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元阳,女司机在送完其它客人后送我去客运站,看时间已过了十点了,我内心还真是毫无焦虑。这一路来的经历告诉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反正是游玩嘛,赶上啥是啥。<div><div>到达客运站时10:05,我下车跑去站台问:去建水的大客车走了吗?有个司机回答:马上发车,你赶快拿行李上车!</div><div>哈哈!这大客车晚发,就是在等我吧,老天自有安排呀!</div><div><br></div></div> 大客车载的一多半少数民族当地人,剩下的就是我这样的游客,全程120公里,前面几十公里全是Z字形的盘山道,车要先从哀劳山上开到山下,来来回回的急转弯,临座的乘客晕车了,我也有点头疼,最后终于上高速了,高速也是一个又一个长隧道,由于隧道太长,隔一段加上一段壁画,高速上车很少,我跟临座感叹,这路修的真棒,就是修路成本恐怕一半时收不回啊! 去建水是临时决定,因为前几天闺蜜刚去过,她说建水是个好地方,我一定会喜欢。<br>建水也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红河北岸,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建水的建城史可追溯至唐代南诏国时期,距今有1200余年,那时叫“惠历”城。自元代以来这里为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兴盛达7个世纪之久。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为建水县。 <div><div>到建水后先入住休息。<div>住的客栈就在建水文庙旁边,休息好先去参观文庙。</div></div></div>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其规模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孔庙。<div>太和元气门是孔庙正门。走进太和元气门,眼前豁然开朗。</div> <p class="ql-block">好大的院子好大一个水池啊!想不到,在这云南南部的小城,竟然有一座如此规模的孔庙!</p><p class="ql-block">我游览时,整个景区内的游客就几十个人吧,如此空旷如此安静,跟曲阜孔庙对比太强烈了!</p> 每个孔庙里都有个水池,别的孔庙都是几米宽的小水池上架一小桥,建水文庙的水池叫泮池,占地面积45亩,为全国之冠。每年夏天,泮池里开满荷花,那时的孔庙,绿叶红花满院荷香,古朴中显得生机盎然。 文庙都有很多牌坊,建水文庙有8个。<div><div>“洙泗渊源”坊在泮池北侧,是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之一。“洙泗” 指的是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洙水”和“泗水”,孔子便出生在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洙泗渊源”指出了建水文庙的来源。</div></div> 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为典型的五开间三门道古牌楼建筑,木石结构,通面阔23.7米,进深7.7米,高9米,秀丽典雅又不失大气巍峨,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文庙牌坊。 牌坊的四根门柱为石雕龙、麟、狮、象,石雕坐于兽头之上,头顶檐柱。整座牌坊用材考究,斗拱精巧,保存完好。 “洙泗渊源”坊背面刻字“万世宗师”,后衬着泮池,明信片一样的风景!<div><br><div>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一池、二殿、四门、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1个。</div></div> <div>走进“洙泗渊源”坊,是为二进。在其东西两端有两对木石结构的牌坊横列,它们分别是“道冠古今”、“贤关近仰”。</div> 另一侧“德配天地”、“圣域由兹”。这四座牌坊都是三间单门,结构比较简单但也精美,翘起的飞檐和斗栱非常有气势。 棂星门是每个孔庙必有的建筑,这个棂星门,跟曲阜的还真不一样。<div>此门有一独特之处:四根中柱穿脊而出,高出屋顶两米多,柱上罩着建水古窑制的元代盘龙青花瓷罩。中柱穿脊而出,其意源于宋朝大儒朱熹所说的“孔教真理能通天”!</div>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在这里叫先师庙,里面供奉着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这里是祭孔的正殿。<div><br></div> 大殿内外悬挂着清代皇帝御题的八块匾额,这些巨大的牌匾搞得整个大殿有点乱,在我看来是喧宾夺主(跟曲阜孔庙的十三碑亭一样)! 先师庙正面,有22扇雕花屏门,玲珑剔透,工艺精细,近百种鸟兽花卉组成一幅幅寓意隽永的画面,如“ 六龙捧月”、“喜鹊闹梅”、“犀牛望月”等等,都是雕刻艺术的珍品。 很喜欢这些门,拍了半天没拍出它们的美,这些门比曲阜的可好看。 游曲阜孔庙时,大成殿外的巨大的盘龙透雕石柱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这里也有两根采用透雕的石龙抱柱,虽然规模与曲阜无法相比,但也是艺术精品。 杏檀是传说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是孔庙的标志建筑,全国的文庙中有杏檀的只有八处。<div>杏檀四周有十二根高浮雕盘龙石柱,还有精美的藻井,它的建筑规格等级很高,仅次于先师庙。</div> 崇圣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地方,静静的伫立在这里,我倒是喜欢它甚于先师庙(先师庙的各种牌匾影响了它的美)。 <div>建水文庙开创了滇南庙学的先河,明清时为临安府学和建水州学所在。