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大:一场穿越时光的青春之旅

如梦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当双脚踏入苏州大学的校门,刹那间仿佛坠入时光的漩涡,尘封的校园记忆在斑驳砖瓦间悄然苏醒。这所被亲切唤作‘苏大’的学府,既是国家‘211工程’的璀璨明珠,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佼佼者,凭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斐然成就,在学术苍穹中熠熠生辉。苏大静立于千年姑苏城中,天赐庄、独墅湖等校区星罗棋布,将江南水乡的灵秀婉约与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巧妙融合。漫步其间,白墙黛瓦诉说着岁月故事,亭台水榭流淌着诗意情怀,一草一木皆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一景一物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时光的长河中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回溯民国时期(1911 - 1949年),其前身东吴大学在法学、医学、文学领域大放异彩。1915年创立的东吴法学院,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摇篮,培育出众多法学精英,在中国法学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27年,东吴大学向中国政府注册,加速了教育体系的本土化进程,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浪潮中,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其他院校整合,组建“江苏师范学院” 。时光流转至198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苏州大学,而原东吴大学法学院则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苏州大学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名后的苏大,逐步朝着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1995年、1997年、2000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科版图,提升了整体实力。2017年,苏州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开启崭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风云激荡的三十余载(1911 - 1949)间,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犹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于法学、医学、文学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1915年,东吴法学院横空出世,以开拓者之姿成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摇篮。在这里,严谨的治学之风与前沿的学术理念交融,一批批法学巨擘从这里走出,他们的足迹遍布司法界、学术界,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共同书写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壮丽篇章。1927年,东吴大学主动向中国政府注册,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不仅加速了教育体系的本土化进程,更似一座坚实的基石,稳稳托起学校迈向未来的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苏州大学历经岁月沉淀,始终是人才成长的沃土与精英汇聚的殿堂。杨永清(1891 - 1956)作为东吴大学首位华人校长,在1927至1952年执掌校政期间,以非凡的魄力与远见,全力推动学校的本土化转型。他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这所百年学府,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民族血脉与文化灵魂;1946年,青年查良镛,也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1924 - 2018),踏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学的严谨与逻辑,悄然滋养着他的文学才情,为他日后构建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埋下智慧的种子;中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1910 - 2005)曾在此执起教鞭,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炽热的育人情怀,点亮了无数学子探索社会学的思想明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1926 - ),在1943 - 1944年于东吴大学附中求学,那段青葱岁月里播撒的科学火种,最终在世界物理学的巅峰绽放出璀璨光芒。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既是苏州大学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其文脉传承的接力者,他们的故事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这所学府的魅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漫步苏州大学,东吴门宛如一部厚重的立体史书,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静静诉说着百年学府的沧桑与荣光。这座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汲取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精髓,飞檐斗拱间流淌着东方韵味,庄重而不失灵动。门楼上方,镌刻着“东吴大学”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匾额,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熠熠生辉,不仅彰显着建筑的前世今生,更成为一代代苏大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坐标。作为校园的门户与象征,东吴门见证了无数场学术盛宴的启幕、文化思潮的碰撞,每一次庄严的开合,都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梦想的启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过东吴门,踏入苏州大学本部深处,红楼便映入眼帘。这座红墙黛瓦的建筑,前身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办于苏州天赐庄的景海女塾。彼时,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工会女传教士海淑德,这座建筑拔地而起,承载着教育的使命与希望。1917年,景海女塾华丽蜕变,升格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红楼作为主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分拆合并后不复存在。