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独有的城市名片——胡同文化

卿云(老郭)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沉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中,胡同,不仅是北京城市的脉络,也是北京独有的城市名片,更是承载着老北京独特文化与生活记忆的重要载体。</span>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渴望进一步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于是,我探访了京城著名的六条胡同,穿梭于这六条胡同之间,就像翻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条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与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国子监街</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子监街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街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全长约669米至680米,平均宽度11-12米。街道原名“成贤街”,因元、明、清三代在此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祭祀孔子的孔庙而得名,是北京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上有四座明清风格过街牌楼,东西入口牌楼题“成贤街”,国子监两侧牌楼题“国子监”,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牌楼街。牌楼旁立有下马碑,以六种文字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彰显历史礼仪。</p> <p class="ql-block">明清风格牌楼</p> <p class="ql-block"> 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与相邻的国子监共同构成“左庙右学”的古代礼制建筑群,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场所,内有198座进士碑林,记录5万余名进士姓名,包括袁崇焕、曾国藩等。</p><p class="ql-block"> 孔庙坐北朝南,占地约2.2万平方米,采用传统中轴对称的三进院落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 先师门(大门):悬挂“先师庙”匾额,门前立有下马碑,彰显孔子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p> <p class="ql-block">2. 第一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进士题名碑林:存有198通石碑,刻录元、明、清三代5万余名进士姓名、籍贯,包括张居正、于谦等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进士碑林</p> <p class="ql-block">3. 第二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通往主殿的通道,两侧陈列10枚石鼓,刻有周宣王时期的石鼓文。</p> <p class="ql-block">4. 第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核心建筑,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内供奉孔子牌位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前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御书匾额。</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管理机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中央官学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也遵循“左庙右学”的规制,东邻孔庙,占地约2.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串联三进院落,主要建筑包括:</p> <p class="ql-block">1. 集贤门与太学门:</p><p class="ql-block"> 分别为国子监的大门和二门,院内东西两侧设井亭,东侧敬持门原与孔庙相通。</p> <p class="ql-block">2. 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 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北京唯一非宗教用途的琉璃牌坊,正面书“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象征皇家重教传统。</p> <p class="ql-block">3. 辟雍:</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的核心建筑,形制独特:方形重檐攒尖顶殿宇,坐落于圆形水池中央,四面架桥,寓意“天圆地方”; </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曾在此举行“临雍讲学”,殿内保留宝座、御案等原物。</p> <p class="ql-block">4. 六堂与彝伦堂</p><p class="ql-block"> 六堂(率性堂、诚心堂、修道堂等)为监生教室,分列在辟雍两侧。</p> <p class="ql-block">  彝伦堂元代称崇文阁,曾为皇帝讲学处,后改为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  训导和惩戒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p> <p class="ql-block">  博士厅是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也是博士办公场所,博士是国子监掌握教学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不仅是古代教育制度的缩影,其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更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古代大学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以其独特的牌楼景观、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成为北京文化地标之一,是感受古都风貌与中华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二、东交民巷</p><p class="ql-block"> 东交民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全长约1.6公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曾是元明清三代的漕运要地,后演变为近代使馆区,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p><p class="ql-block"> 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元朝时期因漕运粮食(江米)在此集散得名。明代因修建棋盘街被分为东、西江米巷,清代沿用此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东交民巷”。</p><p class="ql-block"> 近代屈辱史: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相继在此设立使馆,1901年《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居住,成为列强“国中之国”。