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妮称、美篇号:云平2052020</p><p class="ql-block">图片:感谢图络</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槐花飘香的五月,石榴花红的似火,油菜花黄的耀眼,大片绿的发亮的麦田已抽出了穗芽,柳枝轻柔,柳絮飞扬。</p><p class="ql-block"> 身着蓝士林大衿衣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头一上一点下的点着,同时晃动着身体打着节拍,眯着眼睛:“我家有个胖娃娃,头戴象牙帽,身穿大红纱,不吃饭来不喝茶,只要吃嘛嘛(吃奶)”歌声里充满了甜蜜。</p><p class="ql-block"> 一边摇晃着我,一边注视着我的小脸,“小乖乖,快快长,长大也来做妈妈。”父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你妈那时就一个心愿,祈盼你快快平安长大”。</p><p class="ql-block"> 到我能记事起,就到了粮食紧张的时期。肚子饿是大人孩子共同的感受,家家户户如此,城里乡村如此。由于饥饿,营养不良,浮肿病比比皆是。我的母亲也得了严重的浮肿病,脸肿的黄亮黄亮,吹弹得破。政府给每个浮肿病人月供一斤黄豆,改善身体状况。</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那斤黄豆,她舍不得吃,用水煮了,每天给我一小把,她只喝煮豆的水,那几粒黄豆伴着我走过了那困难的年代。那豆香便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妈妈的爱里没有她自己,我感受到了那熬骨割肉的爱,每每想起都让我泪流满面,耿耿于怀。</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母亲那时的心愿:就怕我饿坏了身体。</p><p class="ql-block"> 肚子饿睡不着,看着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p><p class="ql-block"> 一盏墨水瓶做的煤油灯,豆大的火苗一闪一闪,我的影子在墙上微微抖动。我坐在母亲的旁边,眼定定的看母亲缝制婴儿的虎头帽。</p><p class="ql-block"> 北风呼呼的打在窗棂上,窗户纸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父亲还没从学校回来,母亲在灯下飞针走线,她不时的把针在头上篦两下。我冷的钻进被窝,听着门扣啪啪的敲击声,心里念叨着父亲咋还不回来,等着他给我讲故事哩。</p><p class="ql-block"> 母亲正在给老虎缝眼睫毛,那雪白又柔软的毛条儿在母亲手里熟练的绕来绕去,好像老虎在朝我眨巴眼。</p><p class="ql-block"> 我的眼前渐渐的有些迷茫,刹那间一只可爱的小老虎从灯影里向我走来,那黄黑相间的条纹,衬得皮毛鲜亮无比,额头上的王字,显示出无上的霸气,圆圆的眼睛,盯着我似笑非笑,细一看还长着一个白眼圈,尾巴高高的竖起,像一个旗杆,它忽然开口对我说:“有馒头吃!”我忙问:“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跟我走,前面大堆的馒头随便吃!”</p><p class="ql-block"> 我高兴的向前飞跑,跑着跑着,突然手心一热,一个白花花的大馒头正冒着热气在手里跳哩,刚要用嘴去咬,“醒醒……醒醒!脱了衣服睡!”</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声音从耳边传来,睁开眼只见父亲的大手抓着我的小手,暖暖的,却不见了我的大白馒头,我嘴里还念着:“馒头!馒头!”母亲叹口气说:“看把娃饿的,做梦都在想吃的。”</p><p class="ql-block"> “明天有豆腐渣卖,一人可买半斤,早点去排队”。父亲说是当营业员的家长偷偷告诉他的。原来父亲帮家长找学生去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六零年的冬天。 母亲日做夜做,一天能做十个虎头帽,挣一块钱,刚够在黑市上买一个馒头。</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里想着,她多做一个虎头帽,就多挣一毛买馒头的钱,全家人就多一口吃食。</p><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的心愿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让全家人填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1967年那个特殊的时期,父亲已经被迫离家去改造。母亲被“文革”积极分子指派去乡下割麦子,只剩我和妹妹两小孩子在家,母亲不放心,便带着我俩一起去乡下。那天真热,火辣辣的太阳能把人烤出油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攥着镰刀的手在麦浪里起伏。我缩在田埂边的槐树荫里,妹妹枕着我的腿昏昏欲睡,蝉鸣像烧红的铁钉,一下下扎进耳膜。母亲的蓝布褂子已被汗水湿透了,后背上开满了白花花的盐花。</p><p class="ql-block"> 从家里带来的水,我和妹妹早就喝光了,又渴又饿,盼望着母亲快点收工回家。</p><p class="ql-block"> 忽然听母亲喊到:“快来人呀,看看这是啥?”麦地里,落后母亲十来步远的王婶,几乎是从地里弹起来的,飞快的跑到母亲身边,沾着麦芒的胳膊死死抓住母亲的手:"平儿妈,别喊!别喊!”</p><p class="ql-block"> “这是党参,可以卖钱的”。她压着嗓子,眼珠子骨碌碌转着四下张望。</p><p class="ql-block"> 我拽着妹妹过去看时,看见母亲脚 边有一只用细竹子编的陕西人称作襻笼的竹筐里,满满一筐暗褐色的,像晒干的没长大的蔫萝卜干,还带着许多细毛毛根的东西,一股子药味直冲鼻子。</p><p class="ql-block"> 只听王婶说:“供销社有收的,我领你去供销社悄悄的卖了,钱咱俩一人一半”。母亲说:“你看这襻笼上有红漆编号,应该是公家的东西,不能卖钱装自个兜里。”</p><p class="ql-block"> “平儿妈,你傻不傻呀,白检的东西,谁捡到归谁”。</p><p class="ql-block"> 说着就撩起衣服大襟往里边装,母亲伸手拦住了她。“这药应该交到药材公司去,咱俩谁都不能拿!”王婶急得直跺脚:"榆木脑袋!你男人走了快一年了,俩娃饿得跟豆芽似的,没见过你这么个傻娘们!"</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咱是穷,日子过得再难,不是咱自己的东西也不能动!”</p><p class="ql-block"> 王婶很不高兴的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使劲甩落了衣襟,用力拍了拍手,土渣簌簌落在妹妹发间,母亲蹲下身子,用手帕擦着妹妹的脸,“记住,人穷的时候,脊梁骨更要挺直了。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要!”</p><p class="ql-block"> 母亲坚持把那筐党参交到了药材公司,药材公司为了奖励母亲,给我们家送了一张毛主席画像,是两边带有对联的那种。一边是“春风杨柳万千条”,一边是“六亿神州尽舜尧”。那年代,带对联的毛主席画像在普通人家里是不多见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那是一种荣耀。</p><p class="ql-block"> 母亲那会的心愿是:期盼孩子们行正走端,不误岐途。男人不在家,日子难过,就更要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平反归来,我也参加了工作,全家人又能欢天喜地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生活在一起,她就等着抱孙子,享清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