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路历史文化馆”初探——浦东专辑之十四

高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化馆的展馆和园林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 从 “上海老年报”获知,浦东(由原顾路镇和龚路镇合并而成的)曹路镇的“曹路历史文化馆” 于2025年2月12日正式开馆。我3月20日下午专程赶往该馆所在地曹路镇川沙路845号“探营”。</p><p class="ql-block"> 去之前,做了一点攻略。从资料获知,曹路历史文化馆是一座综合性文化场馆。该馆旨在传承曹路镇的历史文脉,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曹路历史的重要平台。具体而言,馆内开设有展示率众修筑海塘(即“钦公塘”)的“钦琏纪念馆”,有以民间收藏展览为主,展现曹路的历史变迁的“临展馆”,有收集从明清到近现代的曹路地区名人生平事迹的“名人馆”,有通过展示民俗文化物件的“民俗馆”,有倡导书籍循环共享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 “渔书三到书院”,等等。曹路历史文化馆内还有一座环境清幽的布局紧凑,融合绿竹、花树、水榭、小桥、曲廊、假山等元素,占地近1000平方米江南园林。</p><p class="ql-block"> 另有资料雄心勃勃地说,它不仅是对曹路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将 “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重要文化地标” 。</p><p class="ql-block"> 浦东海塘“钦公塘”内带“路”字的古老乡镇,从南到北有“黄路”“蔡路”“龚路”“曹路”和“顾路”(如今后三者已合并为“曹路镇”)。对于它们的历史沿革我一直满怀兴趣。曾做过一篇“黄路专辑”(见“市郊风物”)。我期待在“曹路历史文化馆”找到更多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把馆内走了个遍,也拍了个遍之后,心中的失望甚于期望。我赞同好友老张“十人去九人遗憾”之论。</p><p class="ql-block"> 从现场看,“曹路历史文化馆”的货与版难相匹对——</p><p class="ql-block"> 说到“历史”:仅“钦公塘沙盘”聊可应付;名人馆、临展馆、风俗馆等影踪难寻;(龚路、曹路、顾路)“三路”的发展史话只字未见……</p><p class="ql-block"> 说到“文化”:一家书院尚能充数(可惜的是,管理员对“渔书三到书院”取名缘由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其余祗能以“尚在初创和完善之中”搪塞……</p><p class="ql-block"> 说到馆名“曹路暦史文化館”的题写,我更有异议——</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简体字的“历”对应两个繁体字:“曆”和“歷”。但是不同的是,“曆”通常与日历、历法相关,比如“日曆”、“曆法”;而“歷”则更多用于经历、历史等,比如“歷史”、“經歷”。因此,“历史”在繁体字中应该写作“歷史”,所以馆名的“历”对应的繁体字是“歷”。</p><p class="ql-block"> 据知情者说,有人曾对此提出过意见,但是因馆方说了“是市书协的书法家所写” ,便听之任之了。我则以为,如此这般错用繁体字的现象,并不罕见,就如一些自诩文化人把“理发”写成“理發”,把“皇后”写成“皇後”一样。</p><p class="ql-block"> 尤其莫名其妙的是,在朋友圈中就此讨论时,有人竟把造成此类怪相的原因归咎于“是这简化字有时真的害死人” !我想,难不成用非简化字把“历史”错写成“暦史”,就不“害人”么?! </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已属于题外之话了。</p><p class="ql-block"> 有知情者言,馆中的场馆等建筑并非全新的。它是由一家地方企业的“私人会所”华丽转身而来。——原因竟然和“怕无证而被拆违”<span style="font-size:18px;">沾着边,才</span>改换门庭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归正题——尽管曹路历史文化馆尚在初创阶段,有待改进和改善之处多多,我还是认为,聊胜于无。</span></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曹路历史文化馆真是民间文化建设的转型性成果。2025年2月12日正式开馆,是它转身的新的节点。</p><p class="ql-block"> “一切尚在转身和完善之中”。</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5月18日于山东德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b><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章完稿于3月23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曹路历史文化馆正门,门楣上赫然题写着“曹路暦史文化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门前飘扬着“茶幡”的书画室里,来自河南的石先生正和工作人员商谈在此开展字画研学和销售的事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知道这两间摆设着“汉服”和“茶艺用品”的展间是否可归集于 “民俗馆”一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纪念南汇首任知县钦琏而建的,展示了钦琏为民请命、修筑海塘(即“钦公塘”)的历史功绩的“钦琏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渔书三到书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据我所知, “渔书”品牌创立于2017年。“渔书”源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典故。“渔”本身也有“寻找、猎取”的意思。此品牌致力于推动书籍的循环利用以及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理念。“三到”源自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强调读书时要专注用心,眼观文字,口诵内容,三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书院以“三到”命名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既是强调了传统读书方法的传承与弘扬,又彰显了现代阅读品质与文化传承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馆内环境清幽的布局紧凑,融合绿竹、花树、水榭、小桥、曲廊、假山等元素,占地近1000平方米江南园林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人说,馆内(北侧)靠高架路下的房子上面都有遮挡物。这是为了让高架上的人看不到下面的原会所建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