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开会

南窗诗话

<p class="ql-block">  ​今年终于看到校园里枇杷果长黄了。</p><p class="ql-block"> 见有人去摘,我也去摘了些。后勤周老师也帮我够了些枇杷,他举着个长棍,问我要哪里的,就帮我够哪里的。学校里的枇杷,理应属于学校,或是属于全体师生。我却得到偏爱,感到暖心的同时,又有微微的不安。觉得自己不应该得到这么多枇杷。</p><p class="ql-block"> 刚摘下来的尝了很酸,放一下应该就好吃了吧。放了几天再看,有些竟然放烂了,够枇杷时掉到地上的当时看到还好,放两天全都烂了。没烂的尝一下,还是很酸,且汁水也少,吃起来有点像嚼棉花,根本就不怎么好吃。</p><p class="ql-block"> 楼前池塘两边的枇杷树上,从开始的微黄的枇杷果到满树的金果。这些天,每到课间,初高中学生整日在树下三五成群,来来往往,徘徊不断,像赶集似的。矮枝上的用手或棍子摘完了,后来他们就爬到树上摘。楼前四月枇杷熟,一日上树能千回。</p><p class="ql-block">​ 每到上课了,树下尽是新掉的枝叶,敲打下的青果小果,还有枇杷核。虽然平日里,学生天天接受到的教育,是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会儿谁也管不上了,公园里的花草肆意踩踏,枇杷枝任其折断。</p><p class="ql-block">​ 我猜这些摘枇杷的学生应该每次来的都不一样吧,尝过枇杷味道的学生应该不会再来摘了吧。</p><p class="ql-block">​ 正在感叹校园里的枇杷酸的时候,学校领导从湖北带来了上好的枇杷,给老师们分享。剥开一尝,酸中带甜,果然比学校枇杷好吃。对比两种枇杷外观,也不太相同,从湖北带来枇杷个大些,个头饱满,外皮光滑;而本校的枇杷个个看上去毛绒绒的,大约是果树没有经果嫁接和管理,是真正的野果子。这些果子一剥开,皮薄肉少,里面都紧紧地挤满了一团枇杷籽,一个枇杷都有五六个、七八颗籽。枇杷没吃成,倒是收了好多枇杷籽,听说枇杷籽可以榨油吃,就先收着了。</p><p class="ql-block"> 从学校里拿回来的枇杷,挑没磕伤的,留下放网盆里,假以时日,看味道能不能变甜些,毕竟这些是真正的野果子。</p><p class="ql-block"> 盘子里的桔黄色的枇杷,是校领导从湖北带来的,口味酸甜适中,是正宗的枇杷口味。</p><p class="ql-block"> 袋子里的枇杷是妹妹送来的。她家婆婆在老家种的枇杷树,今年结的果子多,让班车稍来给她们,我因此有幸分享到了。浅黄色的枇杷个个圆溜溜,小巧灵珑,果皮光亮。剥一个熟透的尝尝,果皮特别薄,果肉汁多味甜,每一个果里只有一个核。</p><p class="ql-block"> 前两年,枇杷熟了,弟弟都给我们寄了薄皮大馅的苏州太湖的西山青种,圆溜溜,浅黄色,像乒乓球一样大。至于味道嘛,我以为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枇杷,熟透的西山青种枇杷,脆甜多汁,没有一点酸味。</p><p class="ql-block"> 老家里也有一棵小枇杷树,每年都会结枇杷,虽然结得不多。颜色是橙黄色,形状像小葫芦。想起了往年,枇杷熟了,母亲把枇杷摘了放到冰箱冷藏,常常能放一个月,等着我们回去吃。我想告诉母亲,今年我家的枇杷开会,家里的枇杷熟了,不用记挂着给我们,留着自己吃吧。</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真是神奇,同是枇杷,品种各式各样。形状、颜色和味道也各不相同。如枇杷一样,物种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如此奇妙,如此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