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8日上午第一节观摩课秦姝佳老师的中班科学《镜中探秘》</p> <p class="ql-block"> 活动围绕“探索两面镜子不同夹角与成像数量的关系”展开,突破传统镜面探索局限,将抽象的光学原理转化为幼儿可操作、可观察的科学现象。通过动手调整镜子夹角,幼儿直观感受“夹角越小,成像越多”的规律,有效建构空间感知与数学逻辑的跨学科经验,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探究深度与创新性。</p><p class="ql-block"> 教师精心准备了可折叠的双面镜、数字宝宝、糖果,幼儿通过调整镜子开合角度、摆放糖果、记录成像数量,逐步形成“猜想—验证—记录”的科学探究思维。</p> <p class="ql-block"> 5月18日上午第二节姜西润老师的大班数学《我们一起团团转》</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发放空白转盘与贴纸,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粘贴颜色圆片来排列规律,让幼儿在发现规律,创造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秩序美与实用性。</p><p class="ql-block"> 整个活动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幼儿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兴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注重数学与生活、艺术、科技的融合,让幼儿在发现规律、创造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秩序美与实用性,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思”。</p> <p class="ql-block"> 5月18日第一堂讲座:课程游戏化的“思”与“行”</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提到,课程游戏化并非简单地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而是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过去,我常将游戏视为教学的“调味剂”,用儿歌、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但往往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探索与深度学习。通过学习,我意识到,真正的游戏化课程应赋予幼儿充分的选择权与决策权,让他们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开放性材料,鼓励幼儿根据兴趣自主设计游戏规则,而非预设固定玩法。这种转变不仅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讲座强调,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往的教学中,我习惯从教材与目标出发设计活动,却较少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求。通过案例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儿童”——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行为,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 课程游戏化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讲座中提到,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减少直接干预,通过细致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发展需求,并在恰当的时机以提问、建议、参与游戏等方式提供支持。例如,当幼儿在搭建积木时遇到困难,教师可通过提问“怎样让这座桥更稳固?”启发幼儿思考,而非直接告知答案。这种“退后一步”的教育智慧,能更好地保护幼儿的探索热情,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讲座: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设计及组织</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关于“目标与内容双向调适”的讲解让我意识到,二者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搭配,而是需要动态调整、相互呼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即时反馈灵活优化内容。若幼儿对某一环节兴致盎然、探索欲强烈,可适当拓展延伸;若发现多数幼儿难以理解或参与度低,则需简化内容、调整呈现方式,确保活动内容始终围绕目标有效推进,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科学定制活动目标与内容是保障幼儿园集体活动质量的关键。未来,我将以更严谨的态度、更创新的思维,持续探索目标与内容的精准匹配,让每一次集体活动都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充满意义与乐趣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 5月18日下午范靖老师观摩课:中班音乐《鹅鹅鹅》</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以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巧妙融合:将经典古诗《鹅鹅鹅》改编为朗朗上口的儿歌旋律,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旋律、童趣化的歌词,让幼儿在传唱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潜移默化地传承传统文化,激发了幼儿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p><p class="ql-block"> 多感官参与的活动设计:通过图片展示大白鹅的形态,引导幼儿模仿白鹅“曲项向天歌”的动作;结合音乐节奏进行肢体律动,让幼儿用身体感知音乐节拍;组织“藏大鹅”音乐游戏,幼儿边唱边寻找同伴互动,充分调动了幼儿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符合中班幼儿具象思维与活泼好动的学习特点,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参与度。</p> <p class="ql-block"> 讲座:范靖《连接儿童经验开展游戏化课程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此讲座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设计的肥沃土壤”,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反思以往音乐教学的不足。过去,我常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活动,忽视了幼儿的生活感知。例如,在教唱歌曲《小星星》时,仅通过范唱和跟唱完成教学,幼儿虽能记住旋律,却难以体会歌曲中的情感与意境。学习后,我尝试将音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在教唱《鹅鹅鹅》前,引导幼儿回忆去公园喂鹅、观察大白鹅走路的场景;学唱时,用“大白鹅高兴时怎么唱歌?生气时声音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唤醒幼儿对动物情绪的感知,帮助他们用不同的音色和节奏表现歌曲,使音乐学习从抽象的旋律记忆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 以往,我将音乐游戏简单视为课堂的“调节环节”,而现在认识到,游戏应成为音乐学习的核心路径。此次学习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未来,我将继续以儿童经验为出发点,深挖生活中的音乐素材,设计更具趣味性与探索性的游戏化课程。同时,加强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与记录,通过“音乐学习故事”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与发展需求,让音乐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表达自我、联结生活、享受快乐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学习剪影</p> <p class="ql-block"> 有需要的老师可以关注范靖老师的抖音</p> <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是一次自我革新的契机,让我清醒认识到:教育之路没有终点,唯有保持空杯心态,将所学所悟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成长。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智慧的教育方法,陪伴幼儿在成长路上收获更多惊喜与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