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地铁去旅行(1)——走马绍兴城

一日曲

<p class="ql-block">  从杭州到绍兴有多种出行方式,我们选择了地铁出行。杭州地铁5号线终点站“姑娘桥站”转绍兴地铁1号线,上车是上午十一点二十三分,到绍兴“鲁迅故里站”,刚好一个小时。网上预定的酒店离地铁站五十米不到,出地铁口,左转弯,过一座小桥,小溪边便是。</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网上预定的。房间情况怎么样?”在总台问,“你们预定的房型,现在只有302刚退房,我带你们上去看看”前台接待是个小姑娘。看了看房间还好,只是旁边挨着电梯,“晚上会不会吵,我们预定的是溪景房。”“电梯是静音的,没什么噪音,溪景房是沿街的,倒没那么安静。205离电梯远,就是客人要两点退房,要不你们先去吃饭,周边转转,房间整理出来就打电话你们?酒店对面过红绿灯,居民区那边有一条小吃街,应该还可以吃饭。”</p><p class="ql-block"> 看看时间一点不到,按照小姑娘的指点,出了酒店。所谓溪景,就是酒店门前的一条小沟,窄窄的不足两米宽,水倒清澈,应该是遍布城区的运河一段吧。</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回来,房间还没有打扫出来。我们在大厅里坐着等的时候,来了几对开钟点房的男女,看年纪不大,现代的小年轻,都消费爱情快餐?</p> <p class="ql-block">  一点五十,205的客人退房,两点零我们入住,洗漱休息,近四点,看窗外艳阳高照,气温33度,想着来了,不应该呆在宾馆,我们又不是开钟点房的。冒着酷暑出门,坐地铁一站到了“城市广场站”,地铁口正面就是城市广场,一座掩在林梢的古塔,给晴空添了一抹古色。</p> <p class="ql-block">  来不及细观,按导航指引前往“书圣故里”景区,据说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是“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位于蕺山南麓古民居之中。当导航提示已近目的地时,街边一座石拱桥吸引了我们,桥头两株花,一株是夹竹桃,另一株也是夹竹桃,一红一白,像一对姐妹探头顾盼。</p> <p class="ql-block">  河水茵绿凝重,平缓无波,条石铺砌的桥身,斑斑驳驳,<span style="font-size:18px;">桥边一块石碑上写着“中国大运河”。这窄窄的一湾静水,波澜不惊,却是昔日水上的交通命脉,从春秋开始,流淌至今,是中国大运河连接内河航道与外海的纽带,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航运和水利功能,誉于世界文化遗产实至名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跨过桥是一个小广场,东北面便是蔡元培故居,故居共有三进,位于越城区笔飞弄13号。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1987年政府对第一、二进住户劝迁,按原样修复,建成蔡元培纪念馆,8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辰12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1999年,文物部门又对第三进楼及后厢房进行修复,按原状陈列,200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60周年之际故居全部对外开放。转了一圈出来,门外墙边一块牌,上书“新青年”三个红字,旁边一株高大的桂树,枝叶被西阳映射在粉墙上,光影斑斓,恍若时光之束,让人梦回“五四”。</p> <p class="ql-block">  故居围墙外,是一条秘静的小巷,两侧民居,白墙青瓦,泛着青光的石板路,踏上去空空作响,这就是“笔飞弄”了,没去深究弄堂名的源由,“仗笔飞翔”,单从字面,一看就应该是文人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  这里离王羲之故居还有一段路,路的一侧是一溜的杂货店铺,店铺外是运河,河对岸便是现代化的高楼,一河之隔,新旧两个世界。途中路过一处平房,门楣上写着“王羲之陈列馆”门榧紧闭,并未开放,此处开始游人渐多。</p> <p class="ql-block">  道路尽头左转,又见一座拱形石桥,名“题扇桥”,相传因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而得名,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于原址重修,是处古迹,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面垂下的藤蔓,绿意可掬,弓形桥洞倒映碧水,一实一虚,相映成圆,水面几艘乌篷船,随波微漾,好一幅江南水乡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  立桥头远眺,运河两岸,粉墙黛瓦,凭水窗楼,古色古香,北边是近在咫尺的蕺山,山上树木葱郁,微露一截<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尖,名“文笔塔”又名“王家塔”,可顺梯登高,是绍兴城内登高望远的一处佳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蕺山南麓便是王羲之故居,现是一寺名“戒珠寺”,也未开放。