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世纪风云:一把经历过一战的法国军刺

大山里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多年前,我注册进了几个国内著名的军品收藏网站。在这些网站里,我看见了军迷们收藏的国内外各式各样的军品。这些军品,品种繁多,目不暇接。看后令人震撼,也大开了眼界。我也从军迷这里学到了不少的军品收藏知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众多的军品中,其中不乏一些外国的古董刺刀。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老军刺,因其精美的工艺和历史价值,受到了收藏家的青睐‌,也勾起了我极大的收藏欲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军迷介绍,个人在家中收藏军刺并不违法,但是不能携带进入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仅从军刺收藏的角度展开叙述,在这里不谈其他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刺刀,这一冷兵器时代的瑰宝,最早诞生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1640年左右,地点是法国巴荣讷城‌‌。这种刺刀最初作为前装滑膛枪的配套装备,主要用于自卫和近战‌。尽管刺刀属于冷兵器范畴,但它却与步qiang这一热兵器紧密相连,通常作为其配套武器使用。历经近400年的风风雨雨,刺刀依然作为战士最后的战斗手段和随身工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刺刀也承载着军人勇敢顽强的精神,成为军品爱好者及热血男儿竞相追捧的藏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十九世纪的法国士兵(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各种外国军刺中,我特别青睐三款法国老军刺,分别是“法国1866型”、“法国1874型”、“法国1886型”。也就是《世界刺刀图鉴大全》中,有关法国刺刀的前三种。不过,军迷说起这些军刺,都将“型”字简化了,那些阿拉伯数字,表示此款刺刀最早定型生产的年代。比如,“法国1866”,也叫“1866亚特坎曲刃刺刀”,表示这款刺刀自1866年开始生产的。因为这款刺刀是弯曲的,所以也称“法国1866蛇型刺刀”,简称“法国1866”。嗨,名称够复杂的,一般都简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法国1866”设计经典,在当时被很多国家仿制,下图中的“法国1866”,就是德国仿制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法国1866刺刀”,在军刺收藏界可谓大名鼎鼎。富有异域风格的反曲刃,在当年刺刀设计中风靡一时。拿破仑时代从埃及带回的马木留克骑兵的赛施尔和亚特坎式弯刀,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后欧洲军刀的设计上,大量借鉴了阿拉伯世界的刀型。当时很多骑兵的军刀借鉴了赛施尔弯刀的外形,而步兵所用的刺刀则大多模仿亚特坎的外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就是著名的“法国1866”(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注:反曲刃‌是一种刀刃向内弯曲的刀,其前端向上抬起或变平直。</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普法战争期间(1870年——1871年),法国士兵步枪上装备的“法国1866”(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法国1886刺刀”,也叫“法国1886林白四棱刺刀”,简称“法国1886”,是1886年开始生产的。这是带护手勾的长款和短款两种“法国1886”(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法国1886”,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见的北京社科院学者谢方讲述的《一把军刺的故事》:2010年6月的一天,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当谢方前往荷航飞杭州的登机口时,荷枪实弹的荷兰军警问他:“你托运的行李中有可疑物品,是什么?”谢方说是一把军刺。他又问:“拿它做什么?”谢方说:“送给一位中国老兵——上世纪90年代他去过伊拉克前线,是一位战地记者。”荷兰军警让谢方出示护照,他仔细看后一个立正、敬礼!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一提老兵,荷兰军警就肃然起敬?其中是有原因的。由于内容有些长,在此就省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把军刺安然无恙地到达了杭州。当谢方欲乘火车北上时,又被杭州火车站的警察查获。谢方情真意切地告诉围了一圈的帽子叔叔,这把军刺是送给我的一位朋友——新华社战地记者唐师曾。警察里居然有一位是唐师曾的粉丝,在登记完谢方的身份证后,也敬了一个礼,放行。当然,军刺是随行李托运,而不是随身携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唐师曾是谢方在北大读书时低一届的学弟,当年同窗就读北大国际政治系,只不过谢方的专业倾向化剑为犁(国际关系和外交),唐师曾的专业则倾向输出革命(国际共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湾一声炮响,给唐师曾送来施展拳脚的机遇——他以新华社战地记者身份开赴前线,出生入死,将战争的进展报道给国内。后来,唐师曾受贫铀弹辐射得了海湾战争后遗症,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唐师曾还真是英雄,在病榻上笔耕不辍,陆续写出《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等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当谢方回国想送一件像样的物件给唐师曾时,自然想到刀和剑;而且,这把军刺来自比利时战场,这是军刺的前主人一次酒后告诉谢方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师曾在受赠当晚就搞起了“科研”,终在凌晨有“重大发现”,给谢方发来了短信:“French?Mode!?1886?Lebel ?Bayonet——早期法国 M1886 林白刺刀(合金手柄,有护手勾,十字长刃,带血槽)”。谢方在此基础上继续刻苦钻研,又有了新发现:是1886年生产的,共生产了5万把。因为设计合理,1914年一战爆发后再次加工生产,都用于法军的装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缩减版的《一把军刺的故事》。我喜欢阅读此类文章,文章很长,内容很丰富,有的情节、段落非常吸引人,令人血热。