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别人有病找医院,我却寻医进深山。由于年轻时下苦力,损伤了腰腿,老来发作,由一走就痛,到坐也痛、睡也痛,痛得我寝食难安。痛得实在受不了,只好进大医院。到了省骨科医院,诊断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痛”。要动手术,说先在腰椎两侧,一边动一刀四五公分长的开创型手术。动了来看,若没解决问题,再查原因再动手术。现在的医院,动手术是本人和家属都要签字的,出了问题医院医生是不负责任的。门诊看病是专家,住进医院来具体负责给你治病的却是年轻人(我估计不乏实习生)。我简直吓懵了,这不成了让别人练习技术的实验品吗?我反复犹豫之后还是决定拒绝手术离开了医院。从此走上了寻找偏方、土医生来治疗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近日,慕名而去湘西,却经历了贾岛的遭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林)深不知处。”本有一些遗憾,却被眼前的景色震撼。</p><p class="ql-block">湘西,给人的印象就是沟壑交错的深山老林。然而,这里却有一汪清水。青山倒映,如梦如幻。清新的空气中时不时地飘来舒爽的花香,真有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更可喜的是,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还有一栋栋的小洋楼似隐似现。这无疑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灵性,恍入瑶池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是景区,也不是什么景点。既不是城乡一体化改造,也不是政府出资的安置。而是实实在在的是当地农民自己出资修建的一个又一个农家住户。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错落有致,是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不信,这里还有旧房改新房的痕迹。农村讲风水,他们一般都认为自己是在自己的祖宅好,新房都是在原宅的地方修建。如果政府出资要讲究统一规划,是不会允许每个人都凭自己的意愿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按理说,有了新房,那破烂不堪的旧房就应该拆除不要了,但他们大多都保留着。开初我以为他们是对住过几代人的老房子有感情,敝帚自珍,舍不得,留下来可以忆苦思甜,警戒自己和教育后代。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把老房子用来关猪牛羊鸡鹅鸭兔,人住新房,便于人畜分开。这样既保证人的居住环境卫生又不影响副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是比较古老的,也是以前比较有钱的人才建得起的木瓦建构房子。</p> <p class="ql-block">以前,一般平民老百姓只能修土墙房子。这个房子都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因为六十年代以前还没有水泥,不可能制出水泥瓦。</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以前农村常建的土墙瓦房。穷人买不起瓦还只能盖茅草,那就是土墙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筑土墙是要请很多壮劳力帮忙的。别说开工钱,至少得让人家吃饱才有力气筑紧墙体。请不起人的,但遮风挡雨的窝得建,就只有用一个小木方框装泥巴筑紧成一个个的泥砖,农村俗称“阴砖”。日积月累的筑好后再砌墙。</p> <p class="ql-block">总之,这些破旧的房子就是这一二十年前农村生活的见证。如果有人怀疑,那就请去再看一看《湘西剿匪记》影片。那里的故事虽是解放时期的,但实景可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而现在山区农民的住房可以说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前相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不算过分吧?</p><p class="ql-block">农村建房,房基都在两百平米左右。这样三层,该多少平米?这就是一个小口之家,而不是成家后的几弟兄、几姊妹合住。而层高也是按农村习惯一丈二(4米),这也是城市住房(包括一般商品别墅)所不能相比的。如此大的空间,犹如恒温的地下宫殿。