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游三孔景区——孔庙篇

小女人

<p class="ql-block">  机缘巧合,游览三孔景区已是第三次了,时过境没迁,但每次收获皆不同。</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游览三孔景区,适逢“五一”假期,景区里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很庆幸提前做了些功课,使得此次的游览避免了盲从和走马观花,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多多少少有一定的收获的。且以游览顺序把自认为有价值的景点作个浅浅的介绍。全当是对自己游览之后的一个整理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万仞宫墙</span></p><p class="ql-block"> 兴致勃勃走近景区, “万仞宫墙”首先映入眼帘,联系一年来所学的国学经典《论语》的有关内容,巍峨、厚重的宫墙瞬间觉得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查阅得知,“万仞宫墙”四个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此处为孔庙大门,也是明清时期曲阜县城的正南门。</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重建曲阜新城,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了“仰圣门”三个字,刻成石额镶上,以表达对孔子的赞扬和尊敬。清乾隆十三年,皇帝亲谒曲阜孔庙祭孔,把原来的额匾换成了自己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万仞宫墙”典出《论语 子张篇》第23则</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宫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宫说:“就用围墙做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那么高,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伟、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由此可见,他人夸子贡超过了孔子,子贡不仅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站出来反驳这种观点,很难能可贵。子贡赞扬老师学问有数仞(一仞约为七尺),后人又增至“万仞”,以称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乾隆皇帝书写这四个字,也是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p><p class="ql-block"> “万仞宫墙”因为有了文化的支撑,又因皇帝手书四个字,孔子的在世人眼里的地位不言而喻,世人对孔子的尊崇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p><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便是“金声玉振”石坊了。 “金声玉振”题于孔庙第一道石坊之上,为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手迹,书体遒劲刚健。</p><p class="ql-block"> 解释: </p><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金:钟;玉:磬。指奏乐以敲钟发声,以击磬收韵,从始至终,有节奏有条理。比喻才学精到,声誉卓著。也比喻声音响亮和谐。</p><p class="ql-block"> 出处:</p><p class="ql-block">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列举了四种圣人的典型性格:夏朝的贵族后裔伯夷清高,商初大臣伊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鲁国士师柳下惠能够随遇而安,孔子能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知进退。</p><p class="ql-block"> 孟子认为,前三者都只具备一方面的特点,而孔子则是将“智”与“圣”完美结合。孟子解释道:“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金声”原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和“玉振”代表了奏乐的全过程。孟子以此为比喻,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尽善尽美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像演奏音乐,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钋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不紊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不紊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这段话赞扬了孔子思想的系统性和全面性。</p> <p class="ql-block">  孔庙石坊中的“金声玉振”四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著名典故。</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在孔庙与孔子一起吟诵圣贤之言,但因为声音不够洪亮,孔子不满意,于是孔子就让他的弟子们拾掇青石,打磨琴瑟,以其完美地展示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经过孔子的指导,弟子们不断挑选、研究和尝试,最终选选定了以黄铜和玉制成的乐器。他们在演奏时发出的音质如金声玉振一般悦耳动人。被孔子和周围群众所称赞,这些乐器随即被视为孔子教育的象征,并被称为孔庙金声玉振。</p><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是,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只有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努力,才能获得重要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在各自岗位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金声玉振坊之后,牌坊式建筑。中间阳刻“棂星门”三个字,又刻玉玺方印,系乾隆皇帝手书。</p><p class="ql-block"> 棂星即灵星,是古代所谓的“文星”,“主得士之庆”,凡祭天必先祭灵星。此坊以此命名,是把孔子比作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星”,尊孔如尊天。</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p><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题于孔庙第三道石坊之上,为明代进士、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p><p class="ql-block"> “太和”语出《易传》,“保和大和,乃利贞”,古代“太”“大”相通,“太和”即“大和”。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太和》称“太和所谓道”,是“气”的变化或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元气”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被用来比喻孔子之道,能使人类思想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p><p class="ql-block"> “ 至圣庙 ”坊,明代时原名“宣圣庙”坊,清朝雍正改名为“至圣庙”。 这两个字,都是皇帝们给孔子的封号。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 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开创了历代皇帝祭孔的先例。 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 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p><p class="ql-block"> 圣时门是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p><p class="ql-block">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识时务之圣人。