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鸣散文:藏传佛教圣地圣佑庙

静水

<p class="ql-block"><b>藏传佛教圣地圣佑庙 (散文)</b></p><p class="ql-block"><b>鹏 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古寺,上清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鼓晨钟佛号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去红尘归净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梵音一片自悠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浩瀚的西北边陲,昭苏之地,屹立着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庙宇——圣佑庙。圣佑庙坐落在新疆昭苏县城西北,天山脚下的洪那海河畔,清幽肃穆,壮观宏伟,四周围墙环绕,是中国边陲难得的一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佑庙建筑宏伟壮观,气氛庄严肃穆,是这一带蒙古族牧民求神祈祷的场所。坐北朝南,布局严整。在中轴线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门、前殿、大殿和后殿,东西两侧各有硬山顶的配殿,并有东楼、西楼与之相对应。院中还修建有八角形平面的两层两檐楼亭。大殿的平面为方形,有七开间。二层为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佑庙始建于公元1889年,现存建筑八座,面积2000平方米,寺庙占地数百亩之多。它的整体布局和中土佛教建筑相似,但细部处理仍透露出藏传佛教特点。布局呈中轴线结构,有山门、钟楼、鼓楼等。殿有重檐,汉式的大歇山顶,殿顶正 中有银色金属法器装饰,但不是常见的法轮或莲花。主殿之前也有类似天王殿的结构,但此殿中空无一物。各殿均已无匾额,主殿前方两侧的殿堂应是药师殿和密宗殿。有些窗棂上系着细布条,有几处还有印着藏文的白色经幡,上绘驮法器的骏马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庙坐北朝南,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和东西配殿等布局对称。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鎏金沥粉,气势恢宏。正壁和殿廊上绘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国中原传统风格的壁画、廊画等。大殿前,高悬汉文书写的“敕建圣佑庙”匾额。殿内陈设着数百尊佛像,张挂着来自西藏的帐幔、旗幅,绣工极其精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内建筑分照壁、山门、前殿、大殿、左右配殿、八角双飞檐亭阁和后殿等八座建筑,各建筑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17米,通高17米。大殿建筑形式为大出檐,高举折,陡屋顶。主殿下悬挂着满汉两种文字的“敕建圣佑庙”匾额,书法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是七开间,平面正方形,四角飞檐呈龙头探海之势,檐下斗拱,为多层挑枋肩之。工程精细,鎏金沥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巨柱擎起的殿廊上绘有珍禽异兽、猛虎雄狮、金鹿麒麟、凤凰猕猴,千姿百态。大殿正壁还绘有二龙戏珠、凤凰比翼、子牙钓鱼、苏武牧羊等中国传统风格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殿之内柱子林立,但经幡却稀疏。木质楼梯尚存,本来殿中建楼梯和其上围廊的目的是可以上去看佛的胸部和头部,这种风格是从印度石窟中借鉴来的,但殿中的佛像却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楼上的蒙古包里,佛像和各种金银祖鲁杯满设祭坛,大小古钟声播草原远近。寺院内古木繁荫,晨钟暮鼓,僧众齐集,鸟鸣雀舞,显得古朴而又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圣佑庙藏语称“金吉铃”,蒙古语为“博格达夏格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庙宇建筑群,也是新疆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蒙古族左翼厄鲁特营组建之后曾多次迁建寺院,经过几番周折后,选址到昭苏洪那海沟口。并从迢迢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请来80名能工巧匠,耗时长达四年,才修筑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历了百年的沧桑,殿内的壁画严重受损,一些发暗的壁毯悬在四周,绿度母和白度母的造像罗列其中。殿中仅有的几件法器也是残缺不全,殿外的木板墙壁上方倒残留八块壁画,从中能看出一些密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苏圣佑庙之所以历经百年变迁不倒,还得归功于清代厄鲁特营。