白天可以拒酷暑高温于户外,加上周围茂密的森林植被将烈日炙烤变成自己适宜生长的温度;到了晚上,门窗打开,让清新凉爽的微风穿透庭堂,岂不是比空调还爽?</p> <p class="ql-block">门庭的豪华,也不压于城市里的私家别墅。</p> <p class="ql-block">而且家家都有小车。这里的车位不用买,而且也不用交停车费。</p> <p class="ql-block">若论休闲,若大的山林岂不是天然公园?还可以随意地水边垂钓。</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以来的深山老林都属穷乡僻壤,近几年变化如此之大,全得力于“要致富,先修路”。要不然这些房屋的建筑材料都是弄不进来。如今的公路,已不是县县通、乡乡通,而是达到了村村通、户户通。这给历代穷困的山民带来了无数发家致富的机会。就是进城务工,下班后都可以回到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烦杂,享受这天然氧吧的清爽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道路通畅,也给山区的山货出山变现带来了便利。这里的房前屋后都是果林。现在正是橘树开花的时节。原来时不时闻到的花香正是橘花香。看这花开的茂盛,今年一定又是好收成。</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参加一个旅游团,这团竟然大多数都是农民,其中十一人还是一个村的。看他们与领队的熟悉与亲热,得知他们还是这家旅行社的常客。在他们聊天时,我无意中听到了这么一件事:他们在退耕还林时把接近山坡的地方都改成了芒果林,其中有一户有一年单是卖芒果都卖了五十几万。后来价格降了,但每年至少也是三四十万。你说这样的农民怎么会不富?</p> <p class="ql-block">果林中的空地还种上了庄稼。这种见缝插针的种植,它不存在多大的成本和付出。也就是只要播下了种子,就等着收获。真是有种就有收啊!</p> <p class="ql-block">你看这豌豆,结得确实喜人。这不是蔬菜大棚,绝不是化肥农药催生出来的。而真真正正的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城里的超市和菜市场大量供应的能有这样真格吗?生活在这里,长期吃自产的五谷杂粮,与城里的山珍海味相比,哪样更安全健康?</p> <p class="ql-block">山里也不乏这样的竹林。看,它破土而出,要不了几年就可成撑天栋梁。但稠密拥挤的嫩笋,又是餐桌上的美味。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更视之为珍品。</p><p class="ql-block">这里,夏天雨后山上长出来的野蘑菇,采到城里能卖上几十块钱一斤。山上还有许多野生药材,那都是值钱的。我要找的那位老中医,就是进山找药去了。真的是:生活在这里,只要勤快,处处可以检“黄金”。</p> <p class="ql-block">林荫下,随时都可以看见成群的鸡鹅鸭。</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鸡,可不是一生展不开翅膀的鸡。地里的草籽和昆虫都足以满足它们的食欲,更何况主人家还有吃不完又卖不起价的粮食,哪个还肯花钱去买饲料。</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鸭,也不是一个月长大连骨头都长不硬、饲料催出来的鸭。它们都是吃昆虫、草籽、鱼虾、螺蛳、杂粮,荤素兼顾自然成长的土鸡、土鸭。它们的蛋,也是纯天然营养丰富的蛋。</p> <p class="ql-block">这样成群结队的,每家都有一大群。除满足自己生活和招待亲朋客人外,每家都还有大量的剩余。拿到城里卖,在城里人眼里可是难得的珍品。几十元一斤,一只卖百多块。</p> <p class="ql-block">饲养也简单不费神。由母鸡孵化,只要孵出了鸡仔、鸭仔,就成群放养。养成习惯后,它们都会定时出去,按时回来;成群结队,一个不落(la)。这可能也是农村生活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他们不但养鸡鸭鹅,还养猪牛羊。牛羊都是放养,回家再加点精料(自家富余的玉米豆类等杂粮)。猪呢,自家种的蔬菜,人吃菜心,猪吃菜叶,外加剩余的粗粮。根本不买饲料,一般都要喂到四、五百斤才杀。杀一头,一家人都足够吃一年。随时去哪家,房梁上都挂满了腊肉。这种肉,在大城市生活是难以享受到的。你看这家,放出去的就是三头牛,等长大宰了卖,一头几百斤,一斤几十块,一头牛就上万。而且这种牛肉是养牛场喂出来的远不能比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房屋众多,却难见人影。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而这里却是“院深不见人,只有鸡鸭群。”好不容易遇上一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就与他聊了起来。