其“教化”功能最终铸就了建水古代文化的辉煌,影响了后来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达7个世纪。</div> <div>2001年6月25日,建水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游完文庙去双龙桥。<div>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位于建水县西庄镇白家营村,打车十几分钟到达。</div> 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三孔石桥,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成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 全景图可看到左边三孔与右边14孔有连接处。而且此桥是不对称格式,桥楼左边共7个孔,右边9个孔,但并不影响它的美,反倒成了它的特色,作为同一时期的桥梁,我感觉这座小县城里的桥完全可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相媲美。 初建和后建的桥在这里合为一体,初建三孔桥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可看到前方桥面缩进去了一块。这棵台基上的百年古树也是桥的一景啊。 双龙桥全长148米,桥面用打磨好的天然石打造,近200年的时光,不知有多少双脚在这桥上走过,桥面的石板已被磨的光滑如镜,建筑就是活着的历史啊。 原先桥的两侧都有亭子,现仅存南侧二层重檐攒尖顶小亭,为光绪年间重建。 一层方形二层八角形的亭子,飞檐、斗栱都非常精美,风格跟文庙的也有相像,所以那时候滇南有一大批手艺高超的工匠。 桥中间是一座三层飞檐式阁楼,阁楼高约20米,方形三重檐歇山顶,琉璃黄瓦,底层为桥面通道。整座楼阁飞檐交错、造型新颖、气势宏伟,它的存在让这座桥如一艘航母稳稳的泊在两江中间,镇住了两条龙。 仔细欣赏这楼阁的细节,那些手工的雕花、彩绘之精美令人赞叹,此时夕阳伴着晚风,檐下的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这美妙的乐音仿佛从200年前穿越而来,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建水是一个文化和经济多么发达的地方! 特地赶在傍晚来的双龙桥,夕阳余晖之下的的大桥出现了金光穿洞的景象,这里可没有颐和园那么多手拿长枪短炮的摄影发烧友!<div><br><div>1965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建水双龙桥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后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是云南省现存最完整的多孔石构连栱桥,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的佳作实例。</div></div> 夕阳西下,桥边很多游人在这里游玩休息,这几位文艺中年弹琴读书喝茶编织,好风雅好享受啊。 这男的生就一双巧手,指头上下翻飞间就钩出了一朵玫瑰。 云南的甘蔗真是好,来一瓶现榨甘蔗汁,清冽甘甜生津止渴。 傍晚天色暗下来了,打车直接去了朝阳楼。<div>朝阳楼是建水的第一大地标,又被称为小天安门,是建水古城的东门,又叫迎晖门,建于明洪武年间(1389年)。</div><div><br><div>它长的跟北京天安门特别像,据说他们是兄弟关系,这个迎晖门先建的是师傅的作品,28年后徒弟去北京建了天安门。</div></div> 朝阳门外的巨大的广场,是居民聚会休闲的场所,每天傍晚,当地群众在这载歌载舞、游玩放松。 <div>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悬挂着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每个字大小近2米,结构、笔力均冠绝于世。</div><div><br></div>我来的前一天,董宇辉刚刚在这个广场上作了直播。而此刻,广场上人潮涌动,游客跟着本地群众一起欢快的起舞,好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进了朝阳门,是建水古城的一条主路叫临安路,因为明代时这里叫临安府,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半天游览下来,已感受到建水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一逛这临安路,又有一个特别的发现,街边的树上,挂的全是发光的论语条幅啊!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我一边走,一边读,好家伙,一条街逛下来,半部论语读完了!这个创意真是棒啊! 建水有很多古井,这里叫十二眼井,始建于康熙年间(1710年),是临安古城的名井,井水现在依然是当地人生活水源。建水的水好,所以做出的豆腐也好吃。 建水紫陶,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陶现在是建水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手工制作的每一把小壶异常精美,让人爱不释手。<div><br></div> 住的地方虽然在市中心,但闹中取静,一夜好睡眠。<div>第二天早晨又是风和日丽的一天。</div> 洗漱完毕就出去逛了,街边的店家刚开始准备,草芽米线和豆腐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路过一个客栈,古色古香的风格真漂亮啊。 住的地方离朱家花园很近,我到的早,工作人员在准备,告诉我8点才能进去。 那就旁边随便逛逛,反正到处都是风景。 街边的小亭子,枋间全是唐诗宋词。我喜欢的诗句:“泪眼看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天涯若比邻”附近当然还有一个门是“海内存知己”!