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抬头,这些防护要点需牢记——专家解析当前疫情趋势与应对策略**

小热点大故事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7日 | 综合报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暂停巡演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新冠感染又抬头#话题冲上热搜。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阳性率人数由3.3%升至6.3%,新冠病毒已成为当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面对疫情波动,如何科学应对?以下为专家解析与防护建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前疫情特点与风险人群** </p><p class="ql-block">1. **流行毒株与症状特征** </p><p class="ql-block"> 本次疫情主要由XDV变异株的分支NB.1.8.1主导,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升高。感染者多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痛、咳嗽等类似感冒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嗅觉或味觉减退。值得注意的是,症状虽轻,但仍有传播风险,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易被忽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高风险人群需警惕** </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及免疫力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患者、放化疗期患者)仍是重症高危群体。数据显示,老年人感染后病程可能长达5—7天,且重症风险较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疫情抬头原因分析** </p><p class="ql-block">- **免疫屏障减弱**:上一波感染高峰(2024年7—10月)距今已半年,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的抗体水平下降。 </p><p class="ql-block">- **季节与人口流动**:春夏换季温差大,呼吸道疾病高发;清明、五一假期人员流动频繁,加速病毒扩散。 </p><p class="ql-block">- **病毒特性**:XDV变异株传播力强,症状隐匿,易被误判为普通感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科学防护与应对指南** </p><p class="ql-block">1. **个人防护措施** </p><p class="ql-block"> - **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公共交通、医疗机构)或接触高风险人群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 </p><p class="ql-block"> - **手卫生与通风**:勤洗手,避免触摸口鼻眼;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 </p><p class="ql-block"> - **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明确感染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感染后处理与用药** </p><p class="ql-block"> - **早诊早治**:确诊后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以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此类药物在感染48小时内效果最佳。 </p><p class="ql-block"> - **对症缓解**:咽喉剧痛可尝试淡盐水漱口、多饮水;避免辛辣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p><p class="ql-block"> - **避免误区**:仅依赖退烧药可能延误抗病毒治疗,且“阳康”后需避免过早剧烈运动,防止心肌炎等并发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重点人群加强防护** </p><p class="ql-block"> -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接种最新疫苗加强针,减少外出聚集,家中备足常用药物。 </p><p class="ql-block"> - **儿童防护**:警惕小儿急性喉炎等并发症,出现持续高热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来趋势预测** </p><p class="ql-block">专家预计,此波疫情将于5月下旬达到峰值,6月中下旬逐渐回落,阳性率或降至5%以下,不会对高考等重大活动造成显著影响。然而,新冠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需持续关注变异株动态,强化常态化防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新冠再抬头提醒我们,病毒并未消失,防护不可松懈。通过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公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需为脆弱人群构筑免疫屏障。正如感染科专家所言:“病毒在变,但防护的核心未变——警惕、自律与科学应对,仍是守护健康的关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综合自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及多省市疾控专家解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