从他口里得知,这些新房子都是近几年才修的。他儿子在外面开大货车跑长途;女儿女婿在外面打工,没两年就自己开了个小厂。房子是他儿子前年修的。他在家买了一台小型农耕机,除了耕种自己的地外,就帮别人耕种,可以用来挣钱。现在他已七十几了,儿女都不要他去帮人了,就在家做点自留地、喂点鸡鸭。他的猪喂到了四百多斤都还舍不得杀。说是菜叶子和包谷等杂粮不好处理得。儿女每人每月各给一千,他农保每月八百多,加起来每月就有二千八。生活上又不象城里样样都靠买,他觉得自己富裕得很。闲时就满山转悠,不时还有惊喜,捡到城里又是钱。我说:“你那么多钱咋用得完?”他说他到处去耍。我问他咋个耍,他说他开着他的拖拉机出去,不上高速走老路,一天也能走百把两百公里,边走边玩。他说他已走了湖南、广西、贵州,还准备走更远。摆谈中我真佩服他真会过日子!</p><p class="ql-block">谈到其他村民,他说,现在政策那么好,只要勤快,哪有找不到钱的?不象以前,汗流浃背的干一天最多得十分工分,毛钱都没有。就是种地,也不用肩挑背扛,哪家没有个摩托、电瓶车?田间也有机耕道,打谷子收粮食都可以用车子拖。连下了田,上坎洗干净回家,都可以脚不粘泥了!不种地,出去打工,政府不责怪还支持。只是没本事单凭劳力,说不定还比不上在家挣的钱多。</p>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回来了两个小车,才听见了小孩的喧哗,给山村增添了几分人气。这时,老者给我介绍:这是他侄子家的。他侄子家五辆车,他侄子、侄孙、侄孙媳各一辆小车,他家还买有一台挖机和一台铲车。他侄子在开,他侄孙中学毕业后也在开,每月也是上万的收入。</p><p class="ql-block">是啊孩子的成长,不一定非要走大学一条路,只要头脑灵活,人尽其才,何愁找不到钱。当今别说城里修建多,就是农村,修路、平屋基,哪个还用人工去干?雇机器省力又省钱。看来这门路走得对。如果硬拼读大学,耗费巨资和青春,毕业出来工作还不好找,找到工作还多是朝九晚五受制于人,哪有自己当老板自己干活自由?</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喧闹吸引我出去看他们在干什么。原来林边倒了一棵大树,他们在上面走,好象在林中寻找着什么,一点也不怕跌倒。要是城里人的孩子,家里人不担心死了?</p> <p class="ql-block">接着,玩起了翻墙爬壁。够不着,开动脑筋,去搬来一砣石头垫底。往上用力,吊在了窗沿上。毕竟力气太小,撑不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时,侧边的小伙伴赶紧过来帮忙,终于把他推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接着又玩起了“办锅锅宴”的游戏。</p><p class="ql-block">农村的孩子,没有成堆的玩具,没有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成天接触的是山川大地、大自然的动植物。看起来有点野性,但他们学到的却是生活生存的真本事。他们成天给不辍劳作的父母爷奶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养成勤劳朴实的品质,更有助于培养亲情。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家人各司其职,其乐融融,这是何等的天伦之乐!更何况再也不是“茅檐低小”,其幸福指数何止千百倍?</p> <p class="ql-block">看见孩子们天真烂漫地玩乐在这山水之间,不仅自然而然地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我几岁时就要割兔草,家里分配一个小孩要供养几只兔子。这也给了我野外活动的机会。山上割草,发现老鼠偷吃粮食剩下的残渣,于是就向伙伴讨教用石板砸老鼠的方法;水边割草,发现田里的田螺、田蚌也捡回家。有了收获就等灶上弄好饭菜后就赶紧丢在柴火里烧来吃。拍去灰,蘸点酱水就吃得津津有味。这可能是因为,好歹都是我自己捕获的食物,所以让人至今回味。</p><p class="ql-block">再大一点就下水摸鱼,以致至今对鱼有一种偏好。因为在那个年代,长年累月吃不一点肉,只有在水里捞点动物补充蛋白质。后来有了化肥和农药,田里的鱼虾就绝了迹,只有常年不断水的河里还有点鱼虾自由繁殖。我又自己织网到河里捞。烈日酷暑,生产队中午有几个钟头不出工,我就拿着网到河水里去“避暑”,时不时的总会有收获,让我和家人经常有一点荤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一九七八年。所以我对儿时的乡村生活有着一种终生难忘的特殊感情。世间万物都来源于农村。城里断水断电断了物质供应你能熬多久?而山村,就是找野菜野果也能延续生命。