我把全文打印出来,与几本常阅读的书籍放在一起,置于床头柜的抽屉里,有时临睡前看一看,然后带着一些联想进入了梦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1886”有长款和短款,两款均有护手勾和没有护手勾的。也就是说,至少有四款不同的“法国1886”。手柄材料由合金、黄铜或钢制成。最早期的版本是25.12英寸(长款)有护手钩而手柄是合金银色的,而最后一个版本是18英寸(短款)无护手钩且手柄是黄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顺便再说说唐师曾。唐师曾是毕业于北大的新华社战地记者。1990年底,唐师曾只身前往伊拉克,成为新华社驻中东记者,三年间他走访了众多世界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凭借对战争敏锐的嗅觉,写出了《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等作品,引起广泛的反响。从1992年开始,唐师曾多次亲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和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读过唐师曾写的几本书,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对现场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见解。他的作品常常引发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唐师曾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他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碰撞。他在写作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激情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骏马送骑士,宝刀赠英雄。谢方将这把“法国1886”军刺,送给战地记者唐师曾,我非常理解,甚至有共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法国古董刺刀。前面说了“法国1866”和“1886”两款军刺,现在说说“法国1874”刺刀,也就是下图中的法国军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中的法军士兵,手持的步枪上面即为“法国1874”刺刀(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发两把法国军刺图片。文章题目是“一把……”,为什么发两把法国军刺的图,且听我一一讲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这两把法国军刺,名称叫“法国M1874式T型刺刀”,简称“法国1874”。这两把刺刀,曾经都是我的藏品,品相极好,而且两把均是“刀、鞘对号”。那年,我的一位朋友看见这两把军刺,十分迫切地要我转让其中的一把,说是他儿子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朋友的儿子,这个小伙子有两件事情做得非常不简单,令人刮目相看。其一:读书。当年他从大专读起,然后专升本;毕业后又考上硕士;硕士毕业又考上了博士。“硬生生”地从大专读到了博士毕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让我对他竖起大拇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伙子第二件不简单的事情,就是“减肥”。他身高大约1.7米,读大专时,身材臃肿,大腹便便。问他有多重,回答是:没称过。毛估估也有个一百七八十斤。几年后,似乎是在读博期间吧,我偶尔又见到他,眼前顿时一亮,当年肥胖的小伙子,已经成为一个健硕的帅哥了。一问体重,说是一百三十多斤。又是一个“硬生生”,将体重减了四十多斤。我严重怀疑,减肥的动力来自于“爱情”。但一了解,小伙子当时没有女朋友。这又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两件事,我觉得这位年轻人,不仅精神可嘉,而且毅力非凡,此后生可畏也。得知朋友要把此军刺送给儿子,我当即决定“割爱”转让。这把有百余年历史的“法国1874”军刺,到了这位博士手中,相信也是一个较好的归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可以说说本文的主角:“一把经历过一战的法国军刺”:“法国1874”。这是一款专为法国格拉斯步枪设计的刺刀,于1874年至1885年间生产,是法国最后一款长款剑形刺刀,也是我“青睐中的青睐”的法国古董刺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1874”刺刀的设计非常独特,它更强调突刺能力,弱化了劈砍性能。此款刺刀,刀身平直呈剑形;刀背起始宽脊,至刀尖部位逐渐呈剑形,背脊消失。所以整体刀身横截面为“T”字形,也可以看作为三棱刺刀。这种设计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成为了世界刺刀设计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法国1874”刺刀上部的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法国1874”刺刀底部的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款刺刀采用优质钢材,硬度60HRC;全长为64.5CM;刃长52CM;刃厚0.8CM;刀背厚度在0.3至1.1CM之间;宽度则为0.5至2.1CM;重量为683G。这样的尺寸设计,既保证了刺刀的实用性,又使其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威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刺刀的刀背。每一把“法国1874”刺刀(包括“法国1866”、“法国1886”),刀背上都有精美的手写体法文铭文及阿拉伯数字,表示制造刺刀的地点、制造厂及制造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把刺刀的刀背上写着“Paris - oudry -1880”,是在巴黎(Paris)的奥德瑞(Oudry)工厂,1880年制造的。巴黎的奥德瑞,是一家私营工厂。大部分的法国军刺,是由法国政府的兵工厂如圣•艾蒂安(St. Etienne)、沙泰勒罗(Chatellerault)和蒂勒(Tulle)等制造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刺刀前端的背部。可以看出,后端到前端是逐渐变窄的,一直到刀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刺刀前端的侧面。这款刺刀的设计独具匠心,刀身两侧各有一条脊,从刀柄前端,一直延伸到刀尖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刀尖的侧面。“法国1874”刺刀强调突刺能力,弱化了劈砍性能,所以都没有开刃。