当时的厄鲁特营是清朝在新疆驻防军的一部分,厄鲁特营的人员组成比较复杂,大体上由三部分人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部分是投附内地的准噶尔人,其中大多数是原准噶尔二十一昂吉的达什达瓦部属,1764年春,500名携眷之厄鲁特达什达瓦官兵奉命来到伊犁,被安置于特克斯河、察林河及塔玛哈一带(今昭苏县境内)。1765年达什达瓦部众被编为一昂吉,为厄鲁特营左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部分是清朝出兵准噶尔汗国时逃入哈萨克、布鲁特部游牧地后又陆续返回的准噶尔人,及被清廷赎回的曾给维吾尔族当奴隶的准噶尔人。1760年后,少部分劫后余生的逃入哈萨克、布鲁特游牧区等地的准噶尔人不堪为奴,陆续投靠清朝,对此,清廷实行了招抚和安置政策。1762年有六个佐领,次年置一昂吉,设置了总管、副总管、佐领、骁骑校等官,并颁发了关防印记。1765年此六个佐领编入厄鲁特营右翼。直到1772年,投清的准噶尔人有1408人,其游牧区为崆吉斯河、哈什河及大小霍诺海等地,在现尼勒克县、特克斯县及新源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部分为1771年随土尔扈特部东返的大喇嘛罗卜藏丹增属下的沙比纳尔(门徒们之意)。据清代满文档案载,其沙比纳尔有1200余户,1817年被编为四个佐领,归厄鲁特营右翼硕通管辖,其牧地为特克斯河下游(今特克斯县境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准噶尔汗国灭亡以后,劫后余生的准噶尔牧民成了清帝国辖下的属民,厄鲁特营的设立使“准噶尔”一词作为部落名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厄鲁特”一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67年7月,厄鲁特营按八旗编制,左翼被编为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称“上三旗”,置六个佐领,右翼置五个旗,即镶白、正红、正蓝、镶红、镶蓝,称“下五旗”,有佐领八个,1770年八个佐领扩编为十个佐领。加上沙比纳尔四个佐领,共有十四个佐领。上三旗在特克斯河流域游牧,下五旗在诺海(即霍诺海)空吉斯(即崆吉斯)一带游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准噶尔部是属于反抗清朝统治而被清朝征服的蒙古部,因此,和察哈尔营一样实行的是总管旗制。左右两翼各设总管一员,上三旗设副总管一员,下五旗因佐领多,设副总管二员,又设沙比纳尔副总管职衔一员。总管、副总管办理八旗事务。每佐设佐领、骁骑校各一员,领催四人,管理佐领军事、生产、诉讼各事,各翼还置空蓝翎(轮住卡伦)二至三人,额设挑补卡伦侍卫,委笔帖式(书记官)一至二人。厄鲁特营设领队大臣一员,总揽边防要务,大都由满族人担任。另据《新疆识略》载,厄鲁特营还有世袭云骑尉一职,上三旗有二员,下五旗有三员,下五旗还有拜唐阿一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驻守卡伦:1763年,伊犁地区开始设置卡伦,“东北则有察哈尔,西北则有索伦,西南则有锡伯,自西南至东南则有额鲁特,四营环处,各有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始厄鲁特营驻守着格根、哈尔奇喇、特克斯色沁、根格色沁、都图岭等处卡伦,这些卡伦均设在伊犁通往天山以南的要道及与俄国接壤的边界线上。1788年又添设了察林河渡口等处卡伦。厄鲁特营所辖卡伦有三十二处,其中常设卡伦四处:特克斯色沁、敦达哈布哈克、伊克哈布哈克、察察;移设卡伦四处:特穆尔里克、乌弩古特、鄂博图渡口、昌曼;添撤卡伦二十四处:特穆尔里克渡口、雅巴尔布拉克、鄂博图、额尔格图、札拉图、库图勒、格根、鄂尔果珠勒、哈尔干图、齐齐罕图、垓尔巴特、拜布拉克、博托木、绰罗图(一作赤老图)、那(纳)喇特、博尔克阿满(曼)、巴噶塔木(巴噶喀木哈)、察林河渡口、察林河察罕鄂博、格根西哩克、铜厂外、沙里(喇)雅斯、那林哈勒噶(一作那林哈布哈克)、哈尔奇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厄鲁特营除了驻守以上卡伦外,还派兵5至17名不等协助巴彦岱(惠宁)、锡伯、索伦、察哈尔等营领队大臣驻守24座卡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厄鲁特营军民不仅驻守以上卡伦、台站,而且又有派驻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换防,巡查哈萨克、布鲁特边界,驻守哨卡,向乌鲁木齐及内地运送军马等项差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巡查哈萨克和布鲁特游牧边界:塔拉斯原为西蒙古牧地,清朝统一新疆初,这一带暂作为“闲旷之地”,对此,1763年始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军队到塔拉斯地区稽查和巡逻,厄鲁特营官兵也随同前往。每年夏天特派领队大臣一员,巡查布鲁特边界时,由两满营派协领一员,大城(惠远)官二员,其中额鲁特营有官二员,兵70名;每年秋季特派领队大臣一员,巡查哈萨克边界时,由两满营派协领一员,惠远城满营官二员,其中额鲁特营有官二员、兵70名。届时巡查官兵在边界上会哨,巡查边界,驱逐越界游牧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北边疆在安内攘外的斗争中,维护了内部的安定。