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行记2005年5月(五)

若谷

<p class="ql-block"><b>黄河壶口瀑布</b></p><p class="ql-block"><b> 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位于晋陕峡谷中段,黄河北干流南段,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之间。东距吉县县城28公里,西距宜川县城40公里。</b></p><p class="ql-block"><b> 里黄河流经此地,水面由300米宽乍缩为50余米,飞流直下,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如巨壶注水,故名"壶口"。入列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壶口瀑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b></p><p class="ql-block"><b> 壶口一带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叠系纸坊组(距今约2亿年),其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和灰绿色细砂岩与泥质岩类互层,下部为厚层砂岩、薄层砂岩、泥岩类岩石,页岩比较发育。这些岩石软硬交替,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得以加剧。</b></p> <p class="ql-block">朋友!</p><p class="ql-block">你到过黄河吗?</p><p class="ql-block">你渡过黄河吗?</p><p class="ql-block">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p><p class="ql-block">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p><p class="ql-block">那么你听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鹳雀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b></p><p class="ql-block"><b>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b></p><p class="ql-block"><b>  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况高73.9米,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整个鹳雀楼景区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b></p><p class="ql-block"><b> 鹳雀楼主楼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站在台基上,我们会感觉到它的阔大庄重。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主楼高57.4米,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总建筑面积为33206平方米,总重量为57000吨。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栩栩如生。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大气,仿唐风格鲜明。</b></p><p class="ql-block"><b> 鹳雀楼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朝的地位、名声远胜当今,唐朝众多诗人都曾经登上鹳雀楼,登高望远,写诗抒怀,为后世留下众多精美的诗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原名"大 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修建,创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被誉为我国道教三大祖庭。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处于淹没区内,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7年至1966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5座古建筑;山门、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西轴线为搬迁展、临摹室、吕公祠、王母殿;东轴线为石牌坊、真武庙、财神庙及吕祖墓。整个建筑布局鲜明,主次有序。</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68平方米,最为精彩的是无极殿内所绘的《朝元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画面上按对称美的形式排列,和谐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通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宏伟,郑振铎先生称赞:"大规模的汉官威仪展示,大组织的人物面汇集",纯阳殿、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传道、济世度人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永乐宫一座最重要殿宇。殿中保存有古代壁画巨制《朝元图》,是壁画中的精品,总计429.56平方米,描绘道教290位天神地祇朝拜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盛大场景,完成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画中人物身高均在两米以上,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集唐宋壁画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到巅峰的杰作,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古代最大人物画,也是十三、十四世纪世界绘画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无极殿鸱吻</p><p class="ql-block"> 鸱吻: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形似龙首鱼尾,寓意避火消灾。正脊两端的双龙吻兽高高扬起,器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在吻兽构件的演变过程中,其名称和形象均有所变化。最早的形象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称为"鱼虬尾似鸱"的构件,被赋予避火的寓意。晋代之后,出现"鸱尾"的名称。中唐以后,"尾"字逐渐演变成"吻",称为鸱吻。而古代神话传说中,鸱吻是龙的第九子,龙头鱼身,喜欢吞火,能喷浪降雨,故而常被塑造于殿脊、殿角、屋顶之上,用以辟火和守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朝元图</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壁画继承了唐宋绘画的同时,融合了元代绘画的独特韵味,享有"东方艺术画廊"之美誉。其中,三清殿内的《朝元图》更是壁画中的极品,它以超过400平方米的宏大篇幅,描绘了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以及围绕他们的二十八宿、十二宫辰等天兵天将,演绎了一场盛大的朝拜仪式,彰显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画面中,武将的骁勇、力士的威武、玉女的端庄,无不栩栩如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壁画跟随建筑历经择地迁址,却依然保存完好,未有损坏,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壁画修复保护技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金母元君</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殿墙西壁上,主神像金母元君(西王母)神姿卓绝,头戴龙凤盘绕的花钗金冠,繁花似锦。内着轻盈青纱,外披赭红广袖罗裳,袖间巧饰羽毛,领、袖、裙摆处皆镶深色襕边,绘以金色云凤图案,金辉熠熠。下配洁白长裙,赤色蔽膝添彩,组绶大珮错落有致,边缘百褶如云,足踏凤首,云纹缭绕,尽显尊贵。画面色彩青红交织,对比鲜明,明暗相宜,黄白点缀其间,层次分明,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庄严华美,令人观之忘俗,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紫微大帝</p> <p class="ql-block">明基真君和君基真君</p> <p class="ql-block">马元帅</p><p class="ql-block"> 马元帅,一般俗称马王爷,即马神,全名叫"水草马明王"。道教全称"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p><p class="ql-block"> 纯阳殿,亦名混成殿,供奉全真教师祖吕洞宾。吕洞宾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四月十四日,祖居芮城县永乐镇,是唐末著名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吕洞宾一生遍游各地悬壶济世、教化度人,民间有关吕洞宾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殿中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了吕洞宾神游显化故事52幅,总计212.62平方米。壁画由禽昌(襄汾)朱好古弟子所绘,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壁画内容为研究中国宋、元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p><p class="ql-block"> 重阳殿,又名袭明殿、七真殿,供奉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王重阳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入陕西终南山"活死人墓" 修行,创立全真教,师承吕洞宾,以清修为主,主张以"苦己利人、除情去欲、忍耻含垢、独全齐真、三教圆融"为教义,形成道教北派源流。</p><p class="ql-block"> 殿中壁画以连环画形式绘制王重阳画传49幅,总计150平方米,壁画反映了宋、元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