="ql-block"> “不孝有三”指人类对与生俱来所居在上长者的仰望和尊崇,所居在上者有君、亲、师三者。</p><p class="ql-block"> “不”指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巢居”居于树杈上喻高高在上。</p><p class="ql-block"> “孝”指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善事父母者——《说文》。</p><p class="ql-block"> “不孝”喻人类对与生俱来所居在上长者如巢居的仰望和尊崇。“三”指儒家对君、父(亲)、师三者的称谓。(道家指人的精、气、神;《易学指天、地、人。) </p><p class="ql-block"> “无后为大”指三者之中对国家的孝就已经包含对父母和老师的孝了,或对君主(国)的孝为大</p><p class="ql-block">孝。无:用在句首无义。后:本义为君主、帝王,引申为国家(君王为国家的象征)。大:容也,有容乃大;用在量词上与“小”相对是可以的,所以从次第上看,对国家的孝为大孝,大具有包容之意,也就是说对国家的孝就已经包含对父母和老师的孝了。</p><p class="ql-block"> “舜不告而娶”舜没有禀告父母而娶妻。 </p><p class="ql-block"> “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是因为先要服从国家,这样君、臣都以为如同告知父母了。犹:如同。</p><p class="ql-block"> 【讨论】孝是下对长者的爱的行为,长者在儒家看来只能是君、亲、师,所以特别强调孝的对象有三类,就叫“不孝有三”。按这个次第,对君王即对国的孝是大孝,对父母、老师之孝为小孝。其中以对国家的孝是第一位的,对第一位孝就包含其他了,就叫“无后为大”。舜娶妻是尧帝的旨意,服从等于忠君,忠君就是爱国,爱国乃大孝。按照大孝优先的原则,有了大孝就己经把小孝包含在内了,尧皇帝为“君”,舜为臣为“子”。君、臣都认同这种行,就叫“君子以为犹告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