</p><p class="ql-block"> 历史转折:1949年北平解放,解放军入城仪式特意途经此地,象征洗刷屈辱;1959年各国使馆迁至三里屯,东交民巷结束使馆区历史。</p><p class="ql-block"> 东交民巷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缩影,八国联军劫掠、五四运动抗议、《二十一条》签订等事件均与此地相关。1992年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人勿忘国耻。</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多为20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以清水砖墙、拱券外廊、铁皮坡顶为特色,包括:使馆旧址、金融机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法国法院和监狱旧址</p> <p class="ql-block">圣弥厄尔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法国邮政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日本正金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东交民巷中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多为国家机关办公地点,沿街有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同时,这里也是北京现存的20世纪初“洋风”建筑群,是西方列强侵犯中国的实物遗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三、史家胡同</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726米,宽7米,始建于元大都建成时,距今700余年,明朝时得名“史家胡同”,使用至今,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整条胡同基本保留了传统的老北京风貌,这里曾有四合院八十余座,曾是中国教育的起源地,也曾居住过近四十位在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领域享有盛名的人物,形成了史家胡同丰富独特的文化,被誉为“一条胡同,半个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院:</p><p class="ql-block"> 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后改建为史家胡同博物馆,保留其家族花园的格局,曾举办齐白石、泰戈尔等名流的艺术沙龙。</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主题博物馆,展示胡同历史、名人故事及老北京生活场景。馆内设有130个院落的微缩模型、70余种胡同声音(如叫卖声、民俗乐器声),并通过文物、老照片等展现“胡同记忆”。博物馆原为凌叔华家族宅院,由其女儿陈小滢捐赠建立。</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5号</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院:</p><p class="ql-block"> 章士钊曾在此居住1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安排住所。宅院为三进四合院,1984年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升为市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3号院:</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上半叶,该院曾为爱国将领张自忠的居所。解放后,全国妇联接管此处,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人曾在此办公。1984年,该院改建为“好园宾馆”,门楼上的“好园”二字为邓颖超题写,寓意“女子园”。宾馆曾接待多国政要与驻华使节,现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5号院:</p><p class="ql-block"> 是焦家大院,清代八大辅政大臣之一焦佑瀛的旧居,后成为北京人艺宿舍,其孙焦菊隐(人艺总导演)也曾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9号院:</p><p class="ql-block"> 现为史家胡同小学,史家胡同与教育有着很深渊源,最早可追溯到300百年前,清朝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左翼宗学”,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为解决宗室子弟的教育问题,要求在当时京城左右两翼各设立宗学一所,在京城东部以北,设立左翼宗学(今北京二中),在京城西部以北,设立右翼宗学(今北京三中)。1910年,北京二中迁入到史家胡同59号院,1936年,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出到内务部街15号今校址,1939年,在史家胡同59号院创建了史家胡同小学。</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如同一串镶嵌在繁华都市肌理中的珍珠项链,每一颗珍珠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在这条胡同里,5号院、13号院、20号院、23号院,27号院、31号院等这些看似平凡的院落,实则曾是风云人物的栖息之所,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因为真正的精彩,还需你亲自漫步于这条胡同之中,用心聆听,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不仅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缩影,它见证了元、明、清的历史变迁,每一砖一瓦,每一扇朱门,都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富有老北京风貌的史家胡同,犹如北京文化的活化石,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曾经藏龙卧虎的胡同,多少风云人物聚集于此,行走其中,真切体会着“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历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 四、烟袋斜街</p><p class="ql-block">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代表。这条全长232米、均宽4米的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建筑风貌和文化积淀,成为老北京传统市井风情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烟袋斜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其形成与元代漕运密切相关: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城时,为解决通惠河漕运物资的运输需求,在积水潭(今什刹海)至鼓楼之间修筑了斜街,成为连接码头与商业区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随着漕运衰落,斜街逐渐转型为商业街,并在清末因烟具店铺林立而得名。当时北城旗人嗜好吸烟,街道两侧烟袋铺云集,门前悬挂巨型木雕烟袋作为招牌,其中“双盛泰”烟袋铺的幌子尤为醒目,烟袋斜街之名由此流传。此外,街道整体形似烟袋:东口如烟袋嘴,细长的街道如烟袋杆,西口折向银锭桥则形似烟袋锅,这一地理特征更强化了名称的直观性。</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p> <p class="ql-block">  烟袋斜街的商业形态历经多次转型。