19世纪20年代,大小和卓的后裔张格尔,在浩罕(乌孜别克人建立的封建国家)统治者的支持下,先后四次返回新疆作乱,但很快被平息了。这同新疆各族人民的通力协作是分不开的,在镇压张格尔的暴乱中,新疆的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民族都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犁地区有着广阔的牧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游牧、狩猎的休养生息之地。清朝统一新疆以后,为恢复和发展新疆地区遭受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在新疆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开发活动。其主要的一项是兴办官牧厂。自1760年时,清政府先后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巴里坤、乌鲁木齐设立官营牧厂。伊犁牧厂有孳生马厂、孳生羊厂、孳生驼厂、孳生牛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犁牧厂设立之初,牲畜除了部分羊和牛由维吾尔族牧放,部分马、牛由锡伯营牧放外,其余都由察哈尔、厄鲁特、索伦三营放养。骆驼厂全部由厄鲁特营经营。由于锡伯、索伦营兵丁不善畜牧,因此1773年后停止了索伦营经营马厂、牛厂以及锡伯营经营牛厂,而到嘉庆初年,先后停止锡伯、索伦兵丁牧放伊犁牧厂牲畜,将其牧放牲畜,全部交给察哈尔、厄鲁特两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厄鲁特营的“所有口粮,俱系自耕自食”,因此,其兵丁除放牧外,还种植农作物。厄鲁特营上三旗6个佐领屯田4处:敦达察罕乌苏、霍依图察罕乌苏、特尔莫土、哈牧哈;下五旗14个佐领屯田14处:昌满、哈什春稽布拉克、苏布台、浑多赖、衮佐特哈、库尔库类、呢勒哈、大济尔噶朗、算珠图、特勤克、特克斯塔柳、沙喇博果沁、巴哈拉克、弩楚衮。以上田地都位于特克斯河流域,因此都用河水灌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厄鲁特营的旗屯是清朝新疆屯垦事业的一部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了积极作用。他们屯田所获粮食,不仅自己食用,有时多获粮食还上缴官府,为当地驻防军提供军粮,为开发伊犁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准噶尔汗国雄踞西北,在康雍乾时期是清廷的主要对手。直到18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在清廷和哈萨克汗国的联合打击下灭亡。在汗国被攻灭后,厄鲁特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想恢复准噶尔汗国的荣光,这次叛乱差点颠覆了清廷消灭准噶尔汗国的战果,为了镇压阿睦尔撒纳之乱,对漠北蒙古征发太重,骚扰很大,还间接引发了漠北和托辉部青衮札布叛乱,动摇了清廷对漠北的统治,清廷历时一年半才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在天山南北路确立了统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让乾隆大感愤怒,厄鲁特蒙古的骨头之硬,确实超乎了他的想象。为了彻底根绝厄鲁特蒙古反抗的可能性,乾隆命令清军对厄鲁特蒙古大行剿杀,所谓“看来此等贼人,心怀叵测,招降断不可恃,总以严行剿杀为要”。前线清军在接到乾隆的指令后,滥杀无辜的残酷事件时常发生,使厄鲁特蒙古遭受了极大的劫难,人口损失巨大。据昭梿的《啸亭杂录》一书记载:“此固厄鲁特一大劫,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很多人认为清军将厄鲁特人斩尽杀绝,但是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在国内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厄鲁特人接受清廷的招抚,为清廷统治,编为札萨克,成为清廷外藩蒙古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实上,清廷重点针对的是降而复叛的部落,除和硕特部沙克都尔曼济汗与麾下部民4000人被清军误杀外,凡是未叛部落还算是相安无事,“不附逆诸札萨克,各安游牧,钤束部众,勿疑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像由阿睦尔撒纳统率,发起叛乱的“首恶部落”辉特部损失尤为惨重,确实是被清廷差点灭族,连部落的谱系都被整得荡然无存,“其世系自阿睦尔撒纳摄乱后,谱系失散,故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在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后,原辉特部台吉罗卜藏及其子噶尔丹达尔札投清,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左翼,设为下后旗,领佐领一个。而杜尔伯特部长车凌的女婿达玛璘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右翼,设为下前旗,领佐领一个。