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土城古镇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赤水河东岸,面积307平方千米,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也是赤水河上四大码头之一。该古镇因航运而兴盛,同时也因其与四渡赤水的历史而闻名,是国家4A级景点。</p><p class="ql-block">土城古镇传统建筑依山就势,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轮廓高低错落,房屋建筑的材料取自天然竹、木、土、石,房屋的勒脚、基础、堡坎广泛地利用条石、块石、片石砌筑,墙身广泛采用“穿斗夹壁墙”,屋顶则采用小青瓦铺盖,古镇为春秋时期古习国的所在地,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建县,唐宋建州。古镇格局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四大军事设施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以及明代养马司。</p><p class="ql-block">土城古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包括古镇文化、商埠文化、茶馆文化、山水文化和红色文化,古镇内拥有许多景点,如土城会议旧址、土城小学、古盐号、船帮公会(王爷庙)、宋代酒窖、古驿站、茶旅馆和张半担宅等。2005年,土城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土城战役,是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鼓舞士气,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月24至29日以土城为中心,主动发起的对尾随川军的决战。</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24日,林彪领导的红一军团进抵土城,黔军刘翰吾部,闻风而逃,未作抵抗。1月25日后,其他军团和中央直属纵队陆续抵达土城,与此同时,号称川军“模范师的郭勋祺旅,潘佐旅也从温水、东皇朝土城奔袭而来,红军根据截获的错误情报得知,川军共4个团的兵力。为了打击川军气焰,提高部队士气,也为了给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距土城3公里外的青杠坡集中红三、红五军团的优势兵力,合围夹击,歼灭尾随而来的川军郭勋祺部。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战斗正式打响,由于情报的错误,1月28日下午5时,中央政治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原定由赤水北上,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主动撤出土城战斗,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分为三个纵队,分别从土城、猿猴两处渡过赤水河,土城战役至此结束。</p><p class="ql-block">土城战役由于未能迅速解决川敌郭勋祺部,敌援军四面合拢,红军伤亡较大被迫撤出战场,西渡赤水河,以图脱离国民党包围圈。随着战斗形势的变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果断调整军事方向,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土城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建制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2100余年。土城镇“滨播枕永,襟合带泸”,水陆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四大军事设施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以及明代养马司都是历史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传统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从单体造型方面来看,土城古镇传统建筑综合运用台、挑、吊、坡、拖、梭、靠、跨、架、跌、爬、转、退、钻、让、错、分、联等山地建筑手法,或悬虚构屋,临坎吊脚,取“天平地不平”之势;或依附悬崖,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有“凌空飞绝壁”之感;或利用边角,加设坡顶;或因地就势,增建梭屋……灵活、艺术地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独特风貌。</p><p class="ql-block">从构造取材方面来看,古镇传统建筑充分注意到当地盛产竹、木、土、石等地方材料,因此建造中宜竹则竹、宜木则木、宜土则土、宜石则石。房屋的勒脚、基础、堡坎广泛地利用条石、块石、片石砌筑,房屋的墙身广泛采用“穿斗夹壁墙”的竹木构造体系,屋顶则采用小青瓦铺盖,使得传统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从文化脉络方面来看,古镇传统建筑以大量的“中国固有形式”为主,但也不乏一些经典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例如土城会议旧址、土城小学、船帮公会(王爷庙)等。</p><p class="ql-block">商埠文化</p><p class="ql-block">古镇位于赤水河古盐道上,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古镇同时还是享有盛誉的酿酒中心之一。历史上四方商贾云集,形成了古镇浓郁的商埠文化底蕴。今天传统街区内不仅保留了“前店后宅”的历史格局,更有盐号、船帮(王爷庙)、宋代酒窖、古驿站、茶旅馆、“张半担”宅等一系列凸显古镇商埠文化的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茶馆文化</p><p class="ql-block">古镇老年人口比例较大,老人们至今还保留了原有的习惯,闲来无事,便聚于茶馆,品一杯茶,聊一会儿天,日子悠哉快乐,茶馆成为老人们极好的公共交流场所。古老的木结构茶房、木桌、木凳,盖碗茶的清香混杂着围坐一桌喝茶人天南地北的笑谈,让你深刻体会到水码头茶馆休闲的风味。</p><p class="ql-block">戏曲是与茶馆密不可分的。