原为东晋时期王羲之宅邸,后舍宅为寺,得名于“戒珠”典故:相传王羲之有两癖好:一是爱鹅,二是玩珠,一日,王羲之正在书房赏玩明珠,一交好的僧人前来拜访,王随手置珠于桌上,稍后明珠失踪,因仅有僧人与白鹅在场,遂怀疑僧人窃取,僧人含冤‌,郁愤自尽,数日后,白鹅突然死亡,剖腹后发现明珠,王羲之方知错怪友人,悔恨不已,为表忏悔,王羲之捐宅邸建寺庙,亲题“戒珠讲寺”匾额。现存建筑群为2012年参照史料重建,所谓“书圣故里”是以戒珠寺、洗砚池、题扇桥等为核心的古民居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  戒珠寺门前便是“墨池‌”,为王羲之洗笔砚之处,池水因常年染墨呈黑色,现通过特殊染料维持视觉效果,墨色池水如一面乌镜,倒映碧空,深邃无底,几簇浮莲,出乌不染,翠色欲滴。</p> <p class="ql-block">  书圣故里,是“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景区布局为前街后河,名胜古迹众多,除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题扇桥、尚有蕺山书院、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等镶嵌在街弄间,其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青石板路,充满浓郁的江南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街市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古城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走马观花,步出景区,又回到城市广场,换个角度,广场的古塔和后面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塔名叫“大善寺塔‌”,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原为七级浮屠,属大善寺建筑群的一部分。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毁于火灾,绍定元年(1228年)重建寺与塔,现存塔体为南宋遗构,明清时期多次修葺。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场中心一座金字塔造型的玻璃建筑叫“北纬30°地理馆”,与大善寺塔相呼应,是广场又一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穿过广场是仓桥直街,全长1.5公里,由河道、民居、街坊组成,也是一条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步行街,准备<span style="font-size:18px;">逛逛吃了晚饭回酒店。</span>快到直街的路边,发现一位用旧式爆米花机的师傅,正在操作,周围一个顾客都没有,在这样的僻静处,若不是小车上堆着爆米花成品,会让人误以为是行为艺术呢。</p> <p class="ql-block">  步入直街,华灯初上,浓厚的商业气息扑面而至,小街风格和书圣故里雷同,但少了份人文,是针对游客的纯商业街,遍布的是各色商铺与饭馆,有了灯光的加持,更为繁华。</p> <p class="ql-block">  在桥头让一位老者帮拍一张合影,“两人靠近一点,笑一笑,再近一点,对视、好好——”老者边拍边说,“怎么样,不错吧,找我算是找对人了哈!”老者看着镜头很是满意,看看照片是不错,只是不苟言笑的我笑的有点尴尬。</p> <p class="ql-block">  桥头一边是孔乙己酒家,门虚掩,不知是不是还没有到营业时间,灯光倒是通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一侧是望江楼,门开着,迎宾小妹笑容可掬,看菜单也不贵,一份烤鱼才五十九,平常晚餐吃的少,两个人,三个菜,加半斤黄酒,以为吃不完,烤鱼上来,是童子鱼呀!吃完了,看到餐具垫纸上一首诗,上面写着“三两鱼”,诚不欺我,第一次的光盘行动,出门继续找吃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直街游客渐稀,看两边都是卖糕点的,甜口局多,没什么可吃,罢了!权当轻食疗了,黄酒倒是醇厚温润,夜风轻拂人微醺,径直回酒店洗漱休息。</p> <p class="ql-block">  清晨,未开空调,房间有点闷热,先一步起来,去酒店西边的塔山公园转转。塔山,又名飞来山,海拔仅29.4米,越王勾践曾在此山建“怪游台”以仰望天气,恐是最早的天文台了。山顶之塔叫“应天塔”,始建于东晋,唐乾符元年(874)重建,明嘉靖期几经毁废,1524年复建,万历年间修葺,与前面提到的大善寺塔‌,文笔塔,三足鼎立,是绍兴城里有名的三座古塔,攀至山顶,围墙铁将军把门,站在墙外仰望,晨曦中,古塔精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  今天游览鲁迅故里,预约了8:30的门票,是这次绍兴之行的重头戏,出酒店步行往东再右转就到了,这是第三次到鲁迅故居第一次是学校刚毕业,骑行路过绍兴,那时绍兴城还没有这么多的仿古建筑,鲁迅纪念堂是街道边一座普通的楼房,百草园有一堵土墙,三味书屋好像是完好的。第二次来,整条街已是现在的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算是故地重游,街景依旧,在鲁迅故居,随人流鱼贯而入,一位导游正在讲解鲁迅原配朱安凄苦的一生,这一桩有名无实的婚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给两人带来终生痛苦。