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行南麓,丹水之滨,沁河两岸,晋城的每一块城砖都浸润着文明的肌理,每一片瓦当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作为一名文保志愿者,近三年间随师友踏访古迹的旅程,于我而言不仅是对国保单位的丈量,更是与历史魂魄的私语——当指尖抚过青莲寺唐代佛像的衣纹,当目光掠过砥洎城铁渣筑就的城墙,那些沉睡的文物忽然在记忆里苏醒,化作笔尖流淌的诗行。这册《诗话晋城七十二国保》,便是我以平仄为砖、韵脚为瓦,为家乡文化遗产筑就的一座精神碑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入文保之门,常为老师们的"偏执"所触动:他们会为一块残碑的释读争论半日,会在暴雨夜驱车查看古建漏情,更会对着濒危的彩塑默默垂泪。他们会在每个节假日志愿服务。他们会对外地客人热情而耐心的解说。耳濡目染间,我渐渐懂得,所谓文物保护,从来不是冰冷的修旧如旧,而是将代代相传的体温,重新焐热那些即将褪色的文明印记。于是每次走访国保、古建,讲座、研学,我总带着小本子:速记老师的解说词,勾画飞檐的起翘角度,记碑刻的漫漶文字,更留意民间对古建的称谓与传说——比如老百姓口中"故宫小角楼"般的郭峪古城,或是被唤作"响堂"的崇明寺中殿,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最终在诗词里凝结成有呼吸、有温度的文化肖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处国保,是晋城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明的微缩谱系。这里有唐宋的木构遗珍:青莲寺的"乳栿对四椽栿"写下建筑美学的传奇,二仙庙的"悬梁吊柱"暗藏古代工匠的智慧;有明清的民居典范:皇城相府的"中道庄"里藏着耕读传家的密码,柳氏民居的"丹桂传芳"坊上刻着科第蝉联的荣耀;更有跨越千年的信仰印记: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让星辰落入人间,开化寺的宋代壁画将佛经故事绘成永恒。每首诗词的背后,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试着用"檐角铜铃风解语,碑间朱字雨生苔"(《谒崇明寺》)记录古建的沧桑诗意,以"铁炉凝滓成坚壁,石磴盘云见远眸"(《登砥洎城》)还原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古老博弈,更借"二仙遗迹今何在?满径松风似答言"(《访二仙庙》)叩问传说与现实的精神联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并非专业的学术著述,而是一个文保志愿者的心灵注脚。我查遍百度文集,寻问AI文库,走访古建现场,当我在青莲寺的藏经浏览残卷,在府城玉皇庙的彩塑前遥望星晨,在长平之战遗址触摸带血的陶片,忽然明白:文化遗产的守护,需要学者的严谨、匠人的执着,需要诗人的浪漫,更需要普通百姓的呵护——唯有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代人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才能让"保护"二字超越口号,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自觉。正如书中那些关于梁架、关于砖雕、关于彩塑的诗句,与其说是对文物的描摹,不如说是一个后学晚辈,向创造文明的先人们,献上的一阙跨越时空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刻捧卷,眼前又浮现出那个春日的午后:在全国最小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神头二仙庙前,老师曾指着斑驳的梁架说:"我们守护的不是木头,是古人让木头成为永恒的智慧。"愿这七十二首诗词,能成为打开晋城国保之门的钥匙,让更多人在平仄韵律中,看见每一处古迹里沉淀的文明之光,听见历史长河里不息的文化涛声。也实现文保志愿者把无形的文化讲出去、传下来的夙愿。毕竟,当我们学会用诗的眼光凝视文物,那些沉默的梁柱砖瓦,终将在时代的长夜里,重新亮起属于自己的星辰。那些冰冷的碑础栱基,将在志愿者的热血情怀中升温,给晋城这片古老的热土再添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是为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振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