据此, 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个,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门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p> <p class="ql-block"> 古 柏</p><p class="ql-block"> 迈进圣时门,只见古柏林立,高耸入云,导游介绍说:目前,孔庙内有柏树上千棵,每棵树上分别挂着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标牌,标牌上记录着每棵树的资料,游客扫码就可以查阅到每棵树的具体生长情况。红牌代表500年以上树龄,蓝色牌代表300年以上树龄,绿色牌子的便是100年以下树龄了,100年以下则不挂牌。</p><p class="ql-block"> 庙内树龄最长的一棵柏树在大成殿院内,迄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属于圆柏。</p><p class="ql-block"> 仔细端详,颗颗柏树都超过一围,笔直生长,质地紧实。这些古树久经风雨,历经沧桑,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变迁,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用年轮在默默书写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为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把人发扬光大。”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认为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能前途无量。孔子认为,人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能主动地、逐渐地认识原来未被人知的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是之谓“人能弘道”;而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原理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它只是被动的被感知,被感知得多少,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之谓“非道弘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具有唯物辩证的成分。</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清乾隆帝御书门匾。原来是</span>3间,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为5间。今存建筑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3门。</p><p class="ql-block">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p><p class="ql-block"> “大中门”又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p><p class="ql-block"> 大中门东西两头的两座角楼是守卫孔庙用的。</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p><p class="ql-block"> 成化碑是曲阜诸多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p class="ql-block"> 碑额高约160厘米,宽228厘米,浮雕云龙,碑身高约460厘米,龟趺高125厘米。碑文为朱见深御制,为修庙而立,认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正书,结体方整,书法刚劲,属明代名碑之一。</p><p class="ql-block"> 碑下面有一个与乌龟相似的动物,叫赑屃(读bi xi)。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它是龙的第八子,爱文又能负重,所以让它驮御碑。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建筑饰物上就得到证明。</p><p class="ql-block"> “文革”动乱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谭厚兰带着红卫兵到孔庙造反,砸断了这块石碑,中间有段明显的裂痕,是后人修复的。</p><p class="ql-block">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意思是:孔子是个圣人,说出了很多道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使我们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义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了原始和愚昧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龙 柏”</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拜孔子时,步行而走,累了便靠在这棵柏树下休息。这棵树因沾染了皇帝的龙气,而在乾隆帝靠过的地方出现了龙型树纹,因此得名“龙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先师手植桧(gui)</p><p class="ql-block"> “先师手植桧”是指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p><p class="ql-block"> 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后被人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约有2400年树龄,依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 杏坛</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 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大成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的倍数一百零八更是礼制中的最高者, 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拜谒圣庙者自然端正举止,行为有矩,才能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其建筑的式样为:两边有对称的耳房,正中开门,中轴线贯穿其中。</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成门就是杏坛,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其实据考证,这里的杏坛并不是孔子真正讲学之处,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朝重修,明代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 </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1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 </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不仅殿宇宏大,装饰华丽,为全国孔庙之冠,而且此殿前檐十根雕龙石柱,龙姿飞扬,为宫殿建筑中前所未见,连紫禁城的龙柱也相形见绌。</p><p class="ql-block"> 据传每当皇帝前来祭孔时,要将龙柱用红绸包裹起来,以免皇帝发现,犯杀头之罪。殿内正中奉有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东西庑廊原供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已辟为陈列室,陈列着历代碑刻,为书法、绘画、雕刻的艺术宝库。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走进孔庙,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那精美的碑刻,楹联,壁画,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体现出儒学精华的传承与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儒学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漫步孔庙,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奔波于各国之间,传播儒家学说的坚定身影;似乎能听到杏坛之上,师生们探求学问的热烈讨论。看来,学习《论语》精华,提升个人修养,传播儒家文化,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