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节后洛阳山西之行大部重复了元月份路线,故多处不再赘述,仅补遗首次景点或多年未曾来访之处。</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永济县的蒲津渡遗址存在于南北朝时期至明代约一千多年,曾经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交通枢纽,研究其历史沿革发展历程,黄河河道变迁及黄河的治理,古代大型桥梁的营建以及战略经济地位具有重要价值,2012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蒲津渡“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曾是当年的交通要道,蒲津渡铁牛铸造于唐代(725年),用于固定蒲津浮桥并象征“镇水”功能,铁牛共四尊,每尊重约40吨,加上配套的铁人、铁山等构件,整体重量超过200吨,作为古蒲津浮桥的“地锚”系统,1988年在黄河故道被发现。今年元月份曾来过但因园内整修未开放,今重游一了心愿。</p> <p class="ql-block">牵住牛鼻子了</p> <p class="ql-block">再访洛邑古城</p> <p class="ql-block">上次来普救寺误认为像很多寺庙一样是不收费的,这次发现不仅要票甚至高达60元,爱情圣地与时俱进价格看涨</p> <p class="ql-block">再拍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来过几次但至少是三十年前了</p> <p class="ql-block">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西天求法的寺院,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多个“第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六进排列有序,古树参天,香火缭绕,肃穆威严</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的命名与“永平求法”和“白马驮经”的传奇故事紧密相连,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在佛教界享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声誉。寺内的碑刻与供器上,均冠以“释源”之名,这一殊荣在佛庙中独一无二。院内还有释源陈展馆,释源大讲堂,释源美术馆,“释”即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而“释源”无疑象征着佛教的起源。在中国,乃至全球,白马寺都被普遍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其声望远播至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派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p><p class="ql-block">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位于白马寺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原是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之处,印度二高僧来洛阳后,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自东汉以后,历代均为藏经之处。清凉台是“祖庭”白马寺独具的胜迹,被誊为白马寺“六景”之首。有诗咏清凉台: 兰台画阁碧玲珑,皓月清风古梵宫,石蹬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濛。摄摩腾和竺法兰二高僧此台译经之说,确非虚构,正是清凉台以最初的涓涓细统,汇成了后世浩浩荡荡的万里中国佛河,它的开教之功,当为后世佛徒所永远铭记。难怪人们趣称清凉台为中国佛教的“摇篮”、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清凉台之上的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初建于唐,历代都曾重修。毗卢阁居中悬挂的是金字蓝底盘龙边框的“狮窟”牌匾,左边的是黒字金底的“正法永昌”牌匾,右边的是金字黒底的“登無上座”牌匾,在双飞檐之间,还有一块金字黒底绿碟框的“毘盧阁”匾额。“狮窟”两字的意思是狮为兽中之王,释迦牟尼佛被喻为人中狮子。后人便将传承佛法的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喻为狮窟。“毗卢阁”殿内的木制佛龛上,供奉着“华严三圣”,居中的是毗卢遮那佛坐像,两边的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殿内两侧供奉着上千尊小佛像。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在钟楼鼓楼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的一个,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的一座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国际佛殿苑座落在白马寺西院,由泰国缅甸印度设计并出资修建,同时派出大量工匠按照本国原型施工,不少原材料系从所在国带来,三国苑区色彩明快,干净整洁,充满异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来洛阳一定要吃洛阳水席,本想去管记水席老店无奈不便停车,这家饭店名不见经传,味道一般,凑合着吃吧</p> <p class="ql-block">牡丹燕菜</p> <p class="ql-block">莲汤肉片</p> <p class="ql-block">水席豆腐</p> <p class="ql-block">小酥肉</p> <p class="ql-block">洛阳粉浆面条,河南美味排行榜,仅次于糊辣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