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乡石事---儿时的记忆(1)</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最值得我回忆的是与它有关的石事.家乡的名字叫石板溪,是座落在川西南的一个小镇.大概是因为全镇是一条<型全部用石板铺就而成的街,拉直约有2.5公里,而得名的吧?!这要用多少石板.石条(修街沿),花多少工呀!儿时,我是怎么也想不通的.石板光光生生,人们走在上面,很是舒适,特别是一场暴雨后,本就不多的泥沙随水经石板缝流入下面,也是用石板砌成的阴沟(由于阴沟走向渐趋低下,直至某处街后溪沟处流岀,因此,是不会积沉泥沙堵沟的.现在看来,也是很科学.我们的先辈呀!我甚佩服.),待天一放睛,整个街面石板或洁白或青幽干净,人走或玩耍于那上面,那种愜意劲儿,简直就不摆了.这时正是我们这些儿童在那上面踢石子.斗鸡.或站在不很平的石板上使劲摇动使其发岀"咚.咚.咚"的声响,而忘记回家吃饭的最愉快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其实,家乡名叫石板溪,或许还不止是因这石板街的原因.我记得整个镇虽处小溪沟两边的半山腰,由一座也是铺满石板的庙式建筑"观音桥"跨沟贯通.而溪沟的河床,因我们小时经常去簇魚捞虾,戏水玩耍,看见,从溪水岀囗处的岷江逆溪沟流而上直至观音桥上面约百米的"桃咡石",直线距离约一公里长,象是一个整个的大石板,仿佛沟两边的街,也就是整个镇,就座落在这石板上.而街背下的沟两边,可见着的有半个篮球埸般大小的大石包,就有好多个,一些大胆的街坊还撘梯或径直爬上去种上了柑蔗.蔬菜什么的.那时,我就十分眈心,外祖母不是说,我们人是住在很大很大的石板上,而石板是由一种叫鳌魚的很大很大的动物驮着的,它一眨眼,地就要翻身,就是地震.我们这石板溪镇,不也是在大石板上,鳌魚一眨眼,会不会也发生地震呢?</p><p class="ql-block">家乡的因石而名,可能还和众多与石相关的名和事有关.记得就在我们镇的附近,与石有关的名,就有好多,诸如石码埧.石桥埧.石火盆等等,那可是名符其实的,以两埧为例,它们分别位于岷江河两岸,枯水季节,那可都是一片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的卵石地.那时,人们不知道奇石,我们经常步行几里去两埧玩,却是为去搬开卵石,捉下面的打屁虫,弄来文火抗干后吃,可香了,家乡有俗语说,有钱人吃龟胶鹿萁,无钱人吃打屁虫,据说是高热,吃了极补身,小娃咡吃了不流尿.至今,一想到那味,我还直流囗水.从打记事时起我就没流过尿,是不是也与吃了那虫有关.看来卵石中不止岀奇石,连而带之,还牵岀了我们这地方的一种季节性土特产----打屁虫.</p><p class="ql-block">家乡石事,石的传说故事就更多了.就在家乡北面入镇囗处下的岷江边,有一石,名曰乌龟石,半个篮球场大小,因临水,形似乌龟而得名.相传,很多年以釆,那里打烂过不少载着金银铜钱的船,每到月亮圆时凡有良心而又孝顺的人经过那里,就会看见河里的那些财宝.很神秘,很诱人的,于是,有次月圆时的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壮着胆子,感觉着凉凉的银光风色,去看了下,确是见着乌龟石下那岷江河水波光鳞鳞的,但说不清是金银发岀的闪光,还是水波月光.但大家在冷光肃目中感到,做有良心孝顺的人,必有好处,而沉响不言.</p><p class="ql-block">还有那"石马关",是当年"213国道"在那下车后,渡船岷江,经石桥垻进镇的最北通道.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什么将军兵败被敌追至此处,已半夜时分,欲过河无舟,于是骑坐于一石上仰天叹曰:天丧我矣!谁知话音刚落口,忽觉石动了起来,一下跃入江中,眨眼功夫已立于对岸,将军迷湖下石未及清醒,石已不见.天刚见亮,脱险的将军派人到那寻救命之石,终不见,只在对岸寻见着一马样大小且似马形的石水淋淋的,即认定是救将军之石,遂令人雕刻"石马关"石碑立于此处,以示感谢救命之恩."石马关"名乃沿袭至今.这一传说也就成了家乡人们饭后酒桌的谈资.为去看看这动人故事中神秘不凡的石马,我们几个小朋友,走了半天,可却只见着了那地方的几个如马大小的黑灰色石头,很是遗憾了好些阵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家乡石板溪与石相关的事太多了,且一旦听了就永远留在了记忆中,每每一进入到那些故事的思绪,便觉是那么的有意思,那么的韵味不绝,甚至是甜蜜舒畅.我是多想再回到家乡,再去体验体验儿时所听所思所行的那些与石有关的故事啊!</p><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25日</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拍于近日犍为县城滨江路沿江大道。与内容无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