看来清军平灭准噶尔,确实给辉特部带来毁灭性打击,无论是地位和保留的人口都不能和其他部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十八年,准噶尔部内乱,杜尔伯特部面临被达瓦齐吞并的风险,杜尔伯特部诸王公诺颜恐慌不已,“欲拒之,不敌。欲事之,莫知所从”。最后,决定在车凌的带领下,举族3170多户,10000余人归附清廷,清廷按照内蒙古例,编设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因此其始终被全部保留,共有16旗(含辉特二旗),37个佐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准噶尔部是建立准噶尔汗国的核心部落,在伊犁被清廷平定之后,此部残余几乎被迁出新疆,“残留新疆者,微乎其微”。准噶尔二十一昂吉之一的达什达瓦部被清廷迁往承德游牧,而其余部众,“其族遂微,存者不复著旧号”,被迁往青海,编为绰罗斯二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当时的和硕特部分布广泛,青海、西套、新疆皆有其部落留居。在清廷平定新疆后,原属于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汗(与生活在青海和西套的和硕特部没有隶属关系)沙克都尔曼济汗率领4000部众依附于清廷,清将雅尔哈善怀疑其谋叛,此部遂被灭,实在是千古奇冤。而清代在新疆的和硕特旗是原居留在俄罗斯,随土尔扈特部东迁归清部分,被当时的清朝朝廷设为珠勒都斯中路巴启巴特启勒图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土尔扈特部是于乾隆三十六年东归,率旗下七万余众归顺清朝朝廷,被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安置编旗设佐,此部自然没有参与阿睦尔撒纳之乱,自然安然游牧于北疆。加入清朝朝廷的边防体系后,被编入厄鲁特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采用札萨克体制进行统治之外,清廷通过招抚手段聚拢流亡的厄鲁特人,并将其编为厄鲁特营,使其成为内属蒙古的一部分,融入清廷在新疆的边防体系,与西迁来的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分驻伊犁河两岸以及附近地区,拱卫伊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兵员方面,各种史书记载不同,但总的来看,是在3000到4000人之间。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厄鲁特营共有领催、兵丁为3384人,索伦营领催、兵丁为1200名,锡伯营领催、兵丁为1200名,察哈尔营领催、兵丁为1800名。厄鲁特营的人数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其被分配的巡边、畜牧等任务也最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厄鲁特营还要与其他三营承担塔尔巴哈台的换防轮戍任务,其官兵平时驻守卡伦,并“各于屯所游牧,随时操演枪骑射”。战时则接受征调,于全国范围内作战。如厄鲁特上三旗的蓝翎侍卫鄂勒追鄂罗什瑚、纳默库,下五旗的蓝翎侍卫哈尔海察都是在金川之役中阵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厄鲁特营承担的各方面任务相对较重,但是它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对于其他三营是最低的。厄鲁特营的官员待遇同其他三营没有什么区别,但兵丁待遇却远低于索伦营和锡伯营,略低于察哈尔营。就拿“披甲”来说,索伦营和锡伯营的“披甲”年俸为24两,察哈尔营披甲为年俸12两,而厄鲁特营的披甲却分三等,其披甲一等者年俸为18两,二等者为12两,三等者为6两,三等披甲的人数占了厄鲁特营大半,一等者数量仅个位数而已。从中可以看出,清廷的政策对厄鲁特人有不小的歧视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厄鲁特四部的余众被编旗设佐,成为清廷治下的外藩蒙古。而清廷也大量招抚在战乱中流亡的厄鲁特人,建立厄鲁特营,纳入北疆的防御体系,对经营伊犁地区和保卫领土完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烟尘中,蒙古族在伊犁辽阔的草原上驰骋,特别是“卫拉特”部落,将长期在这里生存和游牧的历史文化以庙宇的形式留存下来。比如昭苏的圣佑庙,这个庙宇属于佛教性质的寺庙,建于明朝末年清朝初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准噶尔封建割据的局面得到稳控后,威胁边地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削弱,新疆相当长时间的稳定也促进了文化和风俗的传承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保卫这片土地的长期稳定和安宁,当朝政府选派了大量军民来到伊犁河谷,并在惠远设立“伊犁将军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犁将军将准噶尔蒙古人组建成“厄鲁特营”,并安置在特克斯河流域游牧,同时还担任驻守边关和巡逻任务。