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收麦子的季节到了,麦场的记忆又一次浮现在脑海。在我四五岁的时候,记忆还很淡薄,只记得那个时候拖拉机还很少,到湖里割完麦子,打成捆,用板车来回来。再铺展到场上晒,晒得差不多了,小毛驴就该上场了。小毛驴后面拖着石磙一圈圈地在场上转悠,不知道要几百圈才能把麦粒压下来。隔壁的大娘家有一头青骡子,比我们家的小驴更有劲。大约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拖拉机慢慢普及了。我家最早买的是一辆八匹的手扶拖拉机。有了它,人轻快多了,小驴后来就卖掉了。与拖拉机一同进入农村的,还有收割机。那时候的收割机仅仅是收割,只能起到代替镰刀的作用。我家是没有的,也是请人来割,还要排队,一亩地要多少钱,不记得了。割完麦子拖拉机拉回来。记得有一年,我爸开回来的时候,为了躲避一个骑三轮车的小女孩,直接载到了路边深沟里,整车的麦子都倒掉了,好在人无碍。有了拖拉机,仍然是需要打场的,这个时候拖着石磙的就不是小毛驴了,变成拖拉机了。打场的时候,整个村庄的拖拉机似乎都出动了,它们卖力地一圈圈地转着,烟筒里冒着黑烟,水箱口冒着蒸汽,疼疼疼,疼疼疼……响个不停。童年里收麦子的时期是最吵的。整个村庄都是拖拉机的噪音,从早到晚无止无休。听的人累,开拖拉机的人更累,头都转晕了。(打场)这声音现在想听都听不到了。经过一圈又一圈的碾压之后,麦粒掉落,麦秆也被压扁了。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把麦秆堆积起来,然后再去收拾麦粒。压扁的麦秆是最好的燃料,我们老家叫麦穰,可作为一年四季烧锅做饭的柴火,特别易燃。这么多的麦穰怎么处理呢?当然是堆起来。堆草垛是我最爱干的事情。相比收麦子的其他环节,它算是非常有意思的了,不那么枯燥。堆草垛的时候,全家老幼齐上阵,人手一把铁叉,把麦穰一叉叉的堆积起来。父亲疼爱我,他总是让我去做踩草垛。草垛堆高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在上面踩。一则是为了压实,让它堆得更结实,二则也可以兼顾形状,可以堆垒的更高更好看。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在上面踩啊踩。我家堆草垛的时候,邻居小伙伴也想来抢这个活,有的时候一个草垛上面有两三个孩子在那蹦呀蹦。麦季结束之后,各家的场边都堆了一条条山脉一样的麦草垛。有的时候一年都烧不完。顺道提一句,麦穰不仅仅可作为烧锅做饭的燃料。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给祖先烧纸也要带上一些,一并烧给去世的人。而且它的分量不次于纸钱。老辈人说,麦穰烧过去,那边收到的是金条。现在麦穰很少见了,烧纸的时候只有草纸、阴票了,不知祖先对于收不到金条是否介意,应该不会!麦穰堆起来之后,麦场清爽多了,只剩下一堆堆的麦粒。这个时候麦粒里夹杂着很多杂物,小土块,麦芒,还有一些断掉的麦秆,清除它们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白天的时候麦粒摊开晒,每隔一两个小时,要去摊翻,使得下面的麦粒也能接受到阳光的暴晒。傍晚的时候,麦子要聚拢起来。防止露水打湿,要防止夜里突然而来的暴雨。聚拢起来还有一个目的,方便清除杂物。这个工作叫“扬场”。用木锨一铲铲的把麦粒扬到空中,微风会把其中的麦芒、麦壳吹到一旁,起到分离杂质的作用。没风不行,但是风大了不行,会把麦粒一起吹得很远。后来有了扬场扇,一种类似于把吊扇竖起来的农具,无论有风无风,都可以扬场了。麦场上的井井有条的忙碌,有时候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变得不可控。八九十年代的天气预报非常不准。在农村,夏日的午后经常有暴雨侵袭。作为农村娃,一定都经历过抢场的风波。往往一片乌云飘来之后就会有大雨。如果不能及时抢场,把麦子聚拢起来,那么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农村人是最团结的。自家忙完了会主动去帮邻居。即便如此,总会有麦子被水淋到的时候。后来又出现了脱粒机。它的出现让农民不用再去打场了,麦子收回来直接放进脱粒机,麦粒就与麦穗麦秆脱离出来。但是真正让农民脱离了收麦子繁琐程序的是大联合时代的到来。在我上高中之后,联合收割机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很多都是从外地过来收割,要排队。现在每个村里都有好几台。联合收割机直接开到田野里,一块地四五亩,一个小时左右全部解决了,麦粒直接拉到国道边卖掉,省去所有后续的烦恼。麦场在大联合收割时代到来之后变得清闲了。联合收割机对于农民来说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他的到来让整个收麦子过程做到最简化。麦场上再也没有尘土飞扬,再也没有拖拉机的轰鸣,更不需要担忧大雨的侵袭。虽然现在很好,但是曾经的日子也让人怀念。那些收麦子挥汗如雨的场景,那些在草垛间游戏的瞬间,甚至是麦芒扎入手指的小插曲,都成为了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