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的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成群的东方白鹳在蓝天碧水间展翅盘旋。这个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珍稀鸟类,正与新时代农人共同谱写着生态文明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笔者近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三分公司辖区发现,田间线杆上矗立着十几个直径逾1.5米的巨型鸟巢,其中10个新增自然巢中已有9巢进入孵化阶段,创下该区域近十年自然巢最佳繁殖纪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毗邻湿地的水稻田旁,新农人王必有放下手中的农具,指着田埂上两株枯树上的鸟巢介绍:"开春时这两口子就落户了,现在都抱出崽了。我们平时干活都绕着走,喷药施肥也都避开这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位湖南籍新农人操着浓浓的乡音,透露出当代农业工作者的生态自觉。据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八五三管理站监测,今年在农业生产区新增的2处自然巢,标志着东方白鹳的栖息版图正从核心保护区向生态农田延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种体长可达1.2米的"鸟界超模",对栖息环境极其挑剔。保护区负责人解释到:"东方白鹳自然巢选址需同时满足三大要素:一是要5米以上的制高点;二是周边2公里内要有稳定食物源;三是人类干扰要低于临界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八五三站区域内94%的人工巢利用率与自然巢增量并举,印证了"退耕还湿"工程与生态农业实践的显著成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巢树共生"模式正在形成。农户们在湿地边缘保留枯树作为天然巢基,农业生产区架设专用线杆巢架,形成梯度式栖息网络。保护区与八五三分公司建立的"候鸟保护网格",通过近三十个监测点实现全域覆盖,确保每处巢位都有专属巡护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结束劳作的农人们聚集在田头,用手机记录着幼鸟探头的瞬间。这些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鸟巢,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活体标本,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独特风景。正如湿地监测员在日志中写道:"当铁牛轰鸣与鹤唳长空共鸣,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振的新纪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