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3日,我又一次的走进狮子林,这座园林最让我迷恋的地方在于,在假山堆砌的曲曲转转中,有登山之乐,又犹如和他人捉迷藏一样有趣,若是你藏在一个山洞里,对方若是方向没走对就找不着你,就是对面山头站着,近在眼前,却是隔山相望,遥不可及,此山头与彼山头,要绕道相接才能通到,小孩子在其中能获得探索的乐趣,而大人却能从中重获童真。</p><p class="ql-block"> 穿过苏州古城的青石板路,拐进一条幽深的巷子,狮子林的灰白院墙便悄然立于眼前。这座以“假山王国”闻名的园林,没有拙政园的疏阔水景,也非留园的精致厅堂,却以千姿百态的太湖石与迷宫般的布局,在苏州四大名园中独树一帜。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园林与一个名叫倪赞的画家的理念有关,更与贝氏家族跨越百年的命运交织。它不仅是元代禅宗的遗韵,更是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灵感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由高僧天如禅师(惟则)主持建造,原为狮林寺的附属园林。园名“狮子林”既因园内状如狮子的太湖石峰,也因惟则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居天目山狮子岩)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园内布局融合禅宗思想,建筑如“立雪堂”、“问梅阁”等均以禅宗公案命名,体现了宗教与园林的深度结合。据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天如禅师邀请倪瓒等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文人审美打造佛教园林。倪瓒以其山水画中的简淡意境影响假山堆叠与空间布局,故有“画师倪云林巧堆狮子林”之说。 </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六年(1373年),73岁的倪瓒重游狮子林,应如海禅师之请创作《狮子林图》,以水墨描绘园中假山、竹林及禅意建筑,并题诗“岌岌诸峯秀,青青万竹荣”,成为后世追溯园林原貌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倪瓒的《狮子林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虽学界认为其可能为明代摹本,但仍被视为现存最早的狮子林图像记录。画中假山错落、疏林掩映,展现了元代文人园林“逸笔草草”的意境,乾隆赞其“清閟绝尘”。 倪瓒极少在山水画中添加人物,但在此画中却有佛像与僧人,推测由其友人赵原补绘,进一步强化了园林的禅宗背景。</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视倪瓒为艺术偶像,六次南巡均造访狮子林,并携《狮子林图》对照实景。他最初误以为狮子林为倪瓒所建,直至1784年发现徐贲《狮子林十二景图》后,才纠正此误,确认园林实为天如禅师所创。乾隆在画上题诗41首,并命人仿建狮子林于圆明园长春园及承德避暑山庄,推动江南园林艺术北传。<span style="font-size:18px;"> 倪瓒虽非狮子林的实际建造者,但其画作与传说使园林声名远播。园中现存“云林逸韵”匾额,直接致敬其艺术成就。乾隆的仿建行为更将倪瓒的文人理想融入皇家园林,形成“以画构园”的独特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历经元、明、清多次易主与修缮,从禅寺园林转为私家园林,最终成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贝聿铭叔祖父贝润生曾耗资80万银元重修,引入西洋造园手法,但核心假山仍保留元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 步入园中,迎面便是层叠交错的假山群。与沧浪亭借水造境、拙政园以亭台见长的风格不同,狮子林的灵魂全系于这些嶙峋的太湖石。石峰或如狮踞,或似虎伏,更有洞穴穿行其间,形成上、中、下三层的立体迷宫。沿着九条石径蜿蜒而行,穿过21个洞口,时而需侧身贴壁,时而得躬身钻洞,仿佛置身山野探险。乾隆曾在此迷路,题下“真趣”匾额,又觉“真有趣”太俗,遂删去“有”字,成就了如今亭上的“真趣亭”轶事。 </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这些假山的营造技艺:工匠将火山岩凿出孔洞后沉入水中,历经数十年流水冲刷,待石纹圆润方取出堆叠。贝聿铭幼时在此玩耍,曾惊叹“石头一半是生命,一半是时间”,这种对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理解,后来成为他设计中“时间沉淀美学”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的传奇不止于假山。1917年,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以9900银元购得荒园,耗时七年重修。这位“颜料大王”在传统园林中大胆融入西洋元素:燕誉堂的彩色玻璃窗折射出斑斓光影,石舫以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廊立柱装饰巴洛克纹样。这些改动曾遭文人诟病为“败笔”,却意外成为民国园林创新的见证。正如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初建时备受争议,叔祖的“离经叛道”或许早已为家族埋下创新的基因。 </p><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狮子林并未独享,贝润生设立“承训义庄”供族人共游,践行“以德遗子孙”的家训。1953年贝氏后人将园林捐给国家,这种超越私产的文化胸怀,恰与后来贝聿铭将普利兹克奖金设立建筑教育基金的举动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在狮子林的复廊间,总能看到游客驻足细品漏窗——海棠纹、秋叶纹、如意纹,108扇花窗将园内外景致切割成流动的画框。这种“移步换景”的东方美学,深深烙印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他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现代玻璃与钢结构重构粉墙黛瓦,展厅间的框景手法分明是狮子林漏窗的当代演绎。而卢浮宫金字塔下螺旋楼梯的光影游戏,又何尝不是假山洞穴中明暗交替的升华? </p><p class="ql-block"> 贝聿铭曾说:“在狮子林,我学会了建筑是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当他将香山饭店的庭院流水引入混凝土建筑,当香港中银大厦的菱形切割呼应太湖石的棱角,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已化作跨越时空的建筑语言。那些曾被孩童攀爬的石头,孕育了一位大师;那座融合中西的园林,见证了家族兴衰与文化传承。石仍在,水长流,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在巴黎闪耀,而狮子林的迷宫假山,永远守护着苏州古城最生动的建筑密码。</p> <p class="ql-block">宴请宾客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禅宗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似拄着拐杖背人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以屏凤形式画松,吴宗霖老师教过我们画,在此室真切感受其妙</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馆藏的雅石展件件是精品</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