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石头记》(13)

梦网中人

<p class="ql-block">  宝玉睡下很快进入梦乡,在梦中跟着秦可卿来到一处“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的地方,心想:“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p><p class="ql-block">  宝玉梦见的地方,是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的样子。“朱栏玉砌”代表富足的生活;“绿树清溪,人迹不逢,飞尘罕到”暗指未来的社会环境良好,是一个清政廉明的社会;“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暗指没有封建教条的束缚,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宝玉忽听见女声歌唱:“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p><p class="ql-block">  歌词大意是:欢乐短暂,青春易逝,年轻的朋友们,何必自寻烦恼?</p><p class="ql-block">  “众儿女”指广大青年男女。词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由于找不到正确出路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歌罢,一个“蹁跹袅娜”的美女从山后走出来,与凡人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美女就是警幻仙姑,作者特作一赋来赞美她,此赋是作者有意模仿北魏曹植的《洛神赋》来写的。</p><p class="ql-block">  曹植是曹操的二儿子,他爱上了甄氏(原是袁绍的儿媳),但曹操却让大儿子曹丕娶了甄氏。后来曹丕立她为后,不久又将她赐死。曹植过洛水时思甄氏,梦见她来会,并留赠枕头。曹植有感而作《洛神赋》,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一见钟情,但终因人神相隔不得不惆怅而别。洛神宓妃就是暗指曹植心目中的甄氏,他用隐晦的手法来表达对甄氏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见,甄氏在曹植的感情世界里占有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这一名篇,为历代文人所熟知。曹雪芹模仿此赋的用意,显然是让读者由贾宝玉梦见警幻仙姑,联想到曹植梦见甄氏之事,从而推测警幻仙姑在宝玉的内心世界中所占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写《警幻仙姑赋》用了不少笔墨,字数比赞美宝玉、黛玉二人字数的总和还多,说明警幻仙姑在全篇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警幻仙姑是太虚幻境(仙界)的统帅,她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主张“无为”,幻想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境界中“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中有许多采用虚构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对儒家思想进行批驳,说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等语,鄙视高官利禄。庄子的这些思想理论,成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反礼教、反压迫的思想武器。</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写赋赞美警幻仙姑,就是赞美庄子追求自由、藐视权贵的思想。因此,如果说太虚幻境是个完全自由的世界,那么,警幻仙姑就是“自由女神”了。她就是像宝玉、黛玉这样“叛逆者”的思想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宝玉问仙姑从哪里来,仙姑说:“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p><p class="ql-block">  “离恨天”、“灌愁海”暗指情感,“放春山”“遣香洞”暗指欲望。“情”与“礼”相对立;“欲望”与“天理”相对立。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作者借此相对抗。</p><p class="ql-block">  从字面上看,警幻仙姑说是专管那些为爱情牺牲的冤魂。从深层次理解,能为爱情牺牲的自然是青年男女;为什么为爱情牺牲?是因为没有恋爱自由。</p><p class="ql-block">  警幻仙姑说来这里“散布相思”,暗指播撒自由的种子(“相思”是绝对自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