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市番禺区的大夫山,除了树木茂盛外,有星罗棋布的水塘、湿地,青蛙较多。进入5月,南迁的候鸟纷纷离去,有为数不多的鸟种会在广东留下,甚至在这里育雏。在这些留鸟里就有赤腹鹰。</p><p class="ql-block"> 赤腹鹰在大夫山有两个多星期了,母鸟比较难拍到,雄鸟出勤率高,飞到视野开阔的粗枝上,时刻注视湿地上的小动物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青蛙,立即俯冲下来,用有力锋利的脚爪抓到青蛙后,飞向树林。在树上先处死青蛙,雄鸟将一部分猎物吃掉,以保证足够营养交配,繁殖后代。将另一部分食物带到母鸟活动区域鸣叫,母鸟听见鸣叫后就会飞至,雄鸟将食物转给母鸟。</p> <p class="ql-block"> 赤腹鹰(yīng) (英文名:Chinese Sparrowhawk,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是鹰形目鹰科鹰属的鸟类。俗名: 鸽子鹰、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鹰芒子(北京地区),小型猛禽,成鸟上体呈灰色,下体白色略带浅橙色,鼻孔上方有亮橙黄色斑点。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半岛、中国东南部、台湾等地,冬季南迁至东南亚,最远可达印尼群岛。</p><p class="ql-block"> 赤腹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ver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p> <p class="ql-block"> 成年赤腹鹰体长25至35厘米,翼展52至62厘米,雄鸟体重约106至140克,雌鸟稍大,重125至204克。上体灰暗,下体泛淡橙色,翼尖黑色鲜明。幼鸟上体深褐色,下体具条纹,翼下横纹较淡。雌鸟比雄鸟体型更大,颜色更深,腹部橙色更明显,眼睛颜色更浅。</p> <p class="ql-block"> 赤腹鹰栖息于山地森林、林缘地带及低山丘陵的小块丛林,偏好靠近稻田或湿地的环境,主要捕食青蛙、大型昆虫、蜥蜴和小型鸟类。狩猎时通常从栖木上俯视,也会低飞或盘旋,偶尔甚至悬停。活动范围广泛,从海平面至海拔1500米,主要在1000米以下。</p> <p class="ql-block"> 赤腹鹰繁殖期在早到中6月,求偶时雄鹰发出炫耀性的鸣叫。巢建于树上,由枯枝和绿叶构成,平均产卵3至4枚,孵化期约为28天,幼鸟出生后22天左右离巢,不久便开始学习捕食。</p> <p class="ql-block"> 赤腹鹰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半岛、中国东南部、台湾;越冬分布自中国东南部至菲律宾和印尼群岛,北至印尼摩鹿加群岛。</p> <p class="ql-block"> 赤腹鹰常捉的树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