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咫尺天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能源于一个北方人对于江南水乡的憧憬,扬州的瘦西湖、画舫烟波以及淮扬美食一直是我心中放不下的惦念。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更给我增添了一份在烟花三月探寻扬州之美的冲动。农历三月末,我迫不及待地和妻子当了一次背包客,实现了下扬州的夙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扬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古称广陵,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建都始,已有2500多年历史。素有世界美食之都、文化之都、运河之都的美誉。实际上扬州现存的一切都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古扬州就是大运河沿线的一处重要商埠。“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文人墨客笔下的扬州是那般地迷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天,我们是下午3点多到达的扬州邗江区,此时的江淮大地早已草木葱笼,百花竞放。因恰逢阴天,仍有那么几分凉意。为了我们的这次出行,女儿早早地预订了舒适的酒店。办理入住时,我们便被酒店墙壁上一幅扬州文化宣传彩绘所吸引,扬州的特色在此一览无余,不由地凑过去拍下了第一张扬州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关街,是游玩的第一站,当网约车把我们送达目的地时,已是晚上六点半。华灯初上,天空仍有几分明净,东关街的真容及其绚丽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呈现在眼前。长约1000米,宽不过3米的窄巷由长条型青砖铺成,两侧的商铺全部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精致典雅的花格窗,房屋疏密有致,古朴典雅。身临其境,感触到的便是那种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小饭馆、店铺、手工作坊,还有供游人观赏的杂耍、戏曲馆穿梭其间,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开放式的酒肆、小吃店弥漫的美味直逼游人胃蕾,直叫人难以抗拒。许多的淮场美食,在这里似乎才得到了追根溯源:扬州炒饭、狮子头、蟹黄包子、松鼠鱼、黄桥烧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已经有人在一处小吃摊点前迈不过腿了,买了一份臭豆腐,直说“好吃、好吃”,离开时又拿了一份,边走边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美味的诱惑下,饿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俩选择了宫灯下的南之缘蟹黄汤包店。妻子面带狡黠,眨巴着眼说,今天就满足一下口福,减肥就明天吧。于是桌子上便摆满了她爱吃的一道道正宗淮扬美食。最值得一提的是那诱人的蟹黄汤包,皮薄如纸,吹弹即破,所谓“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最后一扫光”。那般美味直沁心脾,余味无尽。那天我们在东关街一直盘桓到很晚,不仅享受了淮扬美味,还为惦念的小孙女挑选了漂亮的小旗袍和稀罕的手工玩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东关街的美丽夜景真让我们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游玩的第二站便是心心念念的瘦西湖。扬州瘦西湖名气并不亚于杭州西湖,绝妙之处就在一个“瘦”字,把西湖的丰腴与瘦西湖的窈窕形态刻画得恰如其分。瘦西湖水域面积仅700亩,且呈狭长条型状分布,因其地势,湖水蜿蜒曲折,或收或放,恰似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倍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瘦西湖为古运河河道支流,因不断清淤,人们在河道两侧堤坝上种植了树木,修建了亭台楼阁,逐渐便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区格局。瘦西湖被称为湖上园林的艺术典范,园林以湖水相连,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构思精巧,尽显南方水乡之秀美,又具北方建筑之雄伟。十里长堤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领略的就是瘦西湖春花烂漫,柳丝拂堤,飞扬如烟的盛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是从北门进入瘦西湖景区的,景区视野开阔,满目春光,移步向前,仿佛是在观赏一幅次第打开的江南园林秀美画卷。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天造地设,水陆借景,交相辉映,灵动的湖光山色,精巧的亭台楼榭,无不令人陶醉其间。沿着导引牌我们先后观赏了微缩水系园、锦泉花屿、熙春台、白塔、二十四桥、五亭桥,小金山、钓鱼台,并泛舟湖中,尽情领略十里湖光山色。在这些景点里,最出名的当属五亭桥、二十四桥和小金山。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充满了艺术情趣。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夸它是“最秀美、最高艺术代表的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尽显云、水、月、花相映成趣的美妙。小金山位于主湖区,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顶上的风亭是瘦西湖的至高点,朱自清先生曾说这里是“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不够的旖旎风光,道不尽的誉美诗章,眼目中的瘦西湖怎一个美字了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是我们游玩的第三站,也是女儿特意叮嘱我们必去的打卡点。2021年6月博物馆开放以来已成为扬州文化新地标,来往游客非常火爆。扬州因大运河而生,因大运河而荣,大运河文化、大运河经济已为扬州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了解扬州就必须了解大运河的昨天和今天,而座落在扬州三湾湿地公园的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就是一本现实的教科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儿提前为我们预约好了中午12点到下午4点的参观时间。当我们打车到达的时候,已见到不少从不同方向赶来的游客,沿着景区护栏鱼贯而入。远远望去,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犹如停泊在运河畔即将扬帆起航的船泊,新颖壮观,一查才知,设计出自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先生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运河博物馆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与沉浸式体验于一体,依托裸眼3D、VR等科技手段全面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展览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3个常设展、“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运河湿地寻趣”等6个专题展、“河之恋”数字化沉浸式展览等,展览展示设计突出沉浸式、互动性,给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走进博物馆,如同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之旅,扑面而来的是千里运河的壮美画卷,运河两岸的烟火气息。不由地让我联想起最近热播的一部反映运河沿岸两代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北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扬州还有一处体现江南园林风格的绝佳去处─个园,因其名字饶有趣味,总让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个园是一座以竹文化和四季假山闻名于世的清代盐商私家园林,因园主酷爱竹,而竹叶形似“个”字,故为“个园”。其南门就在东关街上,是典型的前宅后院式布局。南为住宅区、中为庭院、后为一片竹林。住宅区以“福、禄、寿”为主题,三路建筑呈纵向排列,据说是体现了盐商生活的奢华与礼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部庭院部分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闻名。假山叠石采用不同石材和造景手法,展现了四季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庭院楼阁、湖水、园林花木交相辉映,美不胜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部竹林观赏区,号称“万竹园”,种植了60余种竹子,2万余竿,有的静立花墙下,有的掩映曲廊之侧,有的迎立曲径两侧,仪态万千。微风下竹影婆娑,月光下“月映竹成千个字”,正所谓“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天在个园,我们从下午入园,一直呆到夜晚闭园,在一处茶馆,两人品茗观景,忘情地享受着那份独有的闲情逸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风情万种的扬州,最重要的当是其文化传承。在扬州期间,我们执意想感受一下扬州娱乐文化,于是在东关街寻得一处叫冬荣园小剧场,观看了一场扬州曲艺表演,有弹词、有清曲、有说唱、有变脸等非遗文化小节目,感觉别开生面,别有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烟花三月下扬州正逢其时,看到了最美的扬州,却总让人意犹未尽,真的是来了不想走、来过还想来的好地方!昔时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名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若反用其意,也算歪打正着,恰到好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