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模教授仙逝(2.25.5.15)

万龙生

<h1> 讣 告</h1><div>文学院退休教师黄中模同志于2025年5月15日7时因病不幸逝世,享年92周岁。<br>黄中模同志出生于1933年11月20日,重庆江津人,汉族,农工党党员。1950年1月至1955年8月在重庆市江津县德感区公所任文书、宣传干事;1955年8月至1956年9月在江津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1956年9月至1961年7月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1961年9月至1962年4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任助编;1962年5月至1963年3月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助教;1963年4月调入重师中文系工作,1986年5月晋升副教授,1991年12月晋升教授,1999年12月退休。<br>黄中模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勤勉执着。他生活朴素,为人热情,真诚坦率,深受学生和同行的爱戴和尊敬。黄中模同志致力于“楚辞”研究,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讲台,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黄中模同志的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志。<br>为了寄托哀思,兹定于5月16日上午9点在石桥铺殡仪馆206室悼念厅举行追悼会。请参加黄中模同志追悼会的生前好友,自行前往悼念。<br>特此讣告<br> 黄中模同志治丧小组<br> 2025年5月15日</div> 上面是为黄中模教授逝世发布的讣告。我是当天在一群文友聚会时得此噩耗的。也不顾影响气氛,当即忍不住宣布了,并以酒泼地以酹之。看一些微信群,已经有悼诗、挽联贴出。我与中模兄相识相知多年,一时竟写不出一行悼诗,就写了一段话概括他毕生的文学成就:<div><br></div><div>一,发起屈原保卫战获胜;二,为钟云舫加冕“联圣”桂冠出大力;三,为连横传播诗名贡献巨大;四,为陆台(渝台)诗歌交流立了大功!<br></div><div><br></div><div>我以为这样的概括是确切的。一个人有这样的成就,可以彪炳史册,足矣!下面是16日在黄中模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对他的经历、成就做了更为全面的介绍:</div>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br>今天,我们在这里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毕生捍卫学术的尊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尊严的著名学者、屈原及楚辞研究专家黄中模教授。<br>2025年5月15日7时,黄中模教授因心衰肾衰逝世,享年92岁。此时此刻,我们对他的离去表达无尽的哀思和诚挚的缅怀!<br>黄中模教授出生于1933年11月20日。1950年1月至1955年8月在四川省江津县德感区公所任文书、宣传干事;1955年8月至1956年9月在江津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1956年9月至1961年7月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61年9月至1962年4月任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助编;1962年5月至1963年3月任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助教;1963年4月调入重师中文系工作,1986年5月晋升副教授,1991年12月晋升教授,1999年12月退休。在我校工作期间,曾创办并担任《楚辞》研究室主任、台湾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所长以及三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br>黄中模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勤勉执着,笔耕不辍。20世纪八十年代,黄老师发起组织反驳日本学者“屈原否定论”的争鸣,声动台海两岸与中日汉学界。编著出版《屈原问题论争史稿》《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现代楚辞批评史》《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等系列专著,开拓新域;创办并主编楚辞学集刊《楚辞研究与争鸣》三辑(第二集《楚辞与苗文化》,第三集《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新世纪以来,先生又在台湾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领衔推出连横研究、马鹤龄研究等系列成果(2024年10月16日,袁家军书记调研重庆师范大学,参观校史馆,学校就安排在醒目位置摆放着先生主编的《连横诗词选注》签名本);还曾主编出版《钟云舫全集校注》与重庆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钟云舫研究》丛书,计十四部400万字。<br>先生一生出入于众多研究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峡文化研究等方面,也有填补空白之作。昨日朋友圈发出讣告以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资深学者陈福康先生就回复说“黄先生我虽然不认识(好像通过信)但一直很佩服的。他的《沁园春词话》《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也非常精彩!”。去年博士点申报过程中拜访专家,也有复旦大学著名专家等多人表示是黄老师著作的读者。学术研究之余,黄老师兼好吟哦;对于翰墨丹青,也间有研习,自成一家。黄中模教授一生著作等身,同时也善于登高而招,领袖群伦,其学术敏锐性,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度,令人敬佩景仰!先生1990年开始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查屏球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可以说黄老师就是咱们文学院深厚学术积淀的极好体现,是文学院学术研究与学术影响的一面旗帜。学院为黄老师制作的“精是学人风采”短片,近日刚刚杀青,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过播放学习。限于设备,昨日在这里向大家播放的动议没能落实,想要再睹黄老师风采的来宾,可移步文学院网站观看。我们相信,黄老师的学术成果与学术风范,必将嘉惠更多后辈晚生。