每逢节庆之时,老人们唱一场玩意(川剧锣鼓清唱),高亢嘹亮之声由茶馆深处飘然而出,如茶香溢满街巷,清净而不喧闹,人们品茗听曲,构成和谐的古镇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山水文化</p><p class="ql-block">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化突出地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即天人合一。浓郁的山水情节使中国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城镇规划建设。</p><p class="ql-block">土城古镇不仅在整体格局上四山围合,二水环抱,凸显传统山水文化的影响,流传有“荔枝鱼跃”、“天池映月”、“唐山不雨”等凝结传统山水文化特质的自然佳景,而且在各个单体建筑的处理上,也无不蕴藏着对传统山水文化的执着追求,其中以范家宅院等最为典型。</p> <p class="ql-block">建设背景</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周秦时期,土城为南夷习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平夷县,辖今习水、赤水两县市。魏晋改置平夷郡,唐置浙州。北宋大观三年(即1109年)置滋州,领承流、仁怀两县。元末明初,这里的居民在改建街房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土城从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据土城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网坠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p><p class="ql-block">早在明朝万历22年(即1594年),土城世袭长官司袁宝台为“竖云梯以为登高之资,建哨阁以为居守之具,立关隘以为御侮之所,贮仓箱以为民命之需”。在土城周围修建了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四大军事屯堡。登上九龙屯,“伸手天可触,俯视层云低”,“万里河山收眼底,一川赤水壮襟怀!”……远眺古镇: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她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山一水一城交相辉映,相生相息,构成古镇特色鲜明的山城风貌,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与为依存的“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古镇群体建筑有两种布局方式“一种是位于山脊时,总体布局向凸弯曲,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视野开阔,利于自然通风;另一种是位于山坳时,是呈凹弯曲,具有向心、内聚感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古镇传统建筑依山就势,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轮廊高低错落,纵向空间丰富,天际轮廊优美,是一幅“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美妙画卷。</p><p class="ql-block">建筑形态</p><p class="ql-block">众古镇传统建筑单体型看:街道大多是“中国固有”形式的青堂瓦舍,但也不乏一些经典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如陈列馆、土城小学、船帮、张半担宅等),这些建筑,综合运用台、挑、吊、坡、拖、靠、跨、转、退、分、联等山地建筑手法,或悬虚构屋,临坎吊脚,取“天平地不平”之势;或依附悬崖、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有“凌空飞壁”之感;或利用边角,加设披顶;或因地就势,增建梭屋……。灵活、艺术地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建筑独特风貌。</p><p class="ql-block">从古镇传统建筑局部造型看:建筑物斜撑上的圆雕,花窗上的透雕、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别具特色,这是古镇人智慧的缩影,技艺的展示。</p><p class="ql-block">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房屋建筑的材料取自天然竹、木、土、石,房屋的勒脚、基础、堡坎广泛地利用条石、块石、片石砌筑,墙身广泛采用“穿斗夹壁墙“,屋顶则采用小青瓦铺盖,使得传统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土城,一个改变世界的小镇!</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召开的遵义会议,决定了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1月24日中央红军攻占土城,28日红军与国民党军在青杠坡激战,红军未能歼灭与击退敌人,陷入生死攸关的被动局面,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红军一渡赤水后,开始了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所以一渡赤水在整个四渡赤水过程当中具有战略性转折的开端意义。</p><p class="ql-block">土城即是红军一渡赤水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召开的遵义会议,决定了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1月24日中央红军攻占土城,28日红军与国民党军在青杠坡激战,红军未能歼灭与击退敌人,陷入生死攸关的被动局面,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红军一渡赤水后,开始了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所以一渡赤水在整个四渡赤水过程当中具有战略性转折的开端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