所谓“开刃”,也称“开锋”,就是把刀口磨锋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刺刀中部的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刀侧面的一条“刀脊”。假如这里截开,横截面就类似英文“T”字的形状。所以此刺也称“法国1874T形刺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把“法国1874”刺刀和刀鞘,出厂时都打着相同的编号,这把刺刀的护手勾和刀鞘上,都打着“RS 86569”的编号,所谓“刀、鞘对号”。经历了一百多年,刀、鞘依然是原配,这是非常难得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拉开刀鞘,露出刀身上面的“刀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1874”刺刀制造时,进行了减重改造,用木制刀把代替原先金属刀把,但保留了黄铜制的刀把,保证刺刀在枪上的稳固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刀柄为一体龙骨结构,安装了带有弯勾和枪口挂环的护手,以两枚铆钉固定于刀柄上面。刀柄前部安装有木制贴片,后部为整体制作的黄铜柄尾,安装了弹簧片式卡榫。后面这个圆柱,就是卡榫的按钮,按下去,反面的弹簧片式卡榫就会弹开,把枪口挂环套进枪管,再把刀柄凹槽卡入步枪相应的位置,这样刺刀就安装好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刀柄另一面。这根固定在木柄上的钢条,就是弹簧片式卡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刀柄的后部,上面有个倒“T”形的凹槽,左边是卡笋按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刀柄上部的后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1874”刺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刀和鞘上,生产厂家还留下了生产标记和检验戳记等。这个刀柄上部中间的钢条上,留着一个椭圆形的戳记及“137”几个数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刀柄的底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1874”刺刀,刀身所用的钢材非常优质,硬度极好;刀鞘通常由蓝黑色滚轧薄钢板制成,呈半椭圆形管状,顶端为球形。薄钢板材质可以保护刺刀刀刃,同时具有一定的轻便性和耐用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是“法国1874”刺刀的刀鞘。从刀鞘抽出刺刀时,有着清脆的出鞘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刀身这里,有一个椭圆形的戳记,与刀柄上的戳记相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刀鞘上,也有一个相同的椭圆形戳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刀鞘这边,有一个“Z”字的戳记。右边是刀鞘的止动挂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刀鞘顶端的球形上,也有一个戳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战期间(1914——1918),由于法国需要将更现代化的步枪优先装备给前线部队,所以把一些诸如格拉斯M1874步枪及配套的“法国1874”刺刀装备给了后方部队。此外,法国外籍军团以及一些装备了格拉斯步枪的欧洲小国军队,在一战中也使用了“法国1874”刺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1874”刺刀,独具匠心,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浑然天成。此刀作为短佩剑也毫不逊色,工艺上乘,精美异常,因而当年被士兵们命名为“生命之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的来说,这款刺刀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工艺,都展现出了法国当时军工业的精湛技艺。经历了一百多年,仅存下来的法国古董刺刀,大部分都已经锈迹斑斑,品相低下。即使有品相较好的,也不能保证刀与鞘对号。这把“法国1874”百年刺刀,品相完美,刀鞘对号,尤为珍贵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抚摸着这把历经岁月沧桑的军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它一定参加过许多次战役,见证法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奋勇厮杀;那些激烈的战斗场景,飞扬的尘土,都随着指尖的触摸,在脑海中一一闪现 。军刺不会说话,但它一定知道许多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刚进南京军事学院时,所佩带的那把楚云飞赠送的勃朗宁手枪,被工作人员评价为:“就枪而言,学员同志,你这是最漂亮的一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刺刀而言,这款“法国1874”刺刀,不敢说是最漂亮的,也是非常漂亮的一支。抛开其他因素,这款刺刀,具有战士的刚强和诗人的浪漫。充满罗曼蒂克气息的法国人,竟然能把战争中用于刺杀的冷兵器,制作得如此潇洒美观,真是不可思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都太不喜欢刀剑,只是盲目追星。我想起当年上映的那部黄元申饰演的《霍元甲》电视剧,观众看的是热血沸腾,慷慨激昂。霍元甲不屈的爱国精神,仿佛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无数国人的热血。一曲粤语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唱得人们激情澎湃,血脉喷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真希望当今的青少年,包括儿童,身上要多一些血性,多一些“尚武”精神。“少年强则国强”。血管里流动的,应该是沸腾的热血,而不是可口可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以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作为结尾: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注: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刺刀是战争的产物。总有一天,人类没有了战争,马放南山,刀枪入馆;铸剑为犁,锻刺为锄。人们可以在战争博物馆里,观看曾经的世界各国刺刀。那里,也有几把“法国187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