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寿昌县党部的人和事

严州俊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全国各地正是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之时,江浙一带也盘踞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部队军纪败坏,百姓痛恨之极。1926年秋,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所率领的军队经仙霞关入浙,在易帜的原浙军第三师师长周凤岐的配合下,于当年12月占领建德。之后经敌我双方的来回拉锯,第二年1月30日,白崇禧任前敌总指挥的北伐军在寿昌、双牌方向对“五省联军”的一部实施包围,并最终取得了“龙兰寿汤”战役的胜利,北伐军于2月1日进驻寿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寿昌各界及百姓在几位热血中、青年的带领下迎接北伐军的到来,这几位中、青年,分别名叫杨春、宁远、郑重、翁士杰、何胥全……。经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推荐,刚成立的国民党寿昌县临时党部由杨春主持工作,几位中青年也成了临时县党部的重要成员。临时县党部的工作主要是宣传革命、打倒土豪劣绅等,为支持北伐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寿昌县大户蒋姓家族长期把持着寿昌县教育界,并依附官府包揽词讼,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杨春、郑重等人就曾收集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蒋钟翰、蒋劲柏等人的不法行为材料,向省府提起控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来大概地认识一下这几位中、青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春,1903出生,字绍华,寿昌永平乡孝源溪人。家族因从事造纸生意而成当地巨富。1927年浙江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本科第六届毕业,在校时加入国民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远,字志超,寿昌西乡七都雅感园(现雅坑村)人。1922年浙江金华道立体育专门学校毕业。之后加入国民党,是寿昌西乡最早的国民党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重,1887年出生,原名郑和椿,字永年,寿昌西乡久山庄人。先后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班、浙江法政学校就读。国民党员,任寿昌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翁士杰,1906出生,字志万,寿昌大山庄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建国大学附中初中,1926年3月在上海加入国民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胥全,字福五,城南隅人,1913年浙江省立监狱学校毕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1928年1月出版的《浙江党务概况》介绍,省党部委派特派员刘照藜及助手李雄于1927年5月来到寿昌县,指导王新之协同改组,委定宁远为筹备主任,吴国廷、翁云、何胥全、陈伟桢、叶邦彦为筹备员,5月23日成立筹备处,接收寿昌临时县党部,并先后成立区党部九个,区分部六十个,发展党员计九百四十二人。另外还成立农民协会筹备处一个,总工会筹备处一个,分会四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3月,翁士杰、王凤魁(奎)二人经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同意,赴杭州浙江省党务人员养成所受训,在杭州加入共青团。翁、王二人与杨春、宁远是莫逆之交,时有书信往来,在信件中颇有对时事不满之言辞。孰料不久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翁、王二人在杭州先被捕,后又被控“共党嫌疑”罪名。寿昌西乡有位名叫郑铭(丹桂)的农民,与杨春、宁远素来不和,不知怎么得到了这些信件,便将信件带到杭州向官府告发二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省党部派了叶懋桐为清党改组指导员,来寿昌主持县党部的清党改组工作,并委任翁士杰、郑重、陈玉麟、徐锡明、朱耀、马良显等为改组委员。说起来这位叶懋桐的家族在寿昌也是颇有些名声,他原名荣官,字达生,又字特生,寿昌新街人,乃是辛亥革命成功后担任严州军政分府长的叶诰书之孙,先后毕业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北平中国大学法科法律学系,曾任陕西褒城县政府秘书、浙江衢县和建德县政府科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党部密函叶懋桐,要他一到寿昌后,不需审问即将杨、宁二人递解来省。此时反共浪潮汹涌,杨、宁二人一旦押到省城,恐怕即有生命之虞。在寿昌县,素有翁、叶、蒋三家操控地方政权,彼此间你争我斗,相互制衡。好在叶懋桐尚念及昔日同窗之情,将省党部密函内容告知杨、宁二人,嘱其速速逃走,然后派警士到县党部佯作抓捕落空,再行文禀报此二人已闻风潜逃,无从捉拿了事。杨春、宁远辗转潜往武汉避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28日的《浙江省政府公报》刊登了由军事厅厅长周凤岐签发的通缉令,以“反动嫌疑”罪名通缉杨春、宁远二人。也正是这一通缉,令叶、杨之间芥蒂更深,杨春等人认为叶懋桐做事不够厚道,明明可以将结局做成“查无共党嫌疑”,却偏以“闻风潜逃”呈文上报,以至于令二人遭到通缉,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因此对叶懋桐怨恨颇深,在风波之后的再次共事当中关系就显得十分的不和谐。</p> <p class="ql-block">【省军事厅通缉杨春、宁远公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份,见风头稍缓,逃亡的杨、宁二人回到杭州,遂去省府投案。省府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审问,最终以查无实据而将二人释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的确不虚。这时候浙省局势已经发生大变,经过改组的省党部派了刘培惠、杨杰二人主持寿昌县党务工作,叶懋桐的权力由此旁落他家。你道此杨杰是何许人也?乃是杨春之胞弟,字志华,1926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法律系,曾担任过寿昌县党部筹备员。如此一来,杨春等人又在县党部复职,翁士杰、章汉成(臣)、何胥全、郑重、李人钦、叶懿仁、杨景明等为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县党部主要工作为整饬各级党部,并组织民运团体,开展民运活动。