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从铜川走出来的文化名人——马腾驰老师

轻舞飞扬

<p class="ql-block">时间快如飞,距离2021年3月6日,我和文友拜访马腾驰老师那时起,一晃四年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四年?今年又特别想见马老师了。于是,5月15日在党剑老师《黎明之夜》诗歌研讨会结束后,我和铜川诗人郭宗社老师联系了马腾驰老师,由文友安海浪开车,下午两点多钟,便马不停蹄地向马老师所在的城市咸阳行驶。</p> <p class="ql-block">初夏,花儿开得正艳,树木青翠怡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按照导航的指引到达咸阳一家酒店门口,马老师的工作室在此。打了电话,马老师神采奕奕地下楼迎接我们,他还是和四年前一样,热情、潇洒、阳光、帅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随马老师乘坐电梯,到达他位于酒店六楼的工作室。这里还是原来的样子,一点都没变,让人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马老师早已摆放了果盘,又急忙给我们烧水沏茶。我们一边和马老师聊着天,一边欣赏着他工作室里的字画与书籍。</p> <p class="ql-block">马腾驰老师是从铜川走出来的文化名人,他是陕西礼泉县人。发表过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与杂文作品,被收入多种选集,获得多项文学创作奖。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与《背馍记》《花本无心自在开》,单篇散文《背馍》,网络阅读量过亿,被称为网络上的“背馍事件”。马老师心中有梦想,不畏艰难背馍上学,发奋读书的精神被称为“背馍精神”。他是以严肃文学创作走红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母亲做的棉鞋》《我的老父亲》《交公粮》《土布包袱》《背粮》与《下锅菜》等百余篇散文,在网络上具有超高的点击阅读量。</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1963年出生,虽然家住礼泉,可是父亲在铜川工作,他后来也在铜川工作,铜川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先后就职于铜川焦坪煤矿、铜川矿工报、铜川铝厂等单位,1993年回到了咸阳。我有幸与马老师的父亲在一个单位,他父亲是我们中专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待人诚恳,亲和友善,对我更是工作上、人品上特别认可,我们常在一起交流。那时我住在校外,学校教师不坐班,我有课才去,而且课程安排得很集中。我到学校去的第一时间是先去马书记那里,和他见面说几句话后,再去忙别的。马老师的父亲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他教导我要懂得感恩,要孝敬父母,我永生难忘。马老师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品质,他待人一样真诚、厚道,加之知道我与他父亲同在一个单位,对我更是友善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我虽然与马老师见面机会不多,但因都热爱文学,喜欢写作,他又是从铜川走出来的文化名人,所以大家只要在一起说起在外的铜川文化人,一定有他。本次到咸阳,与马老师再次仔细聊天,我们之间根本没有陌生感,有的是亲切与自然,而且还有聊不完的话题。铜川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马老师的足迹,尤其是铜川矿务局、铜川王家河、铜川干校,所以铜川来的朋友,就是客从故乡来,带着家乡的气息,扑面而来,马老师当然是十分欢喜了。我们聊和谷老师、聊安黎老师、聊王永杰老师等,文化的氛围热烈而浓厚。马老师,一个大作家,一点不拿架子,不摆谱,谦逊得让人觉得可亲可敬。</p> <p class="ql-block">在马老师的工作室,摆满了名人字画。贾平凹老师给他写的《斯文》书法作品,引起我们的好奇心,马老师便给我们讲了贾平凹老师写“斯文”二字的缘由,从中更感马老师心底善良,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欣赏着《斯文》,我再看看马老师,证实马老师确实是斯斯文文的,有文人的气质与风度。</p> <p class="ql-block">我在咸阳的一位文友王瑞祥老师对马腾驰老师也很熟悉,我们到了后,马老师约他过来也一起聊天。随后马老师为我们每人签名赠书,他还赠送给我们书法作品。文友相聚,要的就是这份心心相印,要的就是相互欣赏与支持,要的就是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而是共同的爱好与趣味。</p> <p class="ql-block">客从故乡来,马老师热情地尽地主之谊,订了“百姓十八香”酒店,带了西凤二十年酒,同时邀请从铜川走出来的文化名人、高级记者王永杰老师与我们共同用餐。席间,我、郭宗社老师分别朗诵了诗歌,增加热闹氛围。大家开怀畅饮,在咸阳,铜川人相聚,铜川文友相聚,那种欢乐无以用言语来描述。</p> <p class="ql-block">文友相聚,其乐融融。人生路上,因了同道之人而倍感生命有了意义,有了分量和质量。马腾驰老师是我特别尊敬的一位文化友人,他的文品、他的为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来也匆匆,去了匆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虽然马老师和众文友一再挽留我们当晚住在咸阳,第二天再回铜川,可是,我们怎能一直耽误马老师的宝贵时间呢,我们也不忍心麻烦马老师,所以,马老师的心意我们领了后,还是趁着天色不十分晚,赶往回家的路。与咸阳几位文友依依惜别,我在心里说,下次有时间,我们还会再来的,也欢迎马老师及其他文友回铜川,让我们再次举杯邀明月,共话别离情!(文:付金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