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蕊,孤鸟归巢

汶水独笔

在时光长河中漫步,回首过往,那些与文学艺术相伴的岁月,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从疯写狂画到汶水独笔,网名的变化记录着我的心理历程。如今我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几十年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我就像一棵老树,依然生长着嫩叶,开着新花。在即将退休的当下,在好友们的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下,我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真可谓是孤鸟归巢了。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享受着艺术带来的无尽欢愉。 二十年前,网络的浪潮汹涌而来,我如一只勇敢的小船,投身于这片浩瀚的大海。那时的我,年轻气盛,怀揣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给自己取了个网名“疯写狂画”。在网络的世界里,我尽情地冲浪,与知己彻夜长谈,沉浸在艺术交流的激情之中。我们相互分享着对文学、绘画的见解,为彼此的创作加油打气。那是一段充满活力与梦想的时光,我在风浪中穿梭,任凭风吹浪打,也从未改变对艺术的初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狂躁的心渐渐变得理智,我开始拼命学习电脑技术,掌握了 PS、PR 等软件。与此同时,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愈发深沉。我踏上了探寻大汶口文化的征程,走过了大汶口的每一个角落,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沧桑。我写了近百篇游记,拍摄了 30 多部短视频,将大汶口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这时,我的网名也变成了“汶水独笔”,寓意着我要用一只孤独的笔,书写一生热闹的事。 近十年来,我的艺术追求又有了新的方向。我喜欢上了壁画和国画,沉浸在笔墨丹青的世界里,绘制了上千平方的壁画和上千幅的国画。我将这些作品发到网上,赢得了朋友们的大力支持。然而,“汶水独笔”这个网名却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大的表现,其实我的意思是,用一只“孤独”的笔,写一生“热闹”的事,并非自大的称自己是汶口一支笔,如果真是那样,也算是我的一种理想而已。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的道路上,我并非独自前行。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泰山分院张范义院长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在他的引领下,我结识了众多的艺术大家,如冯增木、刘玉璞、张成泽、卢亨穆等。他们的作品和为人,都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他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艺术创作的道路。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白金垣老先生,我们素昧平生,他却慷慨地为我提供了书画的舞台。还有张范义院长,他是我书画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同时,我也要感谢爱心书画院的韩绪顺名誉院长、公茂坤副院长、李光福副院长;泰安市清风书画院的王绪润院长、宁延文副院长,以及各位大哥哥、大姐姐的厚爱。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有了今天的我。</p> 如今,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张范义大哥为工作室题写了室牌名,还写了一副对联:“读书作画写文章,乐在其中;赏曲品茶悟禅机,福满心间。”这副对联,正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在工作室里,我可以尽情地读书、作画、写文章,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忘却一切烦恼和疲惫。我可以泡上一杯香茗,聆听悠扬的乐曲,在茶香和乐声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里是我心灵的港湾,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 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我创作国画。每一幅作品都记录着我的成长和进步,都蕴含着我的情感和思考。每当我看到这些作品,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自豪和满足感。我知道,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就,更是我与朋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工作室里,我还经常与朋友们相聚。我们一起探讨艺术创作的技巧和心得,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和纷争,只有纯粹的艺术和真挚的友情。我们在艺术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读书作画写文章,乐在其中;赏曲品茶悟禅机,福满心间。”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生活。在工作室里,我实现了这个理想。我就像一棵老树,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生长着嫩叶,开着新花。我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我的笔和画,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传递出正能量。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有追求,就一定能够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艺术之途,归巢之乐。在这个温馨的工作室里,我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乙巳初夏,四月廿一,侯存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