在此期间内,杨派势力雄厚,但叶派也有不少拥护的青年,因而两派之间相互攻击,争斗不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8年,在共产党员章汉成(臣)、共青团员翁士杰等人的领导下,寿昌县的民运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农民协会的会员四处张贴标语,揭露土豪劣绅的种种罪行。曾担任过寿昌县城议事会议长、城区保卫团保董的大地主费寿钿(字宝之)竟然明目张胆地撕毁家门口墙上的标语,引起农民的极大愤慨。翁士杰接到报告,当即派出警士将费寿钿予以逮捕,不料却被县长陈焕随即下令释放,还派了警察占领县党部。不久陈焕调往他处任职。寿昌县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杨杰、县党部代表翁士杰、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郑重等人,就前任县长陈焕这一包庇劣绅行径,以“压迫青年、背叛党国、勾结土劣、捣占党部”等罪名先后向省府提出控告。省府对此也极为重视,同时分别委派遂安、分水、常山等县县长调查此案。几位县长调查后写出报告,以省民政厅公函附件的形式刊登在1928年9月的《浙江民政月刊》上,以“查无实据”的结论,竭力为费寿钿、陈焕开脱罪名。个中缘由,恐怕也只有读者自己体会了。</p> <p class="ql-block">【“关于杨杰等人控告县长陈焕”的省政府公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5月出版的《中国国民党浙江省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在“各县县党部成立经过概况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寿昌县党部的人事变更,从中摘录于下:(1929年3月4日经第一次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3月28日开始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执行委员:宁远、吴国廷、姜斌、刘玑、姜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候补执行委员:叶邦彦、陈斌、杨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监察委员:何胥全、傅三阳、李仁荣。(何胥全、李仁荣先后辞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候补监察委员:叶甫翰、郑重、翁景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1933年,寿昌县党部常务委员杨春,执行委员叶甫翰、郑重,监察委员方仰贤,候补执行委员饶绍基、傅三阳,内设总务、组织、宣传、训练四部,每部设干事一人,县党部设在城内旧城隍庙中。此前宁远已经去世,杨春也先后在衢县、杭县等地的县党部工作,并与省党部的方青儒相识。叶懋桐离开寿昌,担任广东省党部主管和干事等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任浙江省“国民救国会议浙江省促成会”理事,并负责该会出版的《紧急午报》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因此,这几年的寿昌县党部主要由杨派所操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7月15日,《大日报》以“杭地报纸不着一字之寿昌县之红丸巨案”为题,报道了寿昌县红丸毒品案发生的具体经过,其中也牵连到省党部常委方青儒、寿昌县县长李馀和县党部常委杨春。结合其它资料,不妨了解一下案情发生的大致情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寿昌县长李馀为湖南人,以行事公正著称,政声颇佳。寿昌县公安局长某某为省党部常委方青儒所推荐而任职,因此投桃报李,该局长将方青儒的兄长安排进县公安局任巡官一职。当地有一富商名叫徐金善,家资丰厚,方巡官垂涎其财产,上任不久的某一天,即带着警士来到徐家搜查,声言接到密报,徐家为制造红丸子的秘密场所。徐金善起初不以为然,及至从园子里的石灰堆中搜出一小包红丸子,方巡官以此作为证据索要钱财时,徐金善这才慌了手脚,暗呼不好,心想定是着了方巡官的道儿。于是他急忙找到在县党部任常委的杨春寻求帮忙。杨春与他相识已久,深为之打抱不平,在李县长面前与方巡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县长见双方均言之凿凿,一时难辨真伪,于是就面谒浙江省主席黄绍竑,请求派员查勘。查勘结果,石灰堆上仅发现有一列新鲜足印,推断倘若该处为窝藏毒品场所,应是新旧足印交叠的痕迹,据此判定毒品非徐金善所藏。坊间风传徐金善于事前事后送给杨春五千元,但无实据,仅为传言而已。蹊跷的是,在寿昌传得沸沸扬扬的毒品案,但在省城杭州,平日热衷于报道案件新闻的报纸,对此却选择了集体沉默,是否方青儒利用权势噤声,就不得而知了。直到11月7日,才有《申报》披露,寿昌县窝藏、制造毒品案件查证为实,徐金善、制造红丸技师缪尊周、同案犯陈三寿三名人犯被判死刑,6日上午由保安处押赴闸口刑场执行;杨春、吴炳旺及巡官缪茂涟等人因包庇毒贩各判徒刑。</p> <p class="ql-block">【寿昌县红丸案之报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之后的寿昌县党部内,国民党派与三青团派为参议员席位之争而大动干戈,县党部书记长饶绍基因此于1945年11月被团派人员收买的兵痞绑架,随后枪杀于寿昌城外翠坑口山梅岭等等情状,在1986年出版的《建德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由翁士杰撰写的《关于前寿昌国民党与三青团的斗争情况》,以及韩凌撰写的《国民党寿昌县党部书记长饶绍基被杀前后》等文章已作了细致的描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春之弟杨杰在离开寿昌县之后,又担任浙江省党部总干事、绍兴县党部书记长达十余年,随后担任视察、专员、科长、《东南日报》社秘书等职,1947年由寿昌县投票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浙江代表。解放前去了台湾,继续担任“国大”代表,并兼任宪政督导委员,1990年在台湾去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懋桐于抗战期间担任位于碧湖的浙江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干事、指导员、秘书处文书科科长等职。1947年寿昌县竞选“国大”代表,候选人为叶懋桐和杨杰这两个老对手。经过激烈角逐,杨杰获胜,叶懋桐虽是国民党中央圈定的候选人,但依然只能屈居“候补国大代表”,直到1948年才补发“国大”代表证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翁士杰于抗战时期在寿昌创办了《新寿昌报》(主编为郑重),并先后担任过寿昌县振济会负责人、县政府民政科长、县参议长。1945年赴沪任经济部上海办公处专员,次年5月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解放后赴北京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5月,随着寿昌的解放,国民党寿昌县党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解散,叶、杨两派之争也从此彻底地落下了历史帷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