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本里的春天

孤独松

<p class="ql-block">深夜,昏黄的灯光下,我正对着电脑将几个学生的佳作形成电子文档,不经意间,瞥见一旁镜子中鬓角染霜的自己,不禁感慨:三尺鲜青春,粉笔染白头!</p><p class="ql-block">看着学生习作中的每个字,在我的敲击下逐渐变成整齐美观的宋体字,那段教学条件艰苦却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如同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1999年秋,在禾溪初中完成两个教学大循环后,我又重返初一年级。然而,期中考试刚结束,一位初三老师就转行去了政府部门,学校便让我接替她的教学工作。于是,在初一孩子们的泪眼中,我接过了初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两次作文批改下来,我发现这两个班学生的作文底子薄,一大半学生甚至连600字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距离中考仅有一个半学期了,时间紧,任务重,这可怎么办?那时,这山旮旯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想要弄本优秀作文选都不易,这着实让我犯了难。我端着作文本,看着讲台下五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心里一动:何不给他们示范引领呢?于是,为了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我决定亲自写下水作文。</p><p class="ql-block">自此,每次布置作文,我都会和学生同题写作。这不仅是对过往生活的呈现与感悟,更是对学生的启迪与期许。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明白,写作并非高不可攀,它源于生活,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它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p><p class="ql-block">作文讲评课上,我会将自己的下水作文与学生的习作一同展示评改。学生四人一组,先认真阅读组内的每篇文章,然后展开讨论,分析文章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我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对于文章中的闪光点,我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对于存在问题,我则耐心细致地指出,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让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如何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课后,我会精心挑选、修改每个小组评推荐的佳作,用信纸誊抄好,张贴在教室侧墙的“习作园地”,供大家随时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与评改,学生进步明显,这让我心中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一片片花海在中考考场上绚丽绽放。</p> <p class="ql-block">然而,仅靠下水作文和学生习作的评改远远不够。可当时,学校没有网络,信息的获取并不像现在这么便捷,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写作素材,我利用课余时间,一头扎进仅有十二平方的狭小图书馆里,在一本本书籍、一张张报纸中,如探寻宝藏一般细细地翻阅、查找,用心筛选出适合学生的范文。每每找到一篇好文章,我便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用信纸将它抄录下来,整整齐齐地贴入“习作园地”。</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份坚持,我送走了严冬,走进了酷暑。冬天,呼啸的北风,撞得我205的宿舍门“咚咚”直响,我的手指冻得僵硬,但我依然紧紧地握着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夏天,宿舍像个闷热的蒸笼,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却浇不灭我为学生积累素材的热情。</p><p class="ql-block">“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我的悉心指导下,这届作文底子薄的学生,逐渐摆脱了“横眉冷对桌面板,俯首咬破钢笔头”的窘境,爱上了写作,写作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最终,这届学生在语文中考中成绩斐然,位居全县前茅。</p><p class="ql-block">此后的五六年里,我连续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始终坚持上述做法。那一摞摞写满批注的作文本,一沓沓工整誊抄范文的泛黄信纸,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也承载着我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这些文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与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的青春岁月,犹如那无声的春雨,默默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我用汗水和智慧,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往文学殿堂的桥梁。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回报了我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突然,电脑屏幕上跳出的屏保打断了我的思绪。再看看镜中的自己,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眨眼间,我已在教坛辛勤耕耘三十四年,那段青春岁月虽早已远去,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看到学生的优秀作品,回忆起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子,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那段青春岁月里的付出是值得的,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也成就了我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依然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努力。不同的是,现在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资料的获取轻而易举,作文也无需手抄。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我创设了“悠悠子衿园”微信写作公众号,截止目前已发布三百多期学生作品,深受同行与家长的好评。</p><p class="ql-block">虽然离退休不远了,但我的教学热情不减当年。只要在岗一天,我便会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去培养好学生。我相信,只要用心耕耘,用爱去浇灌,就一定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