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米的美篇

深圳老米

<p class="ql-block">在写字楼格子间里藏着的口琴,地铁末班车里耳机传出的旋律,阳台晾衣架下哼起的老歌,甚至走在过街天桥上把投来的光影看成是琴键🎹——这些画面勾勒出无数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日常。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演奏家,却在生活的褶皱里,用音乐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有人不解我对音乐的执着,尤其对群众文化情有独钟。我常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一帮同样热爱音乐的普通人,从社区活动室到公园露天广场,从退休老人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灵魂汇聚在一起。有人笑我们是“一群文艺疯子”,排练时不太协和的和声、节奏尚不稳定的歌声此起彼伏。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坚持是否有意义,毕竟这帮人大都没有音乐专业的背景,没有精致的妆容,更没有闪耀的舞台。但每当看到大家为了一句台词、一段唱腔反复练习,为了编排一场社区演出绞尽脑汁,我就知道,我们正在编织的,是比专业演唱和演奏更珍贵的音乐梦——它扎根于平凡生活的土壤,绽放出最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音乐于专业者而言,或许是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是谋生的技艺;但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更像一场茶余饭后没有终点的漫步。不必苛求指法精准如机械,不必追求音准媲美调音器,当指尖触碰到琴键琴弦的刹那,当喉间溢出第一句歌词,生活的琐碎便悄然退场。就像那个晚上总去负二停车场拉手风琴的邻居,或者早上戴着耳机在三楼花园晨练的老师,人们走过路过,总能从他的身影里,感受到持之以恒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有人质疑业余爱好者的坚持,认为"不够专业"的音乐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消遣。可正是这种没有功利性的热爱,让音乐回归了最本真的模样。巴赫创作《平均律键盘曲集》时,或许不会想到几百年后,无数非专业演奏者在自家客厅里,用并不完美的节奏与他对话;肖邦写下夜曲时,大概也未料到,某个加班的程序员会在凌晨三点,戴着耳机用手机播放他的旋律,疗愈疲惫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音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对所有人敞开怀抱。业余爱好者们用“原生态”的歌声、生涩的琴音,证明艺术从来不是专业者的专利。在超市收银台旁哼唱的小调,在社区广场里即兴合奏的《茉莉花》,这些散落人间的音符,如同清晨的露珠,虽不宏大,却折射出最纯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所以,请继续“弹起你心爱的土琵琶”,尽情哼唱“老掉牙”的情歌。那些在音乐中流淌的时光,早已超越了技巧与标准,成为对抗庸常生活的温柔力量。因为真正的热爱,本就无需专业加冕,它本身就是生命最动人的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