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秘境

云思木想(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在永福寺福泉茶院避雨歇脚,用过素斋,又来到大雄宝殿后侧的长廊上,静静地听了一会雨声,这份静谧带来的欢愉,只有懂得人懂。曾经有位朋友说她很怕来寺院,因为看到佛殿之中的菩萨像,尤其听到寺庙钟声,会产生莫名的压迫感。既便偶尔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来抱一下佛脚,也必然速来速回,不会多做片刻停留。而我则有事没事就爱来寺院转转,如同“回家串门”般轻松自在,怡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  暴雨过后,天空仍然在下着毛毛细雨,我行走在寺院一条僻静狭窄的小径上,迎面见一位年轻俊朗的僧人,手提青衫,撑着伞,先行礼让,远远地站着,在等我们走过去,等我们走近,他温和地提醒道:雨天路滑,小心脚下。我本能地“哦”了一声,随即回了一句:谢谢!。走出几步,一旁持伞人,打趣地说道:“你刚才怎么对他说谢谢,不是应该双手合十,说声阿弥陀佛么,我看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我听罢,忍不住笑出声来。眼前这个从不相信佛道的人,亦步亦趋地跟着来逛寺庙,就像小孩子游园一样,好奇心十足,百无禁忌胡言乱语是常有的事,我总拿菩萨会显灵来吓唬他。</p> <p class="ql-block">  原本应右转拾级往下,偏偏这时看到左前方有扇小门,撑伞人问:这是通往哪里?我一看,也觉得很眼生,只见门右侧放着一块“游客止步”的牌子,我正寻思着。撑伞人己经快速走了过去,说,牌子没立在中间,放置在一边,说明是可以进去的。他边说边径自向里走了,我也只好跟上自说自话的他,一同走了进去,我们边走边打量四周,确定此地以前肯定没来过。</p> <p class="ql-block">  看这回廊油漆颜色,应该是新建不久的,再继续拾级沿廊往上面走,看见回廊尽头衔接着一大一小两间相通的亭子间,中间有扇入门,两头用走廊联结。亭子间正前方有一大块空地,空地前方有一石栏,视野十分开阔,亭子间背后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这应该是永福禅寺的置高点。</p> <p class="ql-block">  我透过玻璃窗,往里张望,呀,里面有一张奶白色七字型大沙发,沙发扶手上还有一个纸巾盒。而沙发正对面却摆放着一张辅着席垫的传统中式坐榻。坐榻左手边还摆放着一只柜式空调。抬头看窗户上也都装有窗帘,像是有人住的样子,我本不想贸然进入,无奈好奇心太强的撑伞人又捷足先登了,门进去,左手边是刚才透过窗看到的房间,右手边则是洗漱卫生间,靠外面是洗漱盆,里面有淋浴房和带冲洗式坐便器。卫生间右侧隔壁房间,是一间卧室,里面放着一张奶白色床,上面铺着席梦思床垫,但没有被褥,这些家居用品像是刚搬进来不久,成色都很新。亭子间左侧围墙边上,有扇通往外面的小门,走过去看了一下,门外的小路是通往山里,显得很原生态,山道上堆放着很多泥石小沙包,像是准备施工的样子。小门上装有电子锁。我和撑伞人在那里转悠了好一会,愣是没遇见一个人,暗想自己是不是误入了佛门“禁地”?为什么在永福寺如此幽远离尘之处,会有这么一套家居设施如此现代的房子?它究竟是为何方“神圣”准备的隐居之所?想必能坐拥此等神仙居的人一定非富即贵吧。而撑伞人猜测,这可能是以后寺院的值班室,我不置可否。这个谜底恐怕只有寺庙里主持才知道。</p> <p class="ql-block">  雨还在继续下,我和撑伞人就在这远离尘嚣,寂静空廖的山峦庙宇间漫游,真有种‌空门寂寂淡吾身,细雨微微洗客尘之感。撑伞人不但好奇心重,眼睛也格外尖,平时在家看什么都要戴老花镜的他,奇怪一旦到了外面,眼睛会变得特别明亮,总能看到散落在四周角角落落,一些非常不起眼,细微末节的东西,如隐秘的树丛中一尊小小的石佛像,抑或被树叶遮挡着的门框上,悬挂着那串散发着特殊气味的佛珠,眼光和嗅觉都会变得非常敏锐,这可能跟他是学绘画专业的有着莫大的关系吧。</p> <p class="ql-block">石香禅院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走到这里,看见这扇木门,才突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一下子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原来我身后这幢建筑,就是石香禅院的藏经阁,我这是走到了石香禅院这扇后院木门的里面来了。之前来石香禅院,都是在这扇木门的外面,因为这扇门从来不打开,一直是紧闭着的,游(香)客都是从正前门进来游览参观,拈香拜佛。记得我之前还站在这扇木门的外面拍过照。那时对这扇木门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番天地,心中一直藏有几分好奇。没想到今天就这么误打误撞入走了进来,一个还不曾对外开放的佛门重地一藏经阁后院,这算不算是一种因缘际会?</p> <p class="ql-block">  在这扇木门右边,有一条窄窄的走廊,走廊中间右手边有间看似僧人住的房间,我们穿过走廊,发现前面又有一扇窄窄小门,撑伞人像开盲盒似地拉开门(没锁),径直走了出去。门外左厢便是十分熟悉的三圣殿。右厢是心越印室,陈列着东皋禅师书画篆刻作品。我站在那里,再抬头凝视那扇紧闭的木门,眺望它身后隐于一片云雾缭绕之中的庙宇楼阁,仿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是做了一个绮丽的“穿越”之“梦”。</span></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曾有人为此照留<span style="font-size:18px;">言“一眼万年,天长地久”。如今留言之人,早就人海茫茫,不知所踪。红尘之中,哪来天长地久,不过皆是过客罢了,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