清代以烟具、古玩、字画为主,有“小琉璃厂”之称;民国时期因贵族没落,古玩交易兴盛;如今则以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店和文创空间为主,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游客可在此品尝老北京炸酱面、冰糖葫芦,亦可选购非遗工艺品或打卡网红咖啡馆。街道还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什刹海冰雪旅游季、民乐演出等,成为中外游客体验京味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走在烟袋斜街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能捕捉到现代的精彩。这里既有老北京的韵味,又不失时尚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来北京,一定不要错过这条充满热情的烟袋斜街,它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五、帽儿胡同</p><p class="ql-block"> 帽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585米,宽7米,是北京幸存的25片胡同保护区之一,位列“北京十大胡同”第四位。这条胡同不仅是京味文化的缩影,更承载了从明清到近现代的政治、文化与市井生活的多重记忆。</p><p class="ql-block"> 帽儿胡同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原名“梓潼庙文昌宫”,因供奉掌管文运的文昌帝君(文曲星)而得名。清代更名为帽儿胡同,文昌宫的遗址现为帽儿胡同小学所在地,仅存一块清代刘墉题写的御制碑。胡同的命名虽未明确记载,但其“帽”字或与文昌帝君冠冕形象相关,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2号:</p><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2号曾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的秘密电台据点。1946年至1949年,地下党员赵振民在此组装发报机,传递情报。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该电台精准汇报国民党东单临时机场的炮弹落点,助力解放军封锁机场,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汗马功劳。这段隐秘历史为胡同增添了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可园9号、11号院:</p><p class="ql-block"> 这座晚清私家园林由大学士文煜于1861年建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以水池为中心,后院以假山为景,通过长廊贯通,布局疏朗,融合北方建筑的质朴与江南园林的雅致。</p> <p class="ql-block">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p><p class="ql-block"> 末代皇后婉容婚前居于此,其宅邸原为普通四合院,后因婉容封后升格为“承恩公府”。院内保留假山、水池及雕花隔扇,东院花厅的巨镜相传为婉容婚前演练礼仪所用。</p> <p class="ql-block">  帽儿胡同不仅是建筑与历史的博物馆,更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从明清官邸到革命据点,从皇后闺阁到市井烟火,它像一卷展开的立体史书,记录着北京城的兴衰与重生。为后人留存了一份“京味”乡愁。</p> <p class="ql-block"> 六、南锣鼓巷</p><p class="ql-block"> 北京南锣鼓巷是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胡同街区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约787米,宽8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元代“棋盘式”里坊格局,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民居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南锣鼓巷始建于元代(1267年),初名“罗锅巷”,因地形中间高、南北低形似驼背得名。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称现名,属镶黄旗管辖。民国时期划入内五区,曾短暂更名为“辉煌街”,后恢复原名。明清时期为达官显贵聚居地,曾居住过僧格林沁、茅盾等历史名人。2022年入选北京市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南锣鼓巷主街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对称分布16条胡同,形如“鱼骨”或“蜈蚣”,故又称“蜈蚣巷”。西侧8条胡同包括帽儿胡同、雨儿胡同等,东侧如炒豆胡同、菊儿胡同,名称多源于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南锣鼓巷以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为主,保留多处名人故居,如齐白石故居(雨儿胡同13号)、茅盾故居(后圆恩寺胡同13号),以及清代僧格林沁王府(跨炒豆、板厂胡同)。建筑大师吴良镛设计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融合传统与现代居住理念,获“亚洲建筑金奖”和“世界人居奖”,成为旧城改造典范。</p> <p class="ql-block">  南锣鼓巷不仅仅是一条街巷,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听到胡同里的叫卖声、闻到炸酱面的香气。这里的每一家小店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从手工艺品到复古服饰,从特色小吃到文艺咖啡馆,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商品独特,更是因为这里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南锣鼓巷还是艺术的栖息地。这里聚集了众多艺术家和文艺青年,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这条古老的街巷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墙上的涂鸦艺术,听到街头艺人的歌声,感受到艺术的氛围无处不在。这里的每一家小店都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馆,展示着店主们的创意和才华。</p> <p class="ql-block">  提到南锣鼓巷,怎能不提这里的美食呢?这里的小吃种类繁多,口味地道,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传统的炸酱面、豆汁儿、焦圈儿,还是创新的甜品、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每一口美食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回味无穷。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小吃,感受那份独特的京味儿;也可以尝试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满足你对美食的无限遐想。这里的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一份热情与匠心,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南锣鼓巷不仅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缩影,更通过历史保护与商业创新的平衡,成为中外游客体验“老北京”韵味的必游之地。</p><p class="ql-block"> 北京胡同这张独有的城市名片,是活的历史博物馆,凝聚着建筑智慧、市井文化和集体记忆,使探访着流连忘返,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