2004年12月23日,景海女师旧址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古城东隅,葑门与相门之间,矗立着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建筑——文星阁,它又以钟楼、方塔之名,深植于老苏州人的记忆之中。这座阁楼平面呈规整的正方形,四面拱门贯通,层层而上,打破了传统楼阁设置腰檐平座的范式,独树一帜。底层边长8.6米,自下而上,每一层都以微妙的弧度向内收拢,看似挺直的轮廓线中,暗藏着匠人精心设计的韵律,庄重而不失灵动。</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文星阁历经风雨却依然挺立,见证着姑苏城的世事变迁。2002年,它与东吴大学旧址一同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份殊荣不仅是对其建筑美学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的致敬。如今,这座古老的建筑宛如一位静默的智者,伫立在古城的烟火之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延续着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2002年,苏州文星阁与东吴大学旧址共同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苏州大学钟楼雄踞校园中轴线核心,宛如一位运筹帷幄的智者,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稳稳把控着整个校园的格局脉络。这座钟楼不仅是空间上的坐标,更似精神图腾,指引着校园建筑群落的生长方向。此后落成的精正楼、维正楼、子实堂、维格堂四幢楼宇,以钟楼为中轴基准,如双翼舒展般有序向南侧铺陈延伸。它们对称而立,与钟楼彼此呼应,共同构筑起秩序井然的建筑美学,既彰显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又勾勒出苏大校园独特的文化肌理,让每一处砖瓦都诉说着学府的庄重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大学的历史长卷里,精正楼堪称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这座始建于1908年的建筑,作为东吴大学落成的第二座教学楼,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育人使命。1911年,东吴大学首任校长孙乐文溘然长逝,为缅怀这位教育先驱,翌年(1912年,民国元年),这座教学楼正式更名为“孙堂”,让逝者的精神在楼宇间永续流传。</p><p class="ql-block"> “孙堂”气势恢宏,主体四层,局部五层,整体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尽显庄重之美。其建筑风格深受英国哥特式建筑精髓浸染,尖耸的轮廓与繁复的线条,勾勒出中世纪欧洲建筑的典雅韵味。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入口处那两层通高的尖券门廊,如同一座时光拱门,将人引入往昔岁月。门洞之上,工匠精心雕琢的石雕花饰栩栩如生,藤蔓缠绕、花卉绽放,每一处纹路都凝结着匠心巧思。这座融合历史底蕴与艺术美感的建筑,无疑是近代西式风格建筑中的璀璨明珠,静静诉说着百年学府的风华过往。</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大学操场东侧北端,维正楼(旧称“葛堂”)静静伫立,宛如一座凝固的丰碑,默默诉说着对东吴大学历史的深情追忆。民国十一年(1922 年),这座建筑拔地而起,为纪念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葛赉恩的父亲,它被赋予了“葛堂”之名,承载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与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葛堂外观方正大气,尽显朴实无华的沉稳气质。设计师巧妙运用竖向线条,将建筑进行三段式处理,赋予其挺拔向上的视觉韵律。建筑立面以哥特式扶壁勾勒轮廓,冷峻的线条仿佛历史的笔触,镌刻着岁月的厚重;尖拱门洞作为点睛之笔,装饰在正中入口大门处,犹如时光的窗口,既突出了建筑的主入口,又让哥特式建筑的神秘与庄重展露无遗。这座融合纪念意义与建筑美学的楼宇,不仅是校园风貌的重要组成,更成为苏大历史文脉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符号。</p> <p class="ql-block">维格堂,位于精正楼南侧。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其命名与捐资者、中国现代冶金工业的奠基人李维格先生有关。李维格先生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自己的母校设立奖励科学基金。维格堂即是用李维格科学基金的部分捐资所建,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维格堂建成之初主要是用作男生宿舍,这一用途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蒋纬国两次来东吴大学求学时,都在此住宿过。维格堂现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学办公楼。1</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大学的建筑群落中,子实堂坐东朝西,静静矗立,宛如一部镌刻着历史印记的立体书卷。民国十九年(1930年),这座建筑正式落成,它的命名,饱含着对东吴大学重要创办人之一——曹子实先生的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 曹子实先生堪称东吴大学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奠基人。早年,他创办的“存养书院”迁至天赐庄后,华丽变身为“博习书院”,成为东吴大学最初的摇篮,孕育着这所学府的萌芽与成长。不仅如此,他还肩负起天赐庄“博习医院”的院务重任,在医学教育与实践领域同样倾注心血。从教育的拓荒到医疗的耕耘,曹子实先生为东吴大学的创办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功绩影响深远。正因如此,当这座男生宿舍落成时,东吴大学以“子实堂”为名,将先生的贡献与精神永久铭刻,让这座建筑不仅承载着学子的起居生活,更成为传承先辈精神的永恒象征,见证着苏大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大学的历史建筑群中,原东吴大学体育馆堪称一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建筑。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它拔地而起,承载着一段段激情澎湃的体育往事与教育传奇。回溯往昔,在美籍教师司马德的积极倡导下,东吴大学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辫子足球队”,更开创性地举办了中国第一次篮球锦标赛,这些“第一”不仅彰显了学校敢为人先的魄力,更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体育馆的设计别具匠心,平面呈独特的“H”型,宛如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符号。外墙选用烧僵的砖块砌筑,这种看似质朴的选材,既巧妙控制了建造成本,又赋予建筑古朴厚重的质感,历经岁月打磨更显韵味。建筑入口处匠心独运地向外突出,装饰线脚细腻考究,勾勒出精致的轮廓;上方高悬的“体育馆”三个大字,由孔祥熙亲笔题写,苍劲有力,更添几分历史厚重感。