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甲挺秀”甲秀楼

小桥流水(LM)

<p class="ql-block">  来贵阳,不能不去甲秀楼。正如去武汉不能不去黄鹤楼,去南昌不能不去滕王阁一样。</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是贵阳市著名的古楼阁和地标性建筑,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巨鳌)。甲秀楼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据说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楼高约20米,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水光山色,堪称甲秀。浮玉桥全长90余米,如白龙卧波,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分为浮玉桥、甲秀楼、翠微园三大部分。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写着“城南胜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朱梁碧瓦,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江东之(安徽歙县人)在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明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有浮玉桥衔接两岸。甲秀楼经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是贵阳历史的见证,也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作为贵阳清代八景之一,甲秀楼“鳌矾浮玉”,自古以来成为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收藏有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等作品。尤其是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写的206字长联,堪称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全联如下:</p><p class="ql-block">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沼,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崖疆半壁。恰好马矢碉隳,乌蒙箐归,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p><p class="ql-block"> 数千仞高居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拥,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p> <p class="ql-block">  贵州建省较晚。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废除思南、思州两大土司,设立贵州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正式成为明朝全国第十三个行省。建省之前,贵州长期分属四川、云南、湖广三省管辖,土司割据问题突出,又控扼西南交通命脉,战略地位重要,所以明朝逐步推行“改土归流”,建省统一。算起来贵州建省历史已有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当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建甲秀楼,本意是让贵州“科甲挺秀”,培补文明风气。建成以后,贵州的确文风日盛,人才辈出。明清两朝,贵州共出三状元、一探花、七百余进士、六千多举人,在清朝各行省中排名前十。昔日的蛮荒之地,已然成为文风昌盛之都。所以,一座甲秀楼,就是一部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从甲秀楼步行十余分钟,便来到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的文昌阁,是贵阳明清文运昌盛的象征。文昌阁底层为正方形,二、三层为九角形,每层有三个30度角、六个45度角,全阁有梁81根、柱54根、每层楞木各9根(均为9或9的倍数),象征《易经》中“九”的至高地位。这种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楼阁,造型独特,是国内唯一此类设计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甲秀楼与文昌阁一起,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据说,每年高考前,总有莘莘学子来到甲秀楼和文昌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文图</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5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