<div>城市的文化气息真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啊!</div> 街边的洗手台,让我看到一个城市的温情和友善! 转一圈回来,朱家花园终于开门迎客,我第一个冲了进去!<div>朱家花园是清末乡绅朱成藻、朱朝瑛等两代人苦心经营的大型民居建筑群,始建于光绪初年,宣统二年(1910年)落成。建造历时近30年。</div><div><br></div> <div>朱家花园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建水乃至红河州规模宏大、富有滇南私家园林韵味的大型传统民居。有“滇南大观园”之称。</div><div><br></div>一进门看到四个大字:“循规蹈矩”,背面是“谨言慎行”,此乃朱家家训! 朱家花园建筑群呈纵四横三布局,是典型建水传统民居三间六耳三间厅格式。以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结构为基本单元,多单元并列联排组合而成。共有大小天井42个,屋舍214间,建筑鳞次栉比,院落层出叠尽。庭院雕梁画栋,亭台水榭相携,境内宛如迷宫。 含玉楼及后面的蓄芳阁,看名字就知道是女孩子住的地方。 大小姐要住绣楼,院内只有这两个建筑有二层楼!楼外画满了书画、诗词,没有一处空白,而且是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熏陶,朱家的小姐们必是知书达礼的吧。 看看蓄芳阁一楼的12个小窗子,圆形、扇形、六边形、收腰长方形,窗子搞出这么多形状,不仅是匠心独具也真是费工啊,住这绣楼的小女孩一定深受宠爱! 既然这宅子叫朱家花园,那它必定有一个漂亮花园!<div>往前走发现一个侧门,走进去就是后花园。</div><div>放眼望去,亭台楼阁假山池藻奇花异草,江南园林应有的一切这小花园一样不少,而且做的都极其讲究!</div> 水塘右边的亭子叫光远亭。 光远亭为二层八角攒尖亭,庄重的蓝绿色调与周围草木相宜又典雅华美。 与光远亭相呼应,另一侧假山之上也有一亭子叫流芳亭,则是红色调,不同于光远亭的大气雍容,方形单层攒尖顶的小亭子高立于假山之上,显得轻灵跳脱,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感。 假山虽不大,但湖光山色与精心布置的草本相映衬,景色极其秀美。 古人把水中间建的房子叫榭,朱家花园的花园里的这个香榭,可算是它花园的点睛之笔,造的太美了,我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水榭。 远看近看各个角度都是美! 这两天看的建水古建筑,门窗雕花都特别漂亮,到香榭这里,就是登峰造极了! 雕花门一般由五部分组成,中上下三道窄的长方形腰线,夹着上下各一块大面积的雕刻,上面图案复杂是主体,下面的图案相对简单,门上的镂空立体雕花,依然色彩丰富明艳绚丽,不知是否最近修复过。 龙凤呈祥,龙的眼神凌厉、凤的眼神温和,这雕刻家了得! 透过这镂空雕花门,从两个方向都可看到远处的风景,让整个花园联成一体,这喜鹊登梅,太漂亮了。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br>“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就是说“榭”是唱歌跳舞的场所呀!从前朱家兄弟一定常坐在这里边喝茶饮酒,边看看歌舞,真是帝王般的享受!不过“舞榭歌台”这几个字,如辛弃疾诗中所写,也预示着盛极必衰的命运! 香榭后面的这座楼叫七观,造型大气宏伟,面对整个后花园,视野极佳。 七观的色彩以棕金色为主,没有明艳的颜色,但却显得显得特别大气,所有的雕花彩绘也显阳刚之气。 七观外廊天棚的彩画,题写的全是我喜欢的诗词啊!“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走完一个朱家花园,唐诗宋词又能背上大半本了,朱家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有点到了偏执的程度啊。 花园的两侧都有曲折的游廊相连接。 宅子里边还有一个建于小池塘之上的小戏台,想必逢年过节也来个堂会之类供家人欣赏。 游走于内宅,仿佛在迷宫中穿行。<div>梅兰竹菊四个院子彰显着朱家人的品味,每个院子种植有相应的花草。</div><div>兰庭是其中最显赫的院子,是朱家当家人的住所。</div> 房子的奢华精美程度,令每一个游客发出一阵一阵的赞叹!<div>与沈阳的张氏帅府比,后者可就简朴多了呀,按说东北王应该比朱家有钱吧。<div>据说早些年,这几个庭院是可以入住的客房!</div></div> 每个院子自成一体又相互连接,一砖一瓦一窗一门无不暗藏巧思。 逛的过程持续震惊于朱家花园的门窗艺术和读不完的诗词。 那么看看朱家的历史吧。<div>建水朱氏家族,祖籍湖广麻阳县,明末清初迁居滇南白家营村。经几代人辛勤耕作,悉心经营,家道渐裕,逐渐发展为地主兼商人。</div> 同治十年(1871年)后,朱家又向工商业扩展,开办锡矿、设商号,后又入股修铁路。<div>光绪年间,其商号“朱恒泰”已成为滇南八大商号之一,同期广植田产达2000余亩。其家庭主要成员,则通过科举入仕为官,朱家集农、工、商、宦于一体,成为滇南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和门阀世家。</div> 此时,朱家的繁荣达到顶峰!朱家花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修建的。1910年全部完工的这套豪宅,朱家人并未享受几年。因为马上开始了改朝换代世纪大变革的时代。 <div>过于显赫的家世,万人瞩目自然也是众矢之的。</div><div>民国后,朱家花园经历了三次抄家之祸。一为支袁逆流,为护国军所击败而抄家。二为龙云掌滇之时,朱之侄于个旧与李绍宗匪部发生火拼,后其家产被抄没。三为红色年代运动,一切归公。</div><div>《左传》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朱家的发家史是一段传奇又仿如一场黄粱美梦,朱家人不知现在散落何处,空余这一座豪宅供后人欣赏感叹!</div> 在建水停留不到20小时,太匆忙了,这座滇南的历史名城,值得花时间细细玩味,希望以后有时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