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记 太原

寒松有本心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2日-16日,与儿子一起去山西旅游。主要目的是想看看“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的地上古建筑,实地体验这些闻名遐迩的建筑群、古建筑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第一天我们大约在12点左右到达晋祠,在游客中心将行李存放后,安排了一位讲解员进院参观。</p><p class="ql-block">晋祠内有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献殿三大国宝建筑,以及周柏宋塑侍女像、难老泉“三绝”。有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碑、武则天作序《华严经石刻》两大国宝碑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中国古代艺术的集约载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最具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的实物孤例。晋祠公园是在陈家息庐、周家在田别墅、荣家陶然村三处民国时期私家别墅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扩建,形成亭台楼阁、莲池水榭、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相互映衬,栽植有300多种、40000多株名贵花木的文化名园。我们感到了十分荣幸地看到了这些古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天龙山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由晋祠、天龙山两大核心区域组成,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历经1500多年鸠工庀材、大兴土木,拥有古建筑136座,雕塑219尊,铸造艺术品33件,楹联匾额265幅,石窟25座,造像500余尊,石刻碑碼400余通,千年古树32株,名贵花木300多种,山光水色、古树名木,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彼此交融、珠联壁合,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晋祠,创建年代无从稽考,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悬念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说明不晚于北魏,晋祠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现有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献殿三大国宝建筑和周柏宋塑侍女像、难老泉“三绝”,有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碑、武则天作序《华严经石刻》两大国宝碑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中国古代艺术的集约载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最具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的实物孤例。晋祠公园是在陈家息庐、周家在田别墅、荣家陶然村三处民国时期私家别墅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扩建,形成亭台楼阁、莲池水榭、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相互映衬,栽植有300多种、40000多株名贵花木的文化名园。</p><p class="ql-block">东魏时期(534-550),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始凿第2、3石窟。北齐时期(550-577),高欢次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重修天龙山避暑宫,开凿第1、10、16窟。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修飞梁,建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读书台、望川亭、清华堂、雨花寺、宝墨堂。至此,拉开晋祠、天龙山鸠工庀材、大兴土木的营造帷幕。</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晋祠、天龙山经过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多次修缮和扩建,不仅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珍贵遗存,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晋阳文化。</p><p class="ql-block">天龙山景区占地2550亩,集林、泉、洞、寺、遗址、石窟子一体,尤以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朝代的大型石窟群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山光水色,林木葱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风光旖旎,优雅绝俗,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糅和,具有极强的审美情趣、观赏品位和游憩价值。“游者于此,辙有不忍即返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晋祠、天龙山,不愧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驰名中外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雕</p><p class="ql-block">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张熙玉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目前为止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王氏溯源</p><p class="ql-block">“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古老的“姓”形成后较为稳定,“氏”则是后起的,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p><p class="ql-block">秦汉之前,“姓”和“氏”完全分开。“姓”用以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二者的功用不同。“姓”同“氏”不同者,不得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到战国时代,“氏”开始与“姓”融合,至汉代“氏”与“姓”已汇合不分。</p><p class="ql-block">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商”和“王家之后”。太原王氏追本溯源,为黄</p><p class="ql-block">帝之后商,是为太原王氏,自黄帝至东周太子晋共四十二世</p> <p class="ql-block">大约下午五点钟左右抵达山西饭店入住,就住一夜我们第二天就去大同了。</p> <p class="ql-block">吃过晚饭后就在酒店傍边的文瀛公园里散步,看到了烈士纪念碑、中共陕西省委和彭真同志的纪念碑。这个文瀛公园是一个在太原市中心的休闲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