<br>黄中模教授生活朴素、为人热情,真诚坦率,深受学生和同行的爱戴与尊敬。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讲台,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今天,我们悼念和缅怀黄老师,就是要把先生忠诚、担当、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不负初心、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前辈,在各自的岗位上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继续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或其他本职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br>最后,谨向师母和各位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黄老师的音容笑貌和道德文章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br>斯人已逝,天地黯然,就让我们以先生挚爱的楚辞作别:“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br>安息吧,黄老师!<br>永垂不朽,黄老师!<br> 中模兄在2020年疫前曾多次参加“东方诗风”论坛的活动,是一位优秀的“东方”诗友,留下了不少作品。成都的淼之龙闻讯,贴出了录入他制作的一个美篇,其中有在成都创作的作品以及大量当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其作品列举一首规范的八言四步格律体新诗于下:<div><b><br></b></div><div><b>成渝诗人平乐古镇采风行</b><br><br>崃山秀幻蒙岭烟云,<br>白沫江流一水三分。<br>凌空荟堰红桥煥彩,<br>水天一色波光粼粼。<br>映出蚕丛开明治绩,<br>黄金堰标大禹功勋。<br>岁稔稻粱安居平乐,<br>昔日辉煌古镇传承。<br><br>这是丝绸南路起点,<br>频传茶马古道玲声。<br>有凤求凰悠扬诗乐,<br>激发多少士女恋情。<br>一箭楼前诸葛纵马,<br>鼎新汉室天下三分<br>历代兴衰苍茫往事,<br>平沙落雁影画荧明!<br><br>而今古街花团锦簇,<br>宇殿楼廊璀璨添新。<br>琴音码头听琴赏月,<br>邛州园苑观景传情。<br>文君美酒芬香甘洌,<br>五洲游客醉梦怡神<br>标列华夏十大名镇,<br>文旅双赢天下归心。<br></div> 当天下午,副所长李智镕代表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去到灵堂,献上花圈,所书系王端诚所拟的挽联:<div><br></div><div><b>黄中模教授千古<br><br>学界精英研究楚辞怀屈子<br>人间师范寻踪联圣勉后生</b><br></div> <div><b>下面是唐元龙的挽联:</b></div><b><br> 夜雨洗净长街路,好送先生上路;<br> 云霄洞开接仙堂,恭迎教授登堂。</b> 网上对中模兄辞世反响热烈,不断有悼诗贴出,仅择其几首发布于此吧:<div><br></div><div><b>悼黄教授中模先生仙隐<br><br></b></div><div><b>王端诚<br></b></div><div><b><br></b></div><div><b>吾念黄夫子,功勋建此生!<br>论诗联台陆,治学笃言行!<br>发隐推联圣,为文卫屈平。<br>辉煌眉寿后,无愧返天庭!</b><br></div> <b>江城子·惊闻黄中模教授仙逝有赋<br><br>周厚勇<br><br>  巴山夜雨忆先生。砚田耕,月窗明。屈子精魂、椽笔写峥嵘。联圣发微光万丈,追李杜,继骚声。<br><br>  讲坛三尺铸平生。卫诗城,护文旌。桃李春风、谈笑有鸿名。今日仙归骑鹤去,云汉外,粲星横。</b> <b>江津星落处<br>一一悼黄中模教授<br><br> 李海庆(大海广大)<br><br>江津的风雨,还在轻轻的呢喃<br>九十二年前,埋下的种子<br>在学术沃土,长成了参天巨椽<br>  <br>楚辞的星河,闪耀在你的心坎<br>卫千年文明,与东瀛论战<br>屈子的光輝,真理的旗帜招展<br><br>诗坛的烟云,你的著作中流传<br>海峡的两岸,诗韵香流转<br>连战的握手,是文化血脉相牵<br>  <br>古镇的足迹,还未被岁月冲淡<br>五凤的题字,镌刻着璀璨①<br>为诗集题名,温暖永驻我心间②<br>  <br>今日银河垂落了一颗明星<br>风掠过歌乐嘉陵也在哭泣<br>你的名字将刻进学术长卷<br>在人间永远,永远传流不息<br>注:①2019年4月,在成都六古镇采风时,黄中模教授为贺麟展览馆题″奇异"二字相赠,被传为佳话。<br>②2021年,黄中模教授为我的格律体新诗集《海之韵》题写书名。<br> 2025-4-15</b> 苏勤的悼诗仅仅4行,却也情深意挚:<div><br></div><div><b>悼黄中模教授<br><br></b></div><div> <b>苏 勤<br><br>翩翩然驾鹤飞天<br>将功迹留在人间<br>老师慈祥的面容<br>我们将永远怀念<br> 2025.5.16<br></b><br></div> <div>龙光复与黄教授颇多交集,交情很深,由其悼诗可知:</div><b><div><b><br></b></div>恭送黄中模教授</b><div><b><br> 龙光复</b></div><div><b><br>胸襟开阔见才思,同颂中秋相聚时。<br>文友情缘辉两岸,朋侪心语结千丝。<br>鹅孪鼻畔观帆影,日月潭边话祖祠。<br>此刻送君回上界,苍天作幕再吟诗。</b></div> <div>阳万青的悼诗是一首七绝,说明作者对黄教授了解很深。他自己标明是四川人氏:</div><b><div><b><br></b></div>痛悼黄中模先生<br><br></b><div><b>阳万青(四川)<br><br>江津毓秀出贤良,绛帐传薪桃李芳。<br>两岸诗桥连血脉,巴山蜀水悼文殇。<br></b><br></div> 得知16日已经举行了告别仪式,我没能参加,觉得不写首诗怎么对得起黄兄呢?但是却总也找不到切入点,难以表达内心的挚情。不知怎么一下想到臧克家所写悼念鲁迅的名作《有的人》,就写了3行,一首微型诗:<div><br></div><div><b>微型诗.悼中模兄<br><br>“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br>有臧克家的金句挡道<br>我就再也写不出一字</b><br></div> <b>在中模先生的追悼会上,悼词末尾引用了楚辞名句:</b><div><b>“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b></div><div><b>放在这里也是非常适合的。</b></div> <p class="ql-block">硕果累累,钟云舫研究的成果汇总,奠定了他中国“联圣”的地位,黄中模教授于此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此为钟云舫作品研究论集:</p> <p class="ql-block">此为钟云舫作品汇编、注释:</p> 两本《两岸诗星共月圆》详尽记录了渝台诗人两次大规模交流的成果与盛况。有幸的是,两次我都参与其事,并朗诵了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