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学习吟诵有感(一)</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林静盈</span></p><p class="ql-block"> 南怀瑾先生曾说:“现在讲吟诵,就是读书的方法,读书一定要读出来,嘴巴不发声就不叫 读书,而叫看书。我们小的时候读书一定要读出声来。读书就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中的“乐”,而《乐经》早就失传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读古书是要唱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读书唱诵是很健康的,把心里所有的烦恼都赶跑了…总之有很多很多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南怀瑾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诗文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最好也吟诵着去欣赏。吟诵的基础是读诵。所以呢,遵守同样的读法规矩,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意,情通古人。不然,很多含义将会丢失,很多理解将不完整。 </p><p class="ql-block">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说:“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p><p class="ql-block"> 因此汉诗文含意有两大部分组合:文字意义和声音意义。这样两者结合才能更充分理解其思想情感内涵。</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受西方影响重视了轻重音的读法,比如我印象中西方的DSk(迪斯克)轻重音,节奏快,很多人耳朵已经被西方化了;却忽视了传统的重视声调的读法,我们的汉语文字是自带声调的。按古人的吟诵规矩可以更好的入藏。即《礼记》里的《学记》,讲到一个字,“藏”,入藏。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可以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心田里。</p><p class="ql-block"> 徐建顺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副理事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2004年开始因其导师赵敏俐教授承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进行吟诵采录工作,研究总结中华吟诵的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团队共采录了一千多位老先生的吟诵影音,采录时高龄的老人们都能够吟诵出少儿、年轻时候所学的,让人惊讶。徐老师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倡导吟诵教学法和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培训了数万名教师,发起举办了多届“中华吟诵周”等大型活动。组织出版了《我爱吟诵》、《诗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吟诵》、《普通话吟诵教程》等教材和教学资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就用普通话吟诵,为什么不用上古音?因为跟当代的语音脱离的太远了,首先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也不可能还原,如果一味的去探究上古音来吟诵,也丧失了文化传承的第一目标。所以吟诵分两方面,推广普通话吟诵和传承方言文读吟诵。不用普通话吟诵,吟诵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都是用当代的语音读书,用之于当代社会的今天,我们吟诵也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生活,也因此我们并不指望恢复古代的声音。但求传承古代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 昨晚吟友在本地吟诵班中发的AI智能做的读诵《登高》,这视频画面制作的很好,其声音也很有感染力,可惜读诵时缺少读诵规则,而显得整首诗韵味不足,缺少余味绵长之感。</p><p class="ql-block"> 希望喜欢吟诵的吟友们在吟咏之前先按照吟诵规则读诵几遍再来吟咏,感知情怀,感知文气,理解准确而进行调整,吟诵本身是活态的,有千人千调之说,一首诗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方不同,曲调就不同,人不同,曲调就不同。一个老师教10个学生,10个学生的曲调都不同,一个人吟两遍,曲调也会有所变化。曲调跟当地的语言和音乐和自身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吟诵曲调的丰富多彩并不说明吟诵是没有规律的。对吟诵来说,曲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规矩。吟诵不是唱歌,它的目的是深刻、完整、准确的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吟诵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曲调,吟诵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是吟诵的规矩。</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家一定要先发声,才有自己的感悟,我们一起在吟诵的声音里浸润和感悟,在读对才能理解对,理解对才能读对中不断的提升自我,在吟至酣处不禁想起苏轼所言“风流犹拍古人肩”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感而发,写了这么些。居于最近在吟诵堂里线上学习,(即徐顺顺老师创建的团队),通过直播线上教学诗词吟诵、读《论语》、《吟诵概论》,受到很多吟诵老师、吟诵爱好者的感染,深感其学习的快乐和深远意义,在吟诵中渐渐理解古诗文的精神和气韵,陶冶性情,化为气质,自己做好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来源《吟诵概论》</p><p class="ql-block"> 202505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