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游(河北篇一)

LXD晓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14日至5月2日,当北方还处在春寒料峭的时候,我们从绿意葱葱,繁花似锦的深圳出发,来到了燕赵大地的邯郸、石家庄,然后转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太原,最后再返邯郸,进行了为期19天的历史文化名城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旅行,既是我外出旅游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自古燕赵多豪杰”的河北。至此,临近古稀之年,全国各省的热土上,就都留下了我旅途中挥洒过的汗水,跋涉过的印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响堂山石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文化名城游,时空跨度大,历史典故多,朝代更迭,金戈铁马,人物、故事扑面而来。游览中接触到的知识点甚多,常常使人感到目不暇接,懵圈。知识面不够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因为此,旅游回来半月有余,什么都想写,却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思来想去,那就先说说距河北邯郸40多公里外的响堂山石窟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石窟,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其实在邯郸峰峰矿区境内,也有一片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石窟位于太行山东南的支脉,名气、规模和数量虽不及前三者,但来头却不小,是和云冈、龙门并称为三大皇家石窟的响堂山石窟,1961年国家公布的首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响堂山石窟承前启后,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内涵十分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窟依山势而凿,分布在南、北响堂山和小响堂山三处。因石窟洞穴幽深,人们在洞内说话、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响亮地回声。因此,将鼓山之名改叫为“响堂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响堂山石窟开凿于东魏末年,成型于北齐,以后的隋、唐、宋、元、明各个朝代都有增凿,总长21千米,宽5千米,共有石窟17座,雕像4000多尊,还有大量的刻经、题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窟最为精美的当属大佛洞、千佛洞、释迦洞、刻经洞……洞内内容丰富,雕像甚多,北齐的工匠们精心打造的佛教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座在中央的释迦牟尼坐像,身披袈裟,袈裟像波浪一样的自然流畅。背光中的火焰熊熊燃烧,七条火龙穿游其间,象征着光明、圣洁和力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火焰纹成为佛像背光装饰中的重要元素,此为精美的北齐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穹顶中心浅浮雕着莲花,配以飞天图案,东西南北两两成对,共四组八个。飞天代表着神灵,她们有的在吹笙,有的在吹笛,有的在弹奏,有的在舞动,脚踩祥云,衣带飞舞,飘逸灵动,营造出一幅翱翔天空的自由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柱和侧壁上雕饰着忍冬纹(金银花),顶端为山花、蕉叶、莲枝托起的火焰宝珠。深浅浮雕的宝相花,显得富贵、华丽,使图案极富变化。侧立的胁侍菩萨衣着自然,腿部微弯,突破了中规中矩的立姿形象,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佛洞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为其父、齐高祖神武帝高欢所建造。他不仅将佛像视同高欢的合体,中心柱顶部还有所谓“高欢的陵穴”。而邯郸磁县县城五公里处的北齐墓葬群,只是他玩的“虚葬”花招。但据实地考察,顶部的洞窟中空空如也,并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被盗?虚招?千古悠悠,历史成谜。至今学界都无法定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响堂山石窟开凿以后,经历过历史上几次大的“灭佛”运动,加上历代的战争和盗凿,破坏较为严重,许多佛头都被盗凿而去,遗留残躯。据响堂山博物馆介绍,根据现代数字化科技比对考证,目前存列在西方博物馆内的造像、佛头,有的就出自于响堂山石窟无疑。身首分离,残驱列阵,历史留下了千古绝唱,令人扼腕叹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脚下,荡然无存的常乐寺遗址和高高矗立着的残塔也是参观游览的内容。1979年,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掘出近二百件北齐时期的造像和佛头。据分析,这么多残件被集中发现,要么是当政的“灭佛”运动时集中处理的,要么是僧侣们为避免“灭佛”之祸,而提前掩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响堂山艺术博物馆内有幅图片引起了我们的格外关注。图片介绍:常乐寺遗址出土的罗汉像面带酒窝,憨态可掬,他的笑颜被称为是“邯郸微笑”,现藏于邯郸博物馆。但愿文物不要外展,期待在后面的行程中能与之相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