</p> <p class="ql-block">  故居包含三味书屋和周家老台门、新台门, 老台门是鲁迅的祖居、清末绍兴大族周氏家族的宅邸,老台门南侧的小河对岸,是鲁迅私塾教师寿镜吾家族的宅子,东厢房里便是三味书屋,周家新台门才是鲁迅小时候居住地,如今大多数建筑是根据周氏亲友的回忆重建的,唯一存留的历史建筑是鲁迅家:清末,周氏家族日趋衰落,民国七年(1918年)族人共议将新台门连同后园——百草园卖给东邻富户朱阆仙,朱家买后听信风水,对新台门进行拆建,还没拆到鲁迅旧屋,朱家就破产了,旧居被幸运地保存下来,这是鲁迅故居里三件真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过了鲁迅旧居,来到百草园,那一段土墙,现在已被各种藤科植物覆盖了,中间或许还夹杂着鲁迅先生当年挖过的何首乌的藤蔓。这样一个荒芜的菜园对童年鲁迅来讲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乐园,如今来百草园的人们更多是想寻觅自己心目中的那两棵枣树吧。</p> <p class="ql-block">  人世沧桑,烟云过眼,这些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砖一瓦镌刻着旧时光烙印,仿佛是时光隧道,让人穿越。</p> <p class="ql-block">  循着少年鲁迅的足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前,游人如织,当课本照进现实——“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迅先生文章这样描述,</span>无数游人此刻都在实地重温自己的学生时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名人故居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铭刻着特定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社会风貌,延续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是名人生活轨迹的见证,也承载现代人对过去时代的缅怀,某种意义上也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吧。</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不远处就是沈园,以陆游与唐琬的故事为主题,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离异后的两人在此重逢,并作《钗头凤》,此时已各为人夫(妇)。这是一个收费的景点,作为园林缺少江南园子的精致,比较苏州园林就没什么看头了。陆唐二人的故事也就是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难平”</span> , 如陈奕迅的《红玫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失去了的才是心头永远的白月光。</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否天气原因,阴天的沈园弥漫着忧郁的氛围,显得沉寂寞然,风中仿佛有着“错错错,莫莫莫”、“难难难,瞒瞒瞒”的游吟。</p> <p class="ql-block">  园中一处池塘,名“葫芦池”,一座三折石板桥横卧池上,其桥石板是宋代原物,岸边一石碑刻着“葫芦池”和旁边亭子下的古井及对边的小山坡是原园的遗迹。几个工作人员模样的正在石板桥上检测水质,中间白衬衫说:</p><p class="ql-block">“池水发黑,看着不干净,平时要多做清洁。”</p><p class="ql-block">“水质是好的,不然鱼就活不了了,就是年代久远,多年沉淀,底色深沉才显得发黑的”工作人员忙解释道。</p><p class="ql-block"> 心说千万千万不要清洁换水,放些自来水的话,就失去了古意,等他们离开了,拍了一张静物图。出园时,门口一位女干部在打电话:“……我在沈园呢,今天市里领导来检查……”。</p> <p class="ql-block">  出园看时间尚早,打车去往下一站:八字桥,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状如八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得名,</span>是现代过街天桥的雏形。结构为石梁,建在三条河道的汇合处,由主桥和辅桥组成,桥东为南、北落坡成八字形;桥西为西、南落坡成八字形,桥二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成八字形,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近午,游人稀少,在河岸转了一圈,回到桥头,几位汉装打扮的小姑娘正在取景拍照,让她帮拍了一张合影,结束了行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趟出行最大的感受是出门旅行,交通方式不重要,酒店档次不重要,酒店位置很重要!这次选择的酒店,一在地铁口,二在景区边,出行看景很是方便,省钱又省力,当然也得益于绍兴古城,景点相对集中,真值得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