这就是绿水青山给我们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一栋栋的小洋楼,再回想过去破烂的小茅屋,不仅让我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今如其所愿,如果杜甫在世也应感到欣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楼舍田间,我居然看见了牛耕田。这似乎与现在的居所很不协调,这毕竟悬殊了几十年。在上世纪的农村,别说山区,就是一般的丘陵,田土都是因势而建,很不成形,很难实行机耕。再说,道路不通,有机器也开不进去。农民世世代代都是用锄头挖地、用肩头搬运,全是用肉体、体力与大自然抗衡。其艰难痛楚我亲身磨难了十几年。所以一看见牛耕地就想起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在那些年代,唯一能帮人分担点劳力的就是牛和马,但一头牛、一匹马最多也只能抵两三人的体力。哪能与现在的机械相比?现在,最小型的农机载重也起码上千斤;人工挖地,你抖掉膀子、体力耗尽挖一天,都还比不上小型农机工作一小时。所以我看见还有牛耕地就感到十分诧异。我自然而然地走过去与田中人聊了几句。原来,牛是他自己喂的,闲着也是闲着;这是耙田,没犁田费力;加之驾驭牛比驾驭耕机要轻松,还不花油费。</p> <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其实也好,保留原始耕作,与现代机耕,形成鲜明对比,正如新房侧边还保留破旧的老房,让我们时时记住昔日的苦,更加珍惜今日的甜。</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其实只要现在比过去好,那过去都是一种历练,自然而然地有战胜困苦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山山水水,更喜欢这绿水青山。这其中有我的童趣,也有我人生的特殊经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再也不是“茅檐低小”,而是别墅式的住家。</span>这里既有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也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有有享受不尽的天然氧吧,更有吃不完的原生态蔬菜山珍和自然生长的鸡鱼鹅鸭。这里没有高楼林立、车马喧嚣,有的是绿荫环绕、鸟语花香。特别是老年人,为了消磨时光,你用不着天天去寻那几张日渐苍老的容颜。在这里,你看到的是小鸡小鸭的羽翼日渐丰满;看到的是播下的种子破土而出然后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生机盎然的氛围,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喜悦和生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结语:我知道有人见了这篇文章会吐槽。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一些说农村劳力都外出,田园一片荒芜,一幅破败的景象。不错,那可能是事实;但我的所见所闻也确确实实的是事实。我说的是地广人稀的山区,以前的穷乡僻壤,一家一户就有一大片山。政府“脱贫攻坚”又化了大力气,交通方便了,当地人可以利用广泛的自然资源大有作为,真正地发家致富。比如一个村一次就有十多人参加旅游的果农们。还有那些承包大片土地,采用机械耕作、科学化管理的农民,有多少没有富裕?如果他们没有富裕,真的是大片农田荒芜,那国家年年粮食增收又是从哪里来的?所以,那些“田园荒芜”的地方,在全国范围来看,应该是少数。少数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地方。这些地方多是自古以来人类宜居的地方。由于宜居,自然人多;自古以来靠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也饿不死,当然不属扶贫攻坚范畴;但也吃不饱,比如我的老家,曾一度时间把荒山坟场都挖平了来种粮食,仍然不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守着一家的亩把地,光着膀子与天斗,到头来收成无几,当然比不上出外打工挣钱干净利落。劳动力都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小孩,当然是“田园一片荒芜”。但如果能把这些各自一小块的田地整合起来,采用机械耕作、科学化管理,适宜种庄稼的种庄稼,不适宜种庄稼的改种成有规模的经济作物,现在物流又畅通,还是会体现其价值的。</p><p class="ql-block">总之,现在是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只要人能尽其才,都是能发家致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