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黟县宏村

老汤摄影

<p class="ql-block">宏村,古称弘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宏村与西递一并以“黄山市皖南古村落”之名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据《弘村汪氏家谱》记载:宋代弘村的始祖汪仁雅,祖籍原为歙县唐模,在金陵经商因遇一场大火,被迫回老家,途经黟县北乡,暂寓奇墅村。又因奇墅地势散漫,山洪暴发而易淹,后裔汪彦济遂遵祖训,举家迁至雷岗山下,卜定宅居,始建十三间(后称十三楼),取弘广发达之意,名曰弘邨。后到清乾隆年间,皇帝叫弘历,因避讳而改名为宏村。</p> <p class="ql-block">古代宏村人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和消防用水,而且还调节了小气候,为居民的生产用水也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宏村水圳</p><p class="ql-block">宏村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总长1200多米。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水圳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p> <p class="ql-block">月沼</p><p class="ql-block">月沼,又称月塘,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邀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村落布局,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环绕村屋,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经再次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p> <p class="ql-block">乐叙堂(汪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宏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有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敬德堂,徽商故里三立堂、乐叙堂,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p><p class="ql-block">乐叙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p><p class="ql-block">承志堂位于村中上水圳,建成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宏村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有“民间故宫”之称。承志堂的建筑“尊卑位序”特征明显,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有136根柱,60道门,60扇窗,寓意六六大顺。</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有9个天井,7座楼阁,前后两进,以中门、前后正厅堂为中轴线,南北纵深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东西两侧对称布局。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徽州木雕是当地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承志堂中的“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三英战吕布”等更是木雕艺术的精品。这些雕刻不仅层次分明,线条清晰,而且构图宏富,场面壮观。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白银60万两,其中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所有木雕由20个工匠雕刻四年才完成。</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后厅的每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一个“寿”字。</p> <p class="ql-block">敬德堂</p><p class="ql-block">敬德堂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为三进院落,前有庭院,核心为三间张,前后天井。</p><p class="ql-block">敬德堂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正堂一幅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用以教育后人要学习古代圣贤,既不要随波逐流,也不要为世俗所累。</p> <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宏村村口有两个古树,一棵叫枫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北侧的枫杨树高19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银杏树高20米,形如利剑,已有500多年的树龄,当地人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也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p><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即“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为徽派建筑传统风格的古书院。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1998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湖</p><p class="ql-block">南湖位于宏村南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南湖历史上曾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宏村已然成为写生、摄影的创作基地了。</p> <p class="ql-block">从三十年前的第一次踏足,到现在已记不清多少次游历宏村了。在皖南古村落中,宏村算是杰出代表,也正如此,时时无法用言语概述其美,借用Deepseek发此感言:</p><p class="ql-block">“水墨千年浸古墙,月沼如砚映天光。桥横南湖云影碎,巷转西溪茶韵长。雕窗暗锁明清事,黛瓦轻浮唐宋霜。此间虽非蓬莱境,却教游人忘俗身” 。</p><p class="ql-block">水墨江南,宏村数最!</p><p class="ql-block"> 汤拍摄、编辑(部分史料搜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5. 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