准噶尔蒙古人大多是虔诚的喇嘛教信徒,他们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休养生息,也传播喇嘛教文化,先后在这里修建了阿固斯庙、洪纳海庙等十座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寺庙。在边疆争夺地盘的历史烟云中,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也未能幸免,厄鲁特营在往复迁徙中,仍然不忘自己肩上的职责,最终仍然回到了特克斯河流域,并在昭苏的新聚居地建成了如今的这座圣佑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位于昭苏县城西北1.5公里的蒙古族特色庙宇,寺院内有许多的古树,比如巨大云杉,四季常青,而且活的时间非常长,用来象征着那一段遭受屈辱的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寺院内经过整修,建筑保持着原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象征着蒙古族精神的寺庙,院内的建筑风格和排列阵势,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蒙古人经历了屈辱归来后,那种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传统的爱国情怀。走进大殿,这里油灯长明,大殿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十世班禅画像,还挂有不少来自西藏、青海的“唐卡”。在佛楼二层的蒙古包内,还陈列着各种佛像和摆满祭坛的大、小金银祖鲁杯,仔细打量,那些驰骋草原的蒙古族儿女的飒爽英姿,以及抵抗外来入侵者的同仇敌忾气势,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在修建这座圣佑庙的时候,也同样得到了伊犁广大藏传佛教信徒的大力支持,仅捐献的马就多达7000余匹,如果排列起来,在草原上,那该是多么宏大的马阵雄图!在当年,寺庙最繁盛时期,住寺喇嘛超过500人,在塞外之地的伊犁河谷,各种法事活动也是纷至沓来,超过了以前的历朝历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每年到了蒙古族的重要节日,这里仍然会吸引大量信众,他们在这里举行蒙古族特色的与佛教有关的祭祀活动。如今,这里也是抵达昭苏旅游的游客们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逢盛夏之日,总有许多虔诚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庙门,一缕古朴的香火气息扑面而来。香炉中,青烟袅袅,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庙内的壁画,虽经风雨侵蚀,但依旧色彩斑斓,画中的人物、山水、鸟兽都显得生动而真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圣佑庙,见证了昭苏的历史变迁。岁月流转,人事更迭,唯有这座庙宇依旧屹立不倒。它不仅是昭苏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连接古今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庙前的广场上,远眺四周,一片广袤的土地映入眼帘。这里是曾经的战场,也是英雄的故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的勇士为了家园的安宁,挥洒热血,英勇奋战。而这座庙宇,仿佛是他们永恒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战争早已远去,但昭苏人民对这座庙宇的感情却从未改变。每逢节日或庆典,庙里总是热闹非凡。香火旺盛,烛光闪烁,钟声悠扬。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祈求家人平安、五谷丰登。而那些曾经的历史和英雄事迹,也在这座庙宇中得以传承和铭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幕降临,昭苏的天空繁星点点。圣佑庙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庄重与神秘。站在庙前,不禁让人思考: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庙宇究竟见证了多少变迁?但它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信仰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离开之际,回望这座古朴而庄重的庙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仰之情。圣佑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昭苏人民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无数英雄的传奇与信仰。愿这座庙宇永远屹立不倒,成为昭苏人民永恒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文选自鹏鸣散文集《天马西极》一书。</p> <p class="ql-block">作 者:鹏 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p>