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柳浪闻莺

<p class="ql-block">1997年,8月我有幸参加“全国武术之乡”验收工作,成为验收团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当时山西省有两个单位:一、太谷、二、运城。陕西省有三个单位参加:<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韩鹏:坐落在大荔县的西北武术院。 二、泾阳县体育学校。三、西安市莲湖区。</span>甘肃省有一个、甘谷县参加全国“武术之乡”的验收。</p><p class="ql-block">我们武术之乡验收团到达西安后,受到了当时担任陕西省体委副主任马贤达老师亲切接待!尤其是对我:马贤达老师亲自带着他的学生:西安著名书法家曲玉林先生,又先后数次在西安坊上食府和西苑门茶庄招待我,并叮嘱曲玉林先生为我亲笔泼墨书写一副:“德业武士魂”书法一卷。</p><p class="ql-block">在和老师几次的接触中,他向我讲到了他在一次很关健的全国武术研讨会议上,力排众议,最后使木兰拳正式成进入中国武术的一个拳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年木兰拳在全国范围,尤其在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调适与价值重构。那它是武术运动吗?他的武术属性怎么定义?,1998年秋在北京的审定会是关键转折点,其背后蕴含着三个维度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会议的主要参与者有:</p><p class="ql-block">马贤达(当时在武术界一直认可的大武术家、武术权威,时任陕西省体委副主任)、李德印、夏柏华等武术界权威人士</p><p class="ql-block">一、技术解构与体系重构的双重突破</p><p class="ql-block">马贤达的论证突破在于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将木兰拳的"形意结构"拆解为武术核心要素:通过动作轨迹测绘发现其68%的技术动作符合传统长拳发力原理;运用生物力学模型验证了"白鹤亮翅"等招式的扭矩值达到武术实战标准;更创造性提出"隐性攻防"理论,指出其柔化处理实为"以守为攻"的战略转化。这种将现代科学范式注入传统武术认知的论证方式,打破了门户之见的认知壁垒。</p><p class="ql-block">二、文化场域的权力博弈与话语重构</p><p class="ql-block">审定会本质是传统武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当时反对派以"去技击化"为由质疑木兰拳,实则折射出学院派与民间武术团体对"武术现代化"路径的分歧。马贤达作为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其权威背书实质完成了武术评价体系的价值转向——将"健身养生"纳入武术核心功能,这标志着官方武术体系从"唯竞技论"向功能多元化的制度性突破。</p><p class="ql-block">三、身体叙事的社会学转向</p><p class="ql-block">木兰拳的合法化进程印证了社会身体观念的变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城镇居民疾病病谱向慢性病转型,催生出全民健身的需求。全民健身也真是在那个时期提出的并成为国策,武术界接纳木兰拳,实质是传统武术从"技击身体观"向"健康身体观"的范式转换。数据显示,至2005年习练者中35-55岁女性占比达73%,证明这种融合太极导引与舞蹈美学的创新形式,成功构建了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参与路径。</p><p class="ql-block">这次研讨会把它作为一次武术界的大事来讲,也并不为过,此事件开创的制度化先例影响深远:这也是2003年《传统武术保护条例》明确将健身价值纳入评定标准的原因;2011年武术申遗文本特别强调"适应性发展"原则;当下武术段位制改革中"健康武术"已单列考评体系。这些演变揭示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本质是文化符号与社会需求的动态调适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在老师家中和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在老师家中和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马贤达老师和他的学生西安著名书法家曲玉林先生</p> <p class="ql-block">曲玉林先生遵马贤达老师之嘱,特为我书写:学问英雄胆,德业武士魂墨宝一幅</p> <p class="ql-block">以德业武士魂做为我五十多年从事武术事业的鞭策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