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北魏起点——参观盛乐博物馆

华华

<p class="ql-block">  从龙门石窟到云冈石窟,我和朋友们通过这镌刻在石壁上的史书,见证了北魏王朝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变迁,由拓跋鲜卑这崛起的游牧民族,自然就想到了北魏王朝的起点——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土城子,为此,我们决定去和林格尔参观盛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盛乐博物馆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遗址东侧,成立于2007年,是一座以北魏北都盛乐城及鲜卑族为主题的国家二级博物馆。盛乐博物馆主体采用半地下覆土式建筑形式,地上部分可登顶远眺盛乐古城全景。博物馆内设三个展厅,收藏的9百多件套文物,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的金花银碗、角抵瓦当、黑釉碗等均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在土城子古城出土的具有浓郁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与墓葬,是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迁至古阴山土城子地区建都立业的真实物证。博物馆的旁边就是盛乐古城区,馆内展出的很多文物均出土于此,博物馆两侧还有长城和烽火台,和林格尔土成子古城的文保碑就在树林里,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找。</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厅为和林格尔历史春秋文物陈列展,主要介绍和林格尔县历史沿革和土城子遗址考古成果。展品虽不算少,但大多数都是仿制品,估计真品都让上级博物馆收存了吧。镇馆之宝金花银碗是盛乐古城考古挖掘的重要成果,碗身以银质为底,饰以金花图案,展现了北魏时期金属工艺的精湛技艺,印证了多民族融合背景下工艺审美的交融特色。角抵瓦当是以浮雕形式展现摔跤场景的古代建筑构件,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征,反映了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和娱乐文化。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虽是复制品,也美的足以让人一窥盛乐古城当时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和林格尔县,商周时期这里称为襄地,春秋时为狄的政治中心,战国时是赵国的属地,秦代属于云中郡,汉时为定襄郡治成乐县;三国、两晋时期,拓跋鲜卑建代政权,改成乐为盛乐。隋朝为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唐置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明朝为蒙古土默特部居住的丰州滩;清朝时为西北道驿站,因当时有驿户20家,故蒙语名为“和林格尔”,意为“二十户人家”。中华民国时改为县署,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土城子古城遗址包含春秋、汉、魏普、隋唐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址,在古城周围发掘的2755座墓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也是北魏王朝建立的第一座都城,标志着拓跋鲜卑南下迁徙、建都立业、拓彊中原、开启民族融合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为鲜卑族历史与文化专题展。主要以鲜卑和盛乐北魏古城考古成果和人物雕塑、场景绘画等为主要内容,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展示了拓跋鲜卑从嘎仙洞走出山林、两次南迁、盛乐定居、建立代国、称帝北魏的历史过程。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几位首领和皇后在盛乐去世,盛乐城的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盛乐古城穿越了多个朝代,承载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鲜卑人掘起于蒙古高原,并逐渐南迁。公元258年鲜卑拓跋部首领率部南下,经过长途迁徒,穿越大兴安岭、漠东草原来到漠南,翻过阴山山脉来到阴山南麓的盛乐土城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周围民族融合交流,并吸纳了乌桓、匈奴、汉人等多个民族组成新的部落联盟,势力逐渐壮大,建立起华夏第一个草原民族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建代国,改称魏王,国号“魏”,史称“北魏”,标志着拓跋鲜卑正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公元398年(天兴元年),拓跋珪正式称帝,始设天子旌旗,迁都平城(今大同),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迁都平城为北魏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变革。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掌控力显著增强,政权更为稳固,为其推行汉化政策提供了便利,有效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平城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北魏大力推行重农举措,有力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拓跋珪加速推进汉化进程,不断深化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使得北魏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从此开启了北魏王朝三百年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为东汉护乌桓校尉壁画墓复原陈列展,以1∶1.5的比例还原了被誉为“汉代壁画博物馆”的小板申东汉壁画墓。1972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小板申村发现了一座东汉大型砖室墓,墓室内壁画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令人叹为观止。墓室内有50多幅壁画和250多条榜题,是迄今我国考古发掘所见榜题最多的汉代壁画墓,目前壁画墓原址已不对外开放,个人认为这是盛乐博物馆最出色展厅,还是很值得认真看看的。</p> <p class="ql-block">  一走进小板申东汉壁画墓复原展厅,我就被满墓室的壁画震撼了。墓内分为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墓室里没有棺椁,也没有摆放任何随葬品,墓室的四壁、穹顶以及甬道两侧都绘满了壁画,旁边还配有说明文字(榜题)。墓的主人名叫阚如,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边疆高官,50多幅色彩绚丽的壁画和250多条榜题,将1800多年前的墓主人从举“孝廉”、做“郎”官,到西和为“长吏”、上郡属国为“都尉”,又从”繁阳令”做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人生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护乌桓校尉主要管理乌桓、鲜卑和北境其他民族。壁画上展示的“宁城”,就是现在的张家口,古时又叫“大宁”。这位官吏从蓟城(现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到沮阳(现河北怀来),进入代谷道,然后到达大宁,卸任时西出代谷回到盛乐,晚年回归田园生活成为庄园主。</p> <p class="ql-block">  从“举孝廉”到“护乌桓校尉”的官宦生涯壁画,展现了墓主人的仕途历程;描绘农耕、牧畜、酿造、宴饮、乐舞百戏等庄园生活壁画,展现了墓主人的庄园生活;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的神话与祥瑞壁画,展现了汉代的奇幻美学;描绘贤臣良将、孝子烈女等弘扬忠义和孝道的壁画,寄托了墓主人的价值观;描绘孔融让梨、孟宗哭竹等道德典故的壁画,体现了儒家伦理对上层社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车马出行图似有动感、宴饮百戏图满目烟火气、羽人升仙图灵异的仙气。。。这些壁画风格轻盈活泼,历经1800多年的朱砂红依然炽烈如初,美到让人失语。在千年壁画墓中穿越东汉盛世,没想到我竟然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了一位东汉官员顺风顺水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美中不足的是,盛乐博物馆内规模最大的鲜卑历史文化展厅的大部分展品都是复制品,博物馆内以北魏北都盛乐城及鲜卑族为主题的文字介绍反而比馆藏文物更能使人增长知识,印象深刻,馆内和林格尔县的历史展也做得比较详细。</p> <p class="ql-block">  盛乐博物馆,不仅是一座珍藏千年文明的建筑,更是和林格尔城市发展的缩影,是我们学习了解北魏时期文化与历史的窗口,这里展示了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真实记录了千百年来各民族团结和睦、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印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