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之七 终极提问,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回答:只有“求而不得”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心中无缺,被人需要。

<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上,只要一搜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会跑出来大量的文章,这里就举例证明一下。在微信中用AI 搜索“什么才是重要的”,搜索的结果如下:</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的回答,意味着什么呢?给出的答案越多,越说明这个所谓的“最重要”根本就谈不上“重要”,更谈不上“最重要”。因为所有重要的因素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何况是更重要的,只能是数量极少的。这就像说在官场,大官才是重要的,就像省长比县长重要,因为省长管县长,同时省长的数量也远远少于县长。例如根据搜索结果,中国县长和省长的数量会随着时间和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有所变化。到2025年,全国共有1636个县,因此理论上有1636个县长。至于省长的数量,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因此有34个省长。如此看来,省长已经是很重要了吧。但是且慢中国的正国级干部有几位呢?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正国级干部人数为8位。这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相对于省长来说,正国级干部更重要,而且正国级干部的数量也少于省长。由此可见,所谓的重要,甚至是最重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另外,“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提问,隐含了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此时此刻,此人此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所谓的“最重要”,和客观环境有关,和个体特性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也是举例说明。我们在描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先说明时间。就是这事是什么时候的事。是古代的事,还是现代的事,因为同样一个事,古代和现代的标准不同。比如说人生中的婚姻大事,古代时候执行的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之星的原则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就是完全不同的原则,其主导权是从父母手里转移到儿女手里的。在确定了时间,也就是此时此刻以后,此人此事的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当代社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大龄剩女”现象,虽然在网络上是永恒的热门话题,但是还是有更多的女性没有成为“大龄剩女”,而是在恰当的年龄,找到了相爱的老公,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那么同样一个事情,比如怀孕了,对于婚姻生活中的女性,这是个大好事,是爱情的结晶,但对于一个大龄剩女来说,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怀孕了,其将面对的局面与婚姻生活中的女性就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所谓的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看时间,看环境,看个体。</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似乎就无法提炼出什么是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因素了。换个角度,如果按照供需矛盾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最重要的,就会豁然开朗起来。按照供需矛盾的角度,如果需要的都能够满足,那就供需双方及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双方各自的目的。但是如果需求方需要的因素,供给方无法满足,那么供需双方就无法实现通过交换以达到各自目的的追求。既然无法通过供需双方互相满足而实现自己的目的,难道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吗?所以,在这里老白提出,按照供需关系的特点,凡是那些“求而不得”的因素就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还会因为局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了更通俗的解释这个观点,我现在举一个男生追女朋友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如果一个农村出生,家境贫寒,通过高考留在大城市的男孩,想去追求生在城市,家境富裕,仅仅是高中毕业的女孩。那么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这个女孩的需求是什么。如果这个女孩的需求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男孩,对于出身、家境等没有什么要求,那么这个男孩就属于能够满足女孩需求的对象,这样的话这个男孩追求这个女孩就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个男孩相想追求的女孩对男朋友的要求是,城市出身,家境优渥,而对于男孩是否积极上进没有要求,那对于前面的男孩来说,其具有的因素就无法满足女孩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男孩还想追求女孩,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女孩对于家境优渥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在女孩的要求男孩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努力尽快达到女孩的要求就是最重要的课题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仅仅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求而不得”才是最重要的,下面就从心理学,哲学和现实生活三个维度来解释。从心理学视角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主要体现在稀缺性效应,意思就是大脑会为稀缺事物自动叠加滤镜,就像橱窗里的限量款,未拥有时总觉得它完美无瑕;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就是指未完成事件会形成记忆锚点,如同追更未完的小说,总让人念念不忘;理想化投射,就是指得不到的事物像空白画布,我们会用幻想填补所有美好,而现实中的拥有却要直面瑕疵。从佛学智慧来说,求而不得是人生底色。佛家八苦中的“求不得”提醒我们:世间万物遵循因缘和合,就像握不住的流沙,越用力越流失。希阿荣博堪布说:“眼睛总盯着未拥有的,便看不见已握在手中的星光。”过度执着于结果,反而会错过耕耘过程中的清风明月。从现实启示来看,求而不得是成长的阶梯。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求而不得是照见真心的镜子:有人追求财富,实则是渴望被爱(如搜索结果中“所求非真心”的案例),求不得的痛苦恰恰帮我们辨明真实需求;二是求而不得是破除执念的契机:当表妹为手表与父母争执时(搜索结果案例),这种“得不到”正在教她区分“想要”与“需要”;三是求而不得是对生命韧性的锤炼:弘一法师说“所求非所得未必是遗憾”,正如登山者未必登顶,但攀登过程已让筋骨强健。</p><p class="ql-block"> 总之,对于正处于人生成长期的我们,要意识到,求而不得是人生常态,不必为执念羞愧,这是生而为人的正常情感。但请记得:真正的圆满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觉知里。就像山间野花不为谁开却自在芬芳,当我们把“我一定要得到”转化为“我允许一切发生”,那份灼热的痛苦会慢慢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你此刻拥有的平凡日常,或许正是他人梦寐以求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