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示 儿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宋)陆 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死去元知万事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但悲不见九州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师北定中原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家祭无忘告乃翁。</span></p> <p class="ql-block">【注释】[示儿]告诉儿女们。示,把事物摆出来使人知道。这里有“告知”、“嘱咐”的意思。[元知]原来就知道。“元”通“原”。[九州同]指全国统一。九州,相传古代中国划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中国。[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北定中原]举兵北上,讨伐金人,收复中原。定,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占领的广大地区。[家祭]祭祀家族的祖先。[乃翁]你们的父亲。乃,你的。翁,老头,系作者自称。</p><p class="ql-block">【译文】 我早就明白,人死了便万事皆空,只是因为未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感悲愤。 等到大宋军队举兵北伐,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家里祭祀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告诉你们九泉之下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赏析】陆游的《示儿》是一曲浸透血泪的临终绝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以白发苍苍的身躯、赤子般的赤诚,将个人生死融入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写成中国文学史上最悲壮的爱国宣言。这首绝笔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刻画出灵魂深处的灼热,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一位老者对山河统一的执念与不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的开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以悖论式的笔触撕开肺腑:明知死后万事成空,却独独悲叹未能亲眼见证九州一统。“元知”二字写尽通透,却更衬“但悲”的执着——诗人太明白生死的虚无,却无法放下对家国的牵挂,这种理智与情感的撕扯,让“悲”字有了千钧之力。他不说“悲个人之死”,只说“悲国家之未统”,将小我融入大我,让个人的生命终点成为民族情感的永恒坐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遗嘱的形式传递信念:即便沉入永恒的黑暗,也要在泉下等待王师收复中原的捷报。“无忘”二字如重锤击鼓,是叮咛,是嘱托,更是未竟的誓言——诗人深知自己等不到那一天,却坚信后世必能等到,这份跨越生死的期待,比“生前必见”更显悲壮与坚韧。他没有说“我要看到”,而是说“你们要告诉我”,将个人的遗憾转化为对后代的精神托付,让爱国情怀成为跨越时空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生命的终点化作精神的起点:陆游临终前没有交代家产,没有叮嘱子孙,唯一放不下的是“九州同”的理想。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在“死去万事空”的清醒中更显崇高——他太知道现实的残酷(南宋偏安一隅,北伐屡屡受挫),却依然选择相信“王师北定”的可能,用“家祭告乃翁”的浪漫想象,为绝望注入希望的微光。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正是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缩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作为绝笔,《示儿》是陆游一生抗金理想的终极凝练:他写过“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写过“楼船夜雪瓜洲渡”的壮阔,临终却只留二十八字的家常叮嘱,却字字泣血。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让诗歌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牵挂,是死而后已的坚守,是明知前路漫漫却依然相信光明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读罢此诗,眼前会浮现一位白发老人卧于病榻,手指颤抖着写下“家祭无忘告乃翁”,窗外是南宋的风雨,心中是中原的沃土。陆游用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将个人的死亡谱成了民族的壮歌,让《示儿》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只要九州尚未一统,只要赤子之心仍在跳动,这跨越千年的叮嘱,便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