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千姿态 王朝众生相,‍邺城考古博物馆(上)

佳雪

<p class="ql-block">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邯郸市临漳县县城,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由2015年开馆的佛造像博物馆更名而成,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并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邺城,位于河北邯郸临漳县,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朝都城,</span></p><p class="ql-block">2012年,考古工作者抢救发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一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尤以北魏谭副造释迦像、北齐覆钵塔、彩绘立佛及隋唐时期佛造像最为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8720平方米,高22.3米,借鉴汉代城墙及城门楼的建设理念,彰显汉代特色,古朴、庄重又富有现代气息。博物馆共建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一、二层为文物展陈区域,面积约2690平方米,共有四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厅:邺城与佛学东渐”第二展厅:东魏邺城佛教”第三展厅:北齐邺城佛教”。“第四展厅:邺城佛学传承。</p> <p class="ql-block">从邯郸市区坐公交车1个小时到达。地处偏僻,只是展陈佛教造像艺术,受众人少,故参观人员较少。清净,安谧</p> <p class="ql-block">大厅,博物馆中的佛造像曾在国家博物馆中进行过专题展览,为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大庆献礼</p> <p class="ql-block">邺城考古博物馆主馆分为“序厅“中原要地、富庶粮仓一一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魏武雄才、崭新都城一一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一一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一一六世纪邺城佛教”等展厅,珍藏陶器、瓷器等各类文物300件。</p> <p class="ql-block">覆钵塔</p> <p class="ql-block">覆钵塔由塔刹、覆钵、塔身和基座四部分组成。塔刹残损,顶端中心有一个小方孔。覆钵呈半球形,直径30厘米,高18厘米。塔身高约50厘米,四面开龛造像,龛分内外两重,内龛雕在塔心方柱之上,外缘立复合式龛柱,上部为山花蕉叶,浮雕勾旋的线形涡卷图案,各面雕造三身结跏坐佛和一身结跏坐菩萨。底座宽52厘米,高21.7厘米,厚47.2~54.2厘米,四面分别雕出双狮、香炉、力士、神王和伎乐形象。</p><p class="ql-block">整座塔雕工精美,运用了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技法,代表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准。这件覆钵塔融合了印度笈多王朝的元素,又独具中国特色,是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正面</p> <p class="ql-block">金铜佛像</p><p class="ql-block">后赵</p><p class="ql-block">建武四年</p> <p class="ql-block">是中国首尊单体造像</p> <p class="ql-block">佛教源起于古代印度,约在公元前后沿着丝绸之路系统地传入中国。邺城佛教初兴于十六国后赵时期,历经北魏的发展,在公元6世纪中期的东魏北齐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北方地区继大同、洛阳之后的佛教文化中心,邺城佛学上承北魏传统,下启隋唐宗派,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确认了邺城作为建安文学发祥地、都城规划肇始地和佛法弘传中兴地的历史定位。</p> <p class="ql-block">后赵时期来 自西域的佛图澄(232-348)在邺城传道,通过石勒的大将军郭黑略会见了石勒,以烧香、咒水、生莲花等道术取得了石勒的信服,授予其“大和尚”的称号,尊为国师,请他参与国家大事。石虎继位后,受石勒的影响,更加崇拜佛图澄,誉为“国之大宝”,极力推广佛教。</p> <p class="ql-block">瓦当</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有铭文记录的单体佛造像,现存于国外</p> <p class="ql-block">谭副造释迦像*,北魏中后期,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正面为一佛二胁侍菩萨,四周还有飞天及供养菩萨,由于体量巨大,看上去已经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背面分上中下三部分,浅浮雕密密麻麻</p> <p class="ql-block">上部是弥勒兜率天宫说法图,最具特色是这个塔刹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中间部分是谭副夫妻携子女供佛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部为魏碑体题记,现存共314字。</p> <p class="ql-block">褒衣博带</p> <p class="ql-block">瘦骨清象</p> <p class="ql-block">邓法念造观世音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式泰元年(528年)</p><p class="ql-block">共六尊,还有一尊在邯郸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佛三尊像</p> <p class="ql-block">倚坐佛</p><p class="ql-block">北齐</p> <p class="ql-block">菩萨三尊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 <p class="ql-block">联珠纹</p> <p class="ql-block">立佛三尊像</p><p class="ql-block">东魏</p> <p class="ql-block">道智造释迦像</p><p class="ql-block">东魏武定四年(54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侧面</p> <p class="ql-block">侧面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王元景造弥勒像</p><p class="ql-block">东魏武定四年(546年)</p> <p class="ql-block">白马吻足</p> <p class="ql-block">白马吻足</p> <p class="ql-block">神王</p> <p class="ql-block">二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建造(场景复原)</p><p class="ql-block">场景展现了北齐时期响堂山石窟的开凿情形。北齐初年,坚下佛学达到极盛,皇室贵胄及平民百姓无不们礼佛。响堂山石窟代表了北朝晚期皇室,像艺不,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存的最为辉煌的彿教艺术宝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倚坐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2012年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佛头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 <p class="ql-block">这个和青州造像有的一比</p> <p class="ql-block">璎珞美极</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体态婀娜</p> <p class="ql-block">弟子立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