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他,是从业8年的心内科医生,又在重症医学科当了6年副主任;去年,因医院需要,又担负起肺病科主任的重任。都说“技多不压身”,而他却成就了“我是患者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职业担当。</p><p class="ql-block"> 从“心脏守护者”到“生死竞速者”,再到“呼吸领航者”,他的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对生命的深情回报;他的每一步跨越,都见证着自已与医院学科建没发展的同步成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心脏守门人 ” </span></p> <p class="ql-block"> 2010年,郭威大学毕业后进入武穴市中医院心内科。心内科医生被称为心脏健康的“守门人”。出于对向往事业的敬畏,一穿上白大褂的郭威就显得老成持重。他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从防到治,从养到护,总是多与患者沟通,多为患者做“减法”,这是他一直秉承的治疗理念。接诊中,他从不吝惜时间,打发了事,都是认真检查、慎重诊断。他说,医生的笔重若千钧。在询问病史时,他十分注重细节,对患者的饮食、工作、心理等状况了如指掌后,才慎重落笔开方。</p> <p class="ql-block"> 选择了心血管医生职业就是选择担当。早期,尽管他是名普通医生,但他始终站在临床第一线。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患者和科室需要,一声召唤,他都随叫随到,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2016年冬,82岁的虞爷爷因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晕厥入院,郭威连续两天守在床边,时刻注视他的病情,每天几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术后,他不仅指导护理团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还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病情回访。家属在感谢信中写道:郭医生用行动告诉我们,医术与仁心同等重要。在创建国家胸痛中心的日子里,他的日程表里没有什么节假日,也没有什么白班与夜班之分。由于他和团队发扬连续作战精神,2024年,心内科顺利通过了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升到90%以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死竞速者” </span></p> <p class="ql-block"> 心内科的八年淬炼,郭威在突发医疗事件的应对和危重病人抢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8年,他转战到重症医学科当副手。顾名思义,”重症”的担子更重。这门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它是生命抢救的重要防线,对医学专业基础、应急反应能力和临床医疗技术要求均非常高。“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观察不及时的细节”。这是他经常给下级医生和护士灌输的理念,也是这么多年来成功救治危重患者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他对对事业的笃性。尽管岗位上忙,他仍挤时间走出去“充电”。他把从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重症及呼吸治疗的知识,在科室通过重症5c规范化培训,把知识储备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能力。同时深化了对重症医学专业的病情评估、心肺复苏、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科室从0开始,先后开展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与动静脉置管、颅内压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静化、镇静镇痛、营养支持、纤维支气管镜、重症床旁超声等10多项新技术的应用。面对lCU复杂多变的病情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他用自已的冷静果敢和精湛的技术,与团队一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p> <p class="ql-block"> 2020庚子年春节,新冠疫情爆发。作为抢救病情的主力军,郭威责无旁贷地请缨奔赴武穴市“小汤山”隔离病区。在病区一线,医护人员都要穿厚重防护服,累得4个小时就不得不换班。但对于重症监护医生来说,换班并不意味着下班,因为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随时有生命危险发生。所以,他每次换班后,总是不忘监测了解病人病情变化。高强度工作,他突然失眠了,有时凌晨还睡不着,他索性起床研究病人的解决方案,天亮了,又接着上白班。连续一个多月的苦战,他用掉落一身肉的代价和战友们守住了武穴市疫情防控的第一高地。</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疫情管控开放后,医院重症医学科又成了抗击疫情主战场和主力军。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场”中,郭威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奋战在一线。在救治一例重型破伤风患者时,他与主任李斌不畏感染风险,及时为病人实施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多点肌肉注射、鼻胃管给予肠内外营养等10多种治疗技术,最终将患者从鬼门关前拉回,转危为安,康复出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呼吸清道夫”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医院服从大局,人才下沉,肺病科主任岗位空缺。考虑郭威的业务经历和工作能力,院党委决定让他来接帅印。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二话没说,很快进入角色。这是他上班第一天接诊的第一个患者。家住田镇街的杨大叔因呼吸困难等病症,被家人紧急送到肺病科。初步诊断为危重哮喘。当时老人神志昏迷,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46.9mmHg,无创机械通气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仅67%。鉴于该患者还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且入院时肺部CT显示右侧胸廓塌陷,纵膈明显向右侧偏移,右肺体积变小,部分不张。郭威良好的从医习惯始终未改,在反复读懂患者病情和病史的前提下,在重症医学科的配合下立即组织团队实施抢救。建立人工气道、有剂机械通气、予以抗感染、雾化解痉、保护胃肠道黏膜……。经过3天2夜精心救治,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最终康复出院。“医德高尚技术精,真情护理暖人心”,患者与家属送的这面锦旗是对郭威和团队的最好回报。在15年的临床一线中,郭威救治患者一万多人次,他已经记不清收到多少这样的锦旗。但是他心里明白,没有收患者一分钱红包。他把拒收红包的口号,名付其实地变成一种制度、一股风气、一个招牌,为武穴市中医院赢得良好口碑。</p> <p class="ql-block"> 郭威上任后,重塑科室发展理念,增强“肺活量”,打造科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只重视诊、治的单一模式,实行中西医防、控、诊、治、康并重的全新医疗模式。今年1月,他邀请长江学者吕文亮教授来院教学查房,推动科室建立“肺脾同治”中医诊疗体系,从而使慢阻肺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提升90%以上。科主任是行政第一责任人,又应是学科带头人。纤维支气管镜是呼吸检查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具有无痛、微创、精准等特点。为了尽快填补这项前沿技术空白,今年,他在兼顾科室工作的情况下,还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修学习。拜我省呼吸内科资深教授吴开松为师,不到一个月,他就熟练掌握了纤支镜常规操作治疗及镜下治疗技术,从而使这项新技术在医院很快开展,平均每天检查诊治患者10多人次。</p> <p class="ql-block"> 从青涩到成熟,郭威不负韶华,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专科医生到多学科带头人的蜕变。他已跻身于湖北省肝胆疾病学会急诊医学委员会委员和黄冈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他用自已的“三跨越”,为武穴市中医院胸痛中心、重症医学科、肺病科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后荣获武穴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抗疫医生”、院“清廉医生”和院“青年医生才俊”等多项荣誉,成为武穴市中医院新时代青年的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