时光流转,如今这座承载着辉煌历史的建筑华丽转身,变身为苏大博物馆,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东吴大学的百年风云与苏大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大学的校园景致中,“春晖、夏润、秋韵、冬瑞”四幢欧式风格小别墅,宛如四枚镶嵌在岁月长河里的璀璨宝石,与古朴的红楼遥相对望,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这些建筑落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尖顶拱窗、雕花铁艺栏杆间,流淌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彼时,它们作为教师住宅,承载着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备课夜晚,见证了学者们的智慧碰撞与思想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的浪潮赋予这些小楼不同使命,其功能几经更迭。由于始终未获正式命名,2000年苏州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之际,面向社会广纳贤思。最终,四座自东向西的小楼分别被赋予诗意之名——春晖楼、秋韵楼、夏润楼、冬瑞楼,让自然四季的美好寓意融入建筑灵魂。如今,春晖楼、夏润楼和秋韵楼化身为外国语学院的办公场所,学术气息与欧式典雅完美交融;冬瑞楼则变身为东吴书画院,翰墨书香与历史韵味在此交织,共同续写着苏大校园的文化新篇。</p> <p class="ql-block">夏润楼</p> <p class="ql-block">秋韵楼</p> <p class="ql-block">冬瑞楼</p> <p class="ql-block">在东吴大学旧址校门中轴线西侧,日新楼与月异楼两幢西式别墅小楼静静伫立,宛如两位并肩而立的优雅绅士,与校门平行相望,共同勾勒出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这两座造型别致的小楼,其建造时间横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在三十余载的岁月沉淀中,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典雅与东方文脉的厚重,每一扇雕花窗棂、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日新楼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今成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与翻译系的教学办公场所。在这里,师生们探索语言的魅力、追寻翻译的真谛,现代学术的蓬勃朝气与建筑本身的历史底蕴相互交融,既延续着老建筑的文化脉络,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这座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的小楼,继续书写着属于苏大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月异楼现为外国语学院俄文系和西班牙语系使用。</p> <p class="ql-block">览秀楼,位于钟楼西首“龙泉”的西北,为南面三层,北面二层,东西向,建筑面积954平方米,大门向东的建筑。20世纪20年代末始建北面二层,共二十余间房,窗户均为东西向,作为东吴大学大学部女生宿舍。抗战胜利后,在该楼南面扩建三层楼房,作东吴大学教工住宅之用。览秀楼现作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蕴秀楼,位于览秀楼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成,为南北向,大门向南的建筑。蕴秀楼主楼四层,连阁楼共五层,建筑面积1642.53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东吴大学大学部女生激增,中学部亦招高中女生,逐兴建该楼供大学部女生专用,览秀楼北面二层则改作中学部女生宿舍。蕴秀楼现作苏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及学科建设办公室用。</p> <p class="ql-block">尊师轩具有苏州园林建筑风格,飞檐斗拱,流水曲廊,江南的婉转流波悉于此处交汇。</p> <p class="ql-block">东吴大学旧址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环草坪操场北、西、东三面分布。作为中国现存保存较完整的早期教会大学校舍之一,其不仅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群落,更是功能延续至今的“活着的遗产”,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焕发着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这一建筑群历史底蕴深厚: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2月更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建筑文化的独特脉络。</p> <p class="ql-block">1982年苏州大学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1986年扩建为法学院。2000年,因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王健先生慷慨捐资,更名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p><p class="ql-block">王健法学楼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教室设备一流,设有中式、西式模拟法庭、国际学术会议厅等,同时为全体教师配备独立的研究室。图书馆面积3600平方米,现有藏书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0多种,可检索的电子图书30多万种,在收藏、保留港台地区法学期刊、图书方面具有特色。</p><p class="ql-block">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出色的学科建设,成为国内法学教育界的知名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法律人才。</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学术报告厅</p> <p class="ql-block">漫步校园,天赐庄校区如一颗明珠,串起苏大的前世今生。天赐庄校区宛如一座活态的历史博物馆,1903年落成的钟楼(林堂),红砖与尖塔诉说着西式建筑的典雅,秋日银杏纷飞时,更添诗意;红楼以哥特与罗马风格的碰撞,化身校史馆,静静陈列岁月故事;精正楼、维格堂等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仍回荡着朗朗书声。情人坡上,绿草如茵,猫咪悠然踱步,学子在此谈天说地,定格青春剪影;古老的东吴大学校门、明代文星阁,跨越时空,见证着学校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此次苏大之行,我们身着朴素服装,沿着学子的日常轨迹,穿梭在图书馆的书香里,流连于博物馆的文物间,嬉戏在情人坡的草坪上。同行者玩起角色扮演,有人扮作意气风发的状元、有人化身文质彬彬的榜眼,还有“老师”模样的人手持书卷,神态自若。我们混入学生队伍,排队、拍照,肆意欢笑。看着校园里青春洋溢的脸庞,那份纯粹与活力,让时光仿佛倒流,不禁感叹:原来青春从未走远,它就藏在苏大的每一寸光阴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