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2023,文学研究小组再相聚

晨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多年以前,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校园,有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学生文学研究小组。作为积极参与者和文学爱好者,它一直是我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我与同为文学研究小组的东南大学电子系79级何同学聊起此事,一下感慨万千,共同回忆了很多熟悉又模糊的名字。我们开玩笑说,能否找找这些往日的记忆,将文学研究小组成员召集起来。何同学是个有心人,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找到了文学研究小组早期参与的14位同学,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在杨同学、何同学等积极组织下,文学研究小组成立40年多年后的2023年4月,部分组员决定在南京再相聚。我通知了当时文学研究小组首任组长,我的大学同班老谢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谢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52791班知名文学爱好者,在南工学生中小有名气。当时学校组建文学研究小组,开始由78级马列师资班贾同学负责,因他临近毕业,就把责任踢给了老谢。老谢光荣地成为学校文学研究小组首任组长。我当时是学校团委委员、系团总支宣传委员,经常被拉差为学校校刊约稿,为林荫大道两侧出黑板报,认识一些文学青年,有一些宣传资源。老谢果断拉我入群,并利用职权任命我为副组长,为他鞍前马后。1982年1月2日下午,老谢以组长名义召开了文学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发表了犀利的施政演说,使一帮自以为是的文学青年频频点头。40多年后,老谢将珍藏多年的笔记照片发给我,还原了当时文学研究小组的23名成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南京工学院“文学研究小组”首批成员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文学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回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大学生文学研究小组起始于1981年,由贾同学、老谢同学、陈同学等率先发起组建。1982年刘忠德出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他积极倡导和鼓励工科大学生要文理工兼修兼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南京工学院大学生科学与文化协会随之运应而生,文学研究小组更名为文学分会,纳入大学生科协统一管理,后来又更名为文学社。当年文学研究小组经常组织组员进行创作交流活动,作品在南工中央大道两侧板报连续登载,编写了《学生习作汇编》,创办了校内文学期刊《雏迹》等,邀请邓海南、贺东久、韩东、薛冰等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来南京工学院作公开讲座。文学研究小组这些活动大大培养了大学生文学兴趣爱好,调动了文学创作积极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学研究小组成员发表了不少征文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学研究小组成立后编辑的第一辑“学生习作汇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学研究小组改名为文学分会后编辑的“雏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0日下午,文学研究小组部分组员40年后重逢在金陵。文学研究小组秘书谢同学从美国芝加哥远涉重洋飞回国内,文学研究小组组长老谢携夫人从贵阳开车驶到南京。来自海内外的贾同学、老谢同学、陈同学、何同学、谢同学、蒋同学、曹同学、葛同学、杨同学等相聚南京老门东六朝松茶食间,品新鲜雨花茶,忆文学组创建来龙去脉,叙文学组创作故事、轶闻花絮,抒文学梦青春萌动、浪漫情怀,大家兴奋不已,又回青春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同学回忆,我是南京工学院少有的文科生,当初受命参与组建文学社不久,即毕业离校,后收到两期文学社自编刊物,读后有种真正的文学人才在理工科学生中的感觉,时光一晃40年过去,再读到这些作品,仍激起心中豪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同学回忆,念大学时,有一天文学社的建筑系才子方同学找我借书,他把我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拿去看,还回来时却夹着一堆厚厚的稿纸。我大喜,躲在蚊帐里,想看看这个大才子是如何与我倾诉衷肠......不料,从头到尾,没提我一字,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和他龙飞凤舞的字迹:找到了苏轼!找到了苏轼!我脑海里至今还有他走路时把书夹在手臂里,昂着头,目不斜视的样子。我现旅居美国,李泽厚晚年也移民美国,家在科罗拉多州,他是哲学家,时时都在思索生死。晚年的先生遵循着他所说的“四个静悄悄”: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读,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假使自己病重,也不报知亲朋好友,以免带来牵挂,“如不健康,不如早死”。他在美国科罗拉多时间2021年11月3日清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后来在纪念李泽厚先生的时候,我说了这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同学回忆,文学社的许多同学喜欢写诗,是受当时新诗人的影响。舒婷的《致橡树》风靡于1980年代,受到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的摩拜,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听来依然如此深情和有力。我相信,再过百年,那时的青年读到听到这首诗,依然会被感动、甚至震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文学梦早已成为笑谈,但文学带给这代人的精神追求,却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翻看自己当时写的一首小诗,心中仍然充满着青春的激荡,并以此向岁月印记中的文学研究小组伙伴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夏》(1982.05.10):交替的春夜, /最后一丝沉醉的晚风,/你来了,/迈着悄悄的脚步,/无声地降落。//你迎面走来,/藏着巨大的热流,/我真有点怕你,/既象炽热的火山,/又是寂寞的树林。//春天有鲜艳的花朵,/秋天有金色的果实,/你只伸出温热的手,/每一个流淌的季节,/都有它希望的泉流。//相信有一天,/为安抚你单调的影子,/桃李的枝头,/将自由地垂下,/沉甸甸的果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是美好美丽的向往,远方必须实实在在地生活,每一个流淌的季节,都有它希望的泉流。只要脚踏实地在远方,就能充满诗意去生活。我欣喜地看到,文学研究小组的各位组员,40年后依然保持着诗意的态度,在远方快乐地栖居,桃李的枝头,已垂下沉甸甸